端午节的风俗(优美语句82句)

端午节的风俗

1、(2)饮雄黄酒: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端午节的风俗)。

2、  端午节有很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3、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4、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5、佩戴香囊:过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具有驱蚊虫避疫之作用,还是点缀的上佳之物。香囊中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并用丝布等物品缝制而成,外形可爱。

6、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7、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8、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9、挂艾草喜蒲祈求平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营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营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10、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11、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12、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13、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14、“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15、划龙舟。划龙舟与龙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系。据河姆渡遗址等史前文化来看,早在7000年前或更早,当时的先民就有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所以划龙舟应该首先在我国南方盛行,后来逐渐扩大。

16、其原始的巫术思维。它与龙蛇(南方人将蛇视为小龙)的图腾崇拜和氏族部落融合有关,产生了以龙舟竞渡等为习俗的祭祀崇拜。

17、“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18、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19、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20、  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端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河里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21、《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

22、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古时女子出嫁后难得名正言顺地回娘家,利用端午辟邪驱疫的机会回去正合其时。

23、(3)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24、其恶月、恶日、恶时。它主要源自先民对该时节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率、动物出没以及人体健康等规律的掌握,产生了诸多躲避毒时毒物的习俗,主要目标就是辟邪驱疫。

25、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6、《荆楚岁时记》甚至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27、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可以入药的植物,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

28、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

29、综上所述,端午节的来源及习俗是复杂的、长期的融合结果,可以推出以下

30、(1)吃粽子: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咸蛋粽、水晶粽、莲蓉粽、酸菜粽、蜜饯粽、板栗粽、肉粽、辣粽、火腿粽、双拼粽等等。

31、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32、  说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非常!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33、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

34、按照弗雷泽《金枝》的观点,大部分文明诞生时期,先民的原始思维主要是巫术思维,源于原始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只能通过巫术产生同化作用,以示自身和世界的关联以及一体化关系。随着先民们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传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转入相对理性的认知,尤其是掌握了“神性规律”——天文历法。早在夏朝,中华民族文明已经凸显其灿烂辉煌,沿袭至久的夏历即是证明。到了周代,我们与世界文明接轨进入轴心时代:一个彰显理性思维的光辉时代到来了,诸子百家应时而生。

35、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36、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37、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38、草药水: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39、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粽子节、浴兰节、菖蒲节(艾节)、女儿节等,还有天医节、草药节、上日等20多种叫法。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40、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41、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许多。

42、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43、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44、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45、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46、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47、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48、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9、端午节的名称达二十多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因为粽子有棱角,它的棱角就像是一把刀子,可以将病魔、灾害铲除。

50、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51、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又叫沐兰汤。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52、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53、相传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54、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55、解析:大概不需要解析吧。五月份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56、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57、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在每年的五月初,人们就开始泡糯米、清洗粽叶、包粽子,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8、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59、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60、另外,《荆楚岁时记》虽然记载了荆楚一带端午的很多习俗,如沐浴、踏草、戏草、插艾、竞渡、五彩丝线缠臂等,但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荆楚》并未确切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而是把吃粽子的习俗放在夏至节中。还有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把竞渡归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61、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2、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言,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装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泰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煎,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3、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6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65、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66、驱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寿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委。有些地方还要把五寿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67、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

68、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69、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70、然而,糯米黏度高、难以消化,消化功能差的人吃了会肚腹闷胀,有人甚至一吃就“滞”。

71、佩香襄:小孩佩香襄,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襄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泰,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襄来表达爱意。

72、过端午节,小孩要佩带香囊,具有驱蚊虫避疫之作用,还是点缀的上佳之物。香囊中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并用丝布等物品缝制而成,外形可爱。

73、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名称最多,由来也最多。

74、名称可能并不能完全说明节日的全部来源。现当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认为传统节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都有关系。

75、运动员在台北市基隆河上举行的龙舟赛中竞渡。(金立旺摄)

76、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

77、需要吃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如蛋黄、黄酒,也可以是黄瓜。意思是指这个季节青黄不接,吃黄色的食物就可以接上了。

78、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

79、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许多的习俗都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记得每年的端午,妈妈会买来各种颜色的丝线编织成手环系在我手腕上。

80、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81、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发布日期:2023-08-14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