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优美语句93句)

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

1、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蕅益大师

2、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

3、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拥有出离心并不表示你要离家出走,或者把财产全部捐出去。

5、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大方广佛华严经》

6、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7、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的生命价值。

8、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9、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10、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11、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12、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13、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14、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捐款账户:账号:3100026519026405226开户名: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华福路支行

15、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16、  4)禅诗·《白云与我最相知》: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清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湛然圆成

17、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省菴法师语录》

18、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19、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已的心:为何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

20、这个世界如何反映给你,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心有多宽广。

21、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22、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3、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24、  3)喜悦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慧思禅师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25、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6、  当时我是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却也深有触动,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赵老伯素来恭谨,从不臧否人物,皆因父辈至交,才会在世姪面前说此一段往事,恐怕除了那天纯出偶然地对我谈过之后,从此不复为外人道,因此值得追记。我视之为舍利子。

27、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8、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源自:《大般泥洹经》

29、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0、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31、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2、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33、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中峰国师

34、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源自:《杂阿含》

35、同样的,所有世界的价值,比如名声、称赞、批评、关注、忽略、快乐、得到、失去,所有这些就像玩具一样。

36、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7、维度奥秘▶刘丰教授,理解了维度,你才可能通透!(强烈推荐)

38、国学大师南怀瑾,用一生享受“寂寞”与“休息”

39、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源自:《楞严经》

40、佛教的本质不是看病、算命、说神通,而是闻思和实修,靠神通等吸引人学佛,那佛教麻烦了。

41、当我们的智慧和慈悲成熟后,他们全部是玩具。

42、因为当你发现这些让你虚荣的事物都毫无意义。

43、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44、而渐渐的,你的孩子对你会感到好奇,慢慢被你吸引,从而想靠近你。这是我最想要告诉大家的。

45、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46、  10)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耳。

47、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48、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49、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50、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论》

51、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52、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3、  赵老伯讲完这段故事,便感慨到:“你看,象弘一那样高超的道行,尚且到最后还不断尘念,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营营扰扰。”

54、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5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6、圣境预言书▶看十大觉悟!洞悉扬升的真相!(强烈推荐)

57、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58、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59、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於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无)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6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61、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源自:《大日经》

62、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发心上更浇洒上菩提心的露珠,以最高的愿心,愿一切与我们有关朝圣之旅所做的事,不只回向来净化自己的迷惑与痛苦,也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令得证悟的话,那么所有看似世俗之事,从打包行李,购买机票到绕行佛塔等,都会成为追随大乘之道者的圆满事业。

63、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西归直指》

64、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维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菩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大方广佛华严经》

65、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而不是"如果那样,就不会这样了"。生命中,我们经历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66、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67、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68、  7)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69、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70、四种往生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71、       弘一大师在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午后8时,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临终前3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

72、  10)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73、  6)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74、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75、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76、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彻悟禅师

77、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僧宝。——源自:《涅盘经》

78、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79、这几句话,言简义丰,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

80、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受正智。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源自:《法句经》

81、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8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83、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84、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

85、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86、  8)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87、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88、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89、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90、  6)禅诗·《半窗松影半窗月》: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石屋清珙

91、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蕅益大师

9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发布日期:2023-10-14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