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优美语句43句)

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

1、92年前的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英年早逝。再读《变形记》,面对凄惨死去的“甲虫”,该如何证明你是一个“人”、尚有一颗自由而高贵的心?或许值得每个人思索。

2、“工作狂”、“购物狂”、“低头族”……审视我们的周遭,现实挤压生活,一出出“变形记”不正在上演吗?

3、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十分强势偏执的大家长,儿时,他曾因半夜找水喝,不断哭闹,而被父亲从床上拎起来,关在门外,晾在阳台上。

4、比起血腥和暴力,平淡之下的麻木更加深刻和怪异。苍穹之下有理所当然的欢笑,也有不为人知的哭泣。我们很难想象栖居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却有如天上地下,也很难描述一个人如何断裂,被一些不具名的荒唐所彻底击碎。世界仍然是世界原本的模样,冷漠,或者是包裹在糖衣之下的温情浪漫,可那都不足以容纳一个绝望者的眼泪。尊严,或者希望,有一些东西永远掉落在夜里,再也不可能被拾起来。一切都无济于事,而我们应当如何活在这人间?

5、他是地球上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虽然被拴在一根链条上,但这根链条的长度容他自由出入地球上的空间,只是这根链条的长度毕竟有限,不容他越出地球的边界。同样,他也是天空的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被拴在一根类似于空中的链条上。他想要到地球上去,天空中那根链条就会勒紧他的脖子;他想要到天空中去,地球上的那根就会勒住他。尽管如此,他拥有一切可能性,他也感觉到这一点;是的,他甚至拒绝把这整个情形归结于第一次被缚时所犯的一个错误。

6、    凯西出生时,朵拉其实还活着,但是3个月后,也就是1952年8月15日,朵拉去世了。1985年,凯西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寻找朵拉行动”,她游历了布拉格、维也纳、耶路撒冷。从此以后,她追寻朵拉的足迹,从波兰到德国、法国、英格兰、马恩岛,并多次返回捷克共和国和以色列。1996年,凯西在柏林的德国档案库中找到了一些文件和照片,这些文件和照片是1933年柏林的盖世太保从朵拉手中没收走的。2000年凯西又在巴黎发现了朵拉的日记。凯西终于觉得撰写朵拉传记的时机成熟了。

7、只有一个精神世界而没有其他存在这一事实夺去了我们的希望而给我们以确切性。

8、卡夫卡与这个世界有着分歧,而这个世界对卡夫卡也存在着误解。

9、“他必须离开这儿,”妹妹喊道,“这是惟一的途径,父亲。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可是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可是这头动物现在却在迫害我们,驱赶房客,显然是想占领整幢寓所,让我们露宿街头。

10、卡夫卡式欺骗来自于卡夫卡,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其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11、⑨卡夫卡在他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多次谈及中国文化,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一次,他给女朋友的明信片上写道:“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家了。”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如《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

12、(本文来源网络,仅用于传播和推广阅读,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

13、既然布拉格德语已经从多方面脱离了领土,那么就干脆在强度方面走得更远些,但以一种完全新颖的简洁性为取向,前所未闻的全新修正,毫不留情地拨乱反正,即重新抬起头。此乃精神分裂式的彬彬有礼,饮用纯净水后的酩酊大醉。他将促使德语沿着一条没影线疾行;他将彻底禁食;他将把布拉格德语身上的所有那些它试图掩盖的穷酸相都揭发出来,他将促使布拉格的德语发出短促凄厉的喊叫。他将从中提取出犬吠,猴子的咳嗽,金龟子的嗡嗡作响。他将制造一部关于喊叫的句法,让它跟这种贫乏枯燥的德语的刻板的句法相协调。他将把这样一部句法深化为从文化和神话中得不到补偿的脱离领土的运动,那将是一次绝对意义上的脱离领土的运动,即使它步履缓慢、黏糊糊和凝结不化。缓慢地和逐步地将语言带入沙漠地带。利用句法发出喊叫,赋予喊叫一部句法。(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14、他看见自己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许多条细腿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15、⑩1924年6月3日,41岁的卡夫卡病逝。据说,他临死前留给人类的文字是一组写给一个陌生小女孩的信——卡夫卡在街上看到小女孩伤心地哭,她心爱的洋娃娃丢了。卡夫卡安慰她说洋娃娃没丢,只是因对人类的厌倦而出走,并信誓旦旦地说,它会写信回来的。于是每天一封信,以洋娃娃的口吻,以一颗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灵,写洋娃娃出走后的经历……

16、(作者为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学生,学号21300120235)

17、咨询热线:(0871)65727233或635706018988417021(书童)、13987608899(会长)。

18、卡夫卡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名叫尤丽叶·沃里泽克,他在小镇养病时认识她,尤丽叶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卡夫卡也一度要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感情因为父亲的反对而终止,因为尤丽叶的父亲只是一名犹太鞋匠。

19、⑥当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翻开《变形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大为惊讶,随即拍案叫绝,“原来在文学领域里,除了我当时背得滚瓜烂熟的中学教科书上那些学究气的教条之外,还另有一番天地。”于是,便有了传世经典《百年孤独》。

20、爱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爱是纯正的正义。

21、没有先祖、没有婚姻、没有后代,有着野蛮先祖、婚姻和后代的乐趣。全部向我伸出手:先祖、婚姻和后代,但对我太遥远了。(卡夫卡,日记,1922) 

22、(2) Kundera.M.,TestamentsBetrayedEssayinNineParts,translatedbyLindaAsher,HarperCollinsPublishers,p

23、(12)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何晴译,浙江文艺出版社,第231页。

24、在谈到产生卡夫卡式现象的微观社会实践时,我不光想到了家庭,还想到了卡夫卡度过整个成年生活的机构:办公室。

25、他用餐具柜上水果盘子里的苹果装满了自己的衣袋,也不好好瞄准,便将苹果一只一只地扔出来。这些小红苹果像带了电似的在地板上到处滚动,互相磕碰。一只扔得不太用力的苹果轻轻触着格里高尔的后背,但是没有伤着他便滑了下去。紧接着又砸来的一只简直陷进他的后背去了。格里高尔想挣扎着往前爬,仿佛一换地方这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的疼痛便会消失似的。然而他却觉得自己好像被钉住在原地,便六神无主地瘫倒在地上。

26、在卡夫卡眼中,父亲是支配家庭及其成员命运的统治者,但他也意识到,父亲并不想伤害家人,造成他们父子之间悲剧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世界距离太远,而且无法互相理解。

27、⑤有学者撰文称,卡夫卡是在父亲“不许顶嘴”、“我要把你像鱼一样撕碎”的“威权”中长大。36岁时,他终于鼓足勇气,借一封长信《致父亲》,将压抑和盘托出,“假如你是我的朋友、上司、叔伯、祖父甚至岳父,我会感到很幸运。惟独作为父亲,你对我来说太强大了,特别是因为我的弟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都比我小很多,这样,我就不得不独自承受你的头一番重击,而我又太弱,实在承受不了。”

28、⑧卡夫卡三次订婚而又三次解除婚约,曾与多位女性恋爱。一波三折、优柔寡断的情感经历,亦在他的小说、书信、日记中留下了印记。

29、④他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无人知晓,身后才获得殊荣,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30、十八世纪后,流浪的犹太人作为母题越来越频繁地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华兹华斯的《犹太流浪者之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吟》等都被公认化用了流浪的犹太人典故。在卡夫卡代表作之一《猎人格拉胡斯》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对于这一意象的寓指。格拉胡斯的一段自述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31、许多人通过《变形记》认识卡夫卡,而在《变形记》中也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与被父亲嫌弃的甲虫一样,卡夫卡从小就隐匿于父权阴影之下。

32、1883年,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母亲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出身贫寒,白手起家,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生意人。

33、原罪起源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僭越行为,即不服从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基督教认为自最初的人类的堕落以来,人类灵魂之中便始终带有原罪的烙印。圣经中不乏对于原罪的描述,例如以弗所书2:3中宣称人类“都是天生的忿怒之子”。因为耶和华不会把他的怒火指向无罪之人,“天生的忿怒之子”所暗含的逻辑便是人在诞生之前就因亚当夏娃的忤逆而堕入罪中,成为罪人。

34、马克斯·勃罗德曾提出《审判》是一部无尽无休的没有定论的小说,这个说法倒是颇有道理。他说:“卡夫卡认为,这场官司永远不应该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本身也是无法结束的;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以K被处决作为结尾的方式违背小说的整个方向,跟笼罩着整个《审判》的那种“无限延宕的”的状态相悖。(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35、卡夫卡去世之前,曾多次嘱咐他的密友马克斯·布罗德在他死后把他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销毁,但他朋友完全违背了他的要求,布罗德不仅出版了卡夫卡的小说,还出版了他的日记、信件和传记,他以这种方式参与缔造了卡夫卡今日在世界文坛的神话。

36、⑦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被公认为“作家们的作家”,然而他却声称卡夫卡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其身后的“每一位作家在文学上都负债于卡夫卡”。

37、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的脑袋不由自主地垂下,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38、虽然卡夫卡不是犹太教徒或基督教徒,但他绝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有着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与宗教情怀。“宗教就是卡夫卡的全部世界,或者说卡夫卡是以宗教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4)卡夫卡的哲学思想与犹太人的宗教情感密不可分。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法的民族,他们把犹太圣经和法典看作与上帝订约而必须遵循的教诲和训诫。不同于基督教义中认为人类在“末日”历劫后能够获救重返伊甸园,在犹太人观念中,所谓“天国”是永远无法抵达的目的地。正如卡夫卡所言:“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5)所以,犹太人并不会因为对上帝的虔信而否认现实生活的意义,相反,他们通过在现世中经历灾难与惩罚感知人类的“罪恶本性”,以此证实人神之间签订的律法诫命依旧有效。

39、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40、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被警察的严密监视所惩罚。这一惩罚召唤着并没有犯的罪,于是被人控告非法移民的工程师终于真的移民了。有惩罚,就真的有了过错。

41、 王笑盈:《从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3

42、虽然卡夫卡是一个腼腆、不太自信的人,但相貌英俊、又爱好广泛的卡夫卡感情经历也很丰富。

  发布日期:2023-10-24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