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和歇后语一样吗
1、相比成语,谚语少了成语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更加的通俗易懂。比如:“孤掌难鸣”和“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样是比喻势单力薄,难以成事,但是后者就比前者更加容易让人理解。
2、课前预习,找出问题,听课时才能有重点的听。
3、平时依赖计算器,一考试就犯计算上的错误,搞的自己手忙脚乱。
4、专项,综合,强化。先将每一章节的知识各个击破,然后再将知识连成一个网,做一做最近几年的高考题,想想高考都考些什么,每一题与什么知识点有关。最后强化练习模拟题。
5、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6、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7、歇后语大多诙谐幽默。比如:成语的“守口如瓶”,在歇后语是“二锅头的瓶子——嘴紧”。
8、(2)一时的快乐,永恒的伤痛——请勿吸烟!
9、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10、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11、(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
12、建立错题本和难题本可用16K的横格本,每页上下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题;第二部分是错因;第三部分是改正确与举一反三:正确即写出正确答案,过了一个月复习时,搭眼一看还不会,就问自己:怎么还不会?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这时举一反将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或习题联系起来,写下来。第四部分是归纳提醒:写出错题错在什么地方,如:错在代数方面,则提醒自己这部分掌握不好,重新自学或请教老师和同学。第五部分是复习次数:每隔一段时间要复习一次,怎么复习?盖住原题自己用脑子想。―此法比较适用于理科。
13、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14、(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
15、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16、10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10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7、(2)如果浪费水资源,那么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18、歇后语和谚语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书写的形式上,有心的同学不难发现,歇后语都是由“——”符号分隔成的两个短语,而谚语就是一个独立的说明一定常理和道理的短语,所以在记忆和应用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区分,能做到这一点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基本一样——易记、易用、生动、灵活。
19、答:预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能在听课中提高效果,因此,预习必须做到找出重点与难点,为此,必须明确内容的思维过程,对其中内容进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预习只是把内容看一遍即可,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没有思考的浏览是一种无效的劳动。为了理解知识点,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回顾一下已学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想一想新知识与现实内容的联系。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有较难理解或不懂的地方,这时,要动笔记上记号,以便听课时,集中精力搞懂它。复习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同时还要做到温故知新,特别对以前做错的地方进行再思考,总结出错的原因,从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做到查漏补缺。比较复习法是最常见的复习方法,把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也可把相对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归类学习。以上是预复习工作的基本的普遍使用的方法,当然也适合理化的学习,而在具体展开时结合具体内容灵活运用。
20、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21、 最后要再罗嗦一句,谚语和歇后语都是经过很多年总结出来的,所以结构和内容都很固定,如果不是为了特殊目的最好不要轻易改动!(虽说是谚语,但有一些确实包含很多为人处世的至理)
22、听课时将内容一股脑塞进去,不动脑筋去思考所以然。
23、挤时间,讲效率。重要的是进行时间上的通盘计划,制定较为详细的课后时间安排计划表,课后时间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严格遵守,坚持下去,形成习惯。计划表要按照时间和内容顺序,把放学回家后自己的吃饭、休息、学习时间安排一下,学习时间以45分钟为一节,中间休息10分钟,下午第四节若为自习课也列入计划表内。
24、概念的重要性被忽视,而一些难题,怪题倍受青睐。
25、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6、说:就是复述。如:每天都复述一下自己学过的知识,每周末复述一下自己一周内学过的知识。听明白不是真的明白,说明白才是真的明白。坚持2~3个月就会记忆力好,概括能力、领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写作能力突飞猛进。―此法用于预习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