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散文集代表作(优美语句59句)

巴金散文集代表作

1、《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开明

2、(《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

3、《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文生(巴金散文集代表作)。

4、但是不管这个,我当时仍然过得很幸福,脚一好我也就把那件事情忘掉了。我一天关在书房里念那些不懂的书,一有机会就溜出来玩,到年底听说要放年假,心里的快活简直是无法形容的。

5、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等。 (巴金散文集代表作)。

6、《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四川人民

7、在这一点上我倒应该给拉特松一个公道。因为先前忘记说下去,在中途便停止了。拉特松也写过像《那些心里还存在着对于黎明的将来的愿望的人,醒来吧!》(多么长的一个题目!)一类的诗,有着“和夜的黑暗斗争,好让阳光重新普照大地”的句子。

8、贾平凹: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我有幸在杭州见过巴老一面,他的形象将永远保留在我心中。当时,我推着巴老的轮椅在西湖边的草地上转了一圈。巴老的作品就在那儿,那些文章,那些话,没有大勇气者、没有高贵人格的人,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

9、做孩子的时候,每到元旦,总要给父亲逼着在红纸条上写几个恭楷字,作为元旦试笔。如今父亲已经在坟墓里做了十几年的好梦,再也没有人来逼我写这一类的东西了。想到这里我似乎应当有一点点感伤,但是我并没有。

10、《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

11、我不仅学过怎样写“散文”,而且我从小就读过不少的“散文”。我刚才还说过老师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如何从第一段讲到结束。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少有的。这是在老师特别高兴、有极大的耐心开导学生的时候。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惟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来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在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玩的颠倒诗:“一出门来脚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这样一来,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只要我的确有话说。倘使我连先生出的题目都不懂,或者我实在无话可说,那又当别论。还有一点,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到:我写的那些作文全是坏文章,因为老师爱出大题目,而我又只懂得那么一点点东西,连知识也说不上,哪里还有资格谈古论今!后来弄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批“清顺”二字敷衍了事。

12、《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上

13、如早期的《忆范兄》、《纪念憾翁》,建国后的《忆鲁迅先生》、《哭靳以》、《廖静秋同志》以及那篇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

14、《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

15、《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

16、此书是我们的一孔之见,是我们学习研究巴金作品的一点心得。耕耘日久,收获微薄,浅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17、《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

18、固然我写过几本小说之类的东西(我只说类似小说,因为也许有些正统派的小说家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说它们并不是小说),但那是多么微弱的呼声啊!所以在回顾快要过去的一九三四年的时候,我又不觉为这一年光阴的浪费而感到痛悔了。

19、《名家名篇朗诵》合集(共308篇),董卿、徐涛、朱自清、方明……篇篇经典,值得珍藏

20、旧历大年初母亲出去拜客了。我穿着臃肿的黄缎子棉袍和花缎棉鞋,一个人躲在花园后面一个小天井里燃放地老鼠之类的花炮,不知道怎样竟将自己的棉鞋烧起来了。我当时不知道自己脱鞋,却只顾哭着叫人,等到老妈子来时,右脚上已经烧烂了一块,以后又误于庸医,于是躺在床上呻吟了两三个月。我后来身体不健康,跟这件事情多少有点关系。

21、对巴金作品的喜爱与研究,不仅引领我走上了学术研究之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还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年大学毕业分配不如意,到一个县城师范学校教书,虽然当初并未消沉,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是巴金“青春是美丽的东西”的呼唤,觉慧他们年轻人应该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的言行激励着我努力从封闭的小县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中专学校回到母校河北大学,走上大学的讲堂,期间经历过诸多的曲折,但对于巴金研究始终没有放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巴金是我精神动力的主要来源之并将影响我的一生。受辜也平兄的影响和启发,我近两年也开始尝试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分享研究巴金的成果,但所教的学生们学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不是语言文学专业,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在影视方面。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与分析作品的能力,开设了文学欣赏课,在讲授中我原来是按部就班地讲述中外文学史常识结合作品欣赏,因时间紧迫,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内容浮泛,效果很不理想。我尝试将文学欣赏课改成巴金作品欣赏专题,并有意将巴金高尚的人格魅力与诚实的品格融入作品分析当中,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从自己的角度独立去分析巴金的作品的文本,与巴金进行心灵的交流,现在的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切入的角度与方法常常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与他们的交流分享中也获益匪浅。至今试验三年,学生普遍反应还不错,我还要将这种尝试继续下去,并将不断地扩展分享的范围。

22、回首往事,只感觉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从大学二年级的1983年开始第一次阅读巴金的作品《家》,至今已经三十五年了。《家》是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必读书,当读到鸣凤投湖前的大段的心理独白时,被深深地感染了,第一次读书读到潸然泪下,从此就爱上了巴金作品。图书馆里所能够找到的巴金作品都成了我如饥似渴阅读的精神食粮。在中小学阶段,对巴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从一九七一年开始上小学时,就很少有正式的语文课本,有也是以毛主席的文章和样板戏唱词为主要内容的,直到一九八〇年高中毕业,对于巴金的了解也只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家》《春》《秋》,其余一概不知。但如果要说起第一次接触巴金作品,应该是在上初中时,看过哥哥的高中语文课本,因为没有封面,至今不知是哪一年的,只记得是繁体字,还是竖版的,其中有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还有纪念抗战胜利的《十万火炬》。因为巴金文章中写到的彭德怀,被称为d的十大路线斗争的反动人物,所以印象深刻,当时只觉得文章中的彭德怀并不像是个坏人,志愿军的司令员怎么会是坏人呢?

23、此书能够问世,感谢我的学术引路人陈思和老师,感谢巴金研究会,感谢周立民兄,没有他的督促与支持,就没有这本书问世的可能,在学术著作出版缺乏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愿意给我出这样一本书。

24、《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四川人民

25、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26、《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27、《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文生

28、不过我并不因此而有什么感伤。悔恨和感伤是不同的。

29、1934年11月赴日本留学,1935年8月回国。

30、《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开明

31、《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文生

32、《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香港三联

33、《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

34、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35、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36、 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37、《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开明

38、《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文生

39、《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开明

40、第三章 从《家•春•秋》的数理分析看传统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41、《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上海启智书局

42、《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香港三联

43、巴金编著的《随想录:合订精装本》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五集。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44、《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平明

45、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影视艺术研究,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电视》《南方文坛》《电影评介》《长城》《文艺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省级项目两项。

46、《家》,激流三部曲之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47、《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上海自由

48、做一个盲人好呢?还是做一个因为有眼睛而痛苦的人?我当然选取后者。而且我还想为这种痛苦做一点点事情。

49、任志宏、董卿、孙道临等名家朗诵朱自清散文合集

50、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51、我虽然有“一颗满是创伤的心”,但是我仍愿带着这颗心去走险途。我并不愿意年光倒流重返到儿时去,纵使这儿时真如一般人所说,是梦一般地美丽。孩子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看不见这个世界的人。但这个世界存在而且支配着他的事实,却是铁铸一般地无可改变的。

52、《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香港三联

53、① 我后来还写过不少这一类的旅行记。这种平铺直叙、毫无修饰的文章并非是可以传世的佳作,但是它们保存了某个时间、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中间的一点点真实生活。倘使有人拿它们当“资料”看,也许不会上大当。② 一位读者读过收在《特写选》中的《坚强战士》,向我提出了两个问题:您是怎样访问这个战士的?您访问了他几次?您长期在朝鲜战场生活,对您写这个人物很有帮助吗?您是不是能谈谈您的写作经过呢?听说您写这篇文章,改写了几次,才写成现在这样,那么请您告诉我您是怎样改写的,好吗?……  我的回答如下:  第您问我访问了张渭良同志几次。其实,到现在我还没有见过张渭良同志一面。我1952年第一次到朝鲜,在志愿军某部的一个连队里听见人谈起张渭良同志的英雄事迹,我受到感动。我想为这个坚强的人写一篇通讯报道。张渭良同志当时在国内治病,我又没法见到他的兄弟张渭兴。我只好向每个见过张渭良同志或者知道他的故事的人打听,要求他们把所知道的尽量告诉我。我得到了不少位同志的帮助。他们虽然谈得不多,但是把大家谈的集在一起,我也有了一个简单的轮廓。一位姓朱的年轻同志谈得多些,他见过张渭良同志,这个坚强的人在病床上对他谈过话。另一位同志给我一本志愿军某部印的介绍本军功臣事迹的小册子。上面有一篇介绍“坚强战士”的短文,那时张渭良同志已经获得“坚强战士”的称号了。曾思明同志写的这篇短文对我很有帮助。  我在朝鲜住了7个月,1952年10月回国,《文艺月报》在上海创刊,要我写一篇小说。我就写了《坚强战士》。关于张渭良同志的材料我搜集得不多,必须求助于想象,因此我不得不增加一些材料里没有的东西。我称我的作品为小说,便有了放手去写的勇气。但是我仍然不敢凭空想象。我只好利用我在朝鲜战地七个月的生活经验。我对三八线一带的情形还知道一点。动笔以后,小说的写作进行得很慢。英雄在受苦,作者也在受苦。空气沉重,我的文思也迟钝。我在写作的时候好像跟着人物一同生活。那个时候我也曾仰卧在地板上用两只肘拐和一条右腿爬行。我的小孩因此也知道了“坚强战士”的故事,还用铅笔画过一幅志愿军叔叔爬回阵地的幼稚的图画。  小说发表了,好几位同志都说:“写得不好;冗长、沉闷。”还有一位不认识的同志来信责备我不该写得使人读起来感到痛苦。他说了真话。我写的时候自己心里也很痛苦,当然写不出叫人感到舒服的文章。但是我得承认我的小说的确有不少缺点,我应当不断地修改它。我只要找到一点新的材料,就不会忘记用它来充实我的小说。事实上我已经修改过两次了。  第前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新闻处编辑《志愿军英雄传》,决定把我的《坚强战士》收在里面。但是总政表扬功臣,必须完全根据事实。所以新闻处派人访问张渭良同志,拿我的小说去找他核对。张渭良同志根据事实对我的小说提出好多条具体的意见,说明当时真实的情形怎样,我的哪一些描写与事实不合。新闻处把张渭良同志的意见转给我,我根据这些宝贵的材料把小说中某些地方完全重写,这样把《坚强战士》改写成了一篇“特写”。我的文章并不精彩,也不动人。动人的是张渭良同志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的爱(这都是在志愿军里培养起来的)。他的英雄事迹教育了我,我也希望有人从我的“特写”中得到益处……(1957年8月30日)③ 那几位英国读者可能忘记了他们的祖先。但是我没法说狄更斯和司蒂芬孙不是英国人。其实用第一人称写小说的英国作家并不少。

54、这不是在译诗,这只能算是直译俄文的意思。我奇怪拉特松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他一共不过活了二十五岁,即使这诗是临死的那年写的,也嫌早了一点。二十五岁的人无论如何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他死得早,大概因为他的心被这种忧郁蚕食了。

55、《秋》(“激流三部曲”之长篇小说)194O,开明

56、  我自己刚才说过,教我写“散文”的“启蒙老师”是中国的作品。但是我并没有学到中国散文的特点,可能有人在我的文章里嗅不出多少中国的味道。然而我说句老实话,外国的“散文”不论是essay(散文)或者sketch(随笔)我都读得很少。在成都学英文,念过半本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随笔集》,后来隔了好多年才读到英国作家吉星的《四季随笔》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essay等等,也不过数得出的几本。这些都是长篇大论的东西,而且都是从从容容地在明窗净几的条件下写出来的,对于只要面前有一尺见方的木板就可以执笔的我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倘使有人因为我的散文不中不西,一定要找外国的影响,那么我想提醒他:我读过很多欧美的小说和革命家的自传,我从它们那里学到一些遣辞造句的方法。我十几岁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中文的修辞学,却念过大半本英文修辞学,也学到一点点东西,例如散文里不应有押韵的句子,我一直在注意。有一个时期我的文字欧化得厉害,我翻译过几本外国书,没有把外国文变成很好的中国话,倒学会了用中国字写外国文。幸好我有个不断地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我的文章才会有进步。最近我编辑自己的《文集》,我还在过去的作品中找到不少欧化的句子。我自然要把它们修改或者删去。但是有几个欧化的小说题目(例如《爱的摧残》、《爱的十字架》等)却没法改动,就只好让它们留下来了。我过去做翻译工作多少吃了一点“死扣字眼”的亏,有时明知不对,想译得活一点,又害怕有人查对字典来纠正错误,为了偷懒、省事起见,只好完全照外国人遣辞造句的方法使用中国文。在翻译上用惯了,自然会影响写作。这就是我的另一个毛病的由来了。

57、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58、《—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中青

  发布日期:2023-08-23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