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恶的观点以及例子
1、我们能看到的是,劳资矛盾是很复杂的一回事,形势不同、时代不同,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同,所以没办法拿出统一的结论。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资本当然是强势;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资本又确实是弱势——比如最近国家下发了关于延长假期的通知,确实有不少企业主遇到了困难,工资必须照发,而收入却几乎为零。
2、凡是人们想要去行善,就是由于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原本是浅薄的则希望变成深厚的;丑恶的则希望变成美好的;狭窄的则希望变成广阔的;贫穷的则希望变成富有的;卑贱的则希望变成高贵的。
3、我连忙说“是是是,我赶紧去回复”,一边心想:看,这就是“人性本善”啊。
4、紧接着,来到激动人心的自由辩论环节。观众们侧耳聆听,辩手们蓄势待发,在唇枪舌战中渐入佳境。或质问,或推理,或深入浅出,或妙语连珠。一次次充满睿智的对话,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锻炼,知识面得到开拓。不过,也有同学初次比赛越显拘束,但在如此积极的氛围中,他们不断挑战自己,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使得他们从刚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这一切都源于辩论赛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
5、原本是胡玉音初恋情人的黎满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妓女女儿胡玉音划清界限,后来成了大队的d支部书记。这个曾经誓言旦旦无论何时都要照顾好她的玉音妹子的满庚哥,最终又是为了表明立场保住自己的d政职务和身家性命,出卖了胡玉音,给勤劳致富的初恋情人戴上了“富农”的阶级帽子。
6、一辩要给出对辩题(中具体字词)的明确定义。明确和清晰的定义是一个好的论证的基础;应采用客观且有利于己方的定义。
7、顺带的,我想说,许多时候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讨论大词,讨论过于空洞的概念,因为这种讨论没有意义,不可能有结果。(性本恶的观点以及例子)。
8、第先顺着对方说,赞同对方的一部分观点,然后提升一个层次,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9、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10、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11、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场经典又精彩,绝对不容错过的辩论。(笔者强烈推荐大家完整观看整场辩论!)可以说,它是国内辩论赛的开山鼻祖,极具代表性,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接下来,笔者与各位分享其中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以及辩论赛中的技巧。
12、“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也就是说,“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13、荀子认为凡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唐尧、虞舜与夏桀、盗跖,都是邪恶的;君子和小人的本也都是邪恶的。现在如果要把累积后天所的人事作为所形成的礼法义理当作人的本性,那就不用珍重尧、禹以及君子了。
14、下面我们会从劝学谈谈性恶论,如果我说“性恶论和性善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你能够接受吗?
15、利用对方论证的不足攻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种非常有效和有价值的反驳方式。在比赛中应注意听对方给出的论证,找出其中的漏洞。反方一辩和三辩都非常巧妙地用上了这一点,为他们的辩论加分不少。
16、然而这个判断到了西方文化里就完全反过来了。从希伯来的犹太教传统开始,西方人就一直秉持人性本恶的文化判断。至于为什么说人性是本恶的,西方人的论证根本就没有孟子那么复杂。他们的答案充满了先验的色彩:因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一个苹果,遭到上帝的降罪,于是这份罪又被带到了他们的每个后代身上,导致每个人一出生便是恶人,是为“原罪”。在一个无神论者的眼里,这种先验的判断看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自欺欺人的感觉。不过没有关系,就像中国人在那“人性本善”的判断上奠基起他们的文明大厦一样,西方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人性本恶”的判断上奠基起了他们的文明大厦,一晃就是数千年。在我的理解中,想要论证这两个文化判断是否具有合理性,最好的标准不应该是学者的长篇大论,而应该是历史长河的风浪。不管怎样,这两座文明大厦已经巍然耸立了数千年,如此悠长的历史存在如果还不能证明这两个文化判断的合理性价值,那么我就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做到。可是很抱歉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会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观点:中国人关于人性本善的判断与真实的人性是不相符的。中国的种种弊端都是因为这种虚假的性善论的误导。为了消除这些弊端,中国应该摒弃性善论,引入西方的性恶论,才能走出历史的误区。
17、如果一定要说“大象像个什么东西”,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所以是讨论不出结果的,“大象像柱子”、“大象像扇子”这些判断都没有意义。把范围缩小之后,“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这些结论就有价值了。
18、如果荀况只是拿商汤王和周武王来举例子,那毕竟是太久远的事,说服不了李斯这样的功利主义者,所以荀况很务实地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
19、从已知出发来探索未知可能是所有学术研究的基本特征。前沿,大概就处在已知和未知的交界处。只有能给人们带来更多前所未有知的知识和智慧的研究才具备前沿的性质。一叶知秋,从一片凋叶中能解读出深秋即将到来的讯息,是前沿;当落英缤纷时才指出深秋已至,已毫无信息可言;所以,信息含量的多寡是评价是否前沿的主要尺度。前沿,大概也是新的知识生长点。在既有知识范型之外的探索和发现被既有范型遮蔽的东西往往就具有新的知识生长点的意义。前者如爱因斯坦在牛顿范式之外的探索,后者如当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叙述从“革命化范式”转换为“现代化范式”时人们所突然看到的众多曾被掩盖的事实与细节。前沿,还往往处在相近学科的交叉点上,甚至往往来自两种眼下人们观念中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激烈碰撞。当前,生命科学与人文学科的遭遇即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例。
20、任何真正的学术研究都是一项以功力为基础的志业,其传世的长短与投入劳动的多少一般说来成正比。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等价的,学术研究之间的价值落差甚至从选题开始就已经注定。在某个时期内,人们总是对某些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特殊的兴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前沿”所在。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学术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历史性质,极大地凸现了“前沿”的价值。古老的人文学术领域尤其需要学术新风的吹入,需要时代之火的淬砺。为此,从本期起,特开设本专栏。
21、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扩展资料社会影响:
22、没错,在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价格信号可以引导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但具体到国难财,是不是还需要彻底依赖市场?主管部门是应该一刀切完全摘干净,甩手在旁边等着市场自己去配置,然后声称“这就是最佳结果”?还是可以有一些办法进行干预和引导,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率?如果是,到底应该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方式干预和引导?我想,这些问题才是有良知、有学识的学者应当去研究和回答的。
23、糊涂的人可能搞不清楚,但还有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这就值得鄙夷了。
24、要想搞清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首先必须有个假设:所有人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叫“人性”。否则,你可以拿一个善人举例说“人性本善”,他可以拿个恶人举例说“人性本恶”,谁也说服不了谁。
25、这个问题,要从《劝学》篇说起;《荀子》全书,第一篇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劝学》篇,成语“青出于蓝”就出自这里。《劝学》篇的第一句是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向终身学习者致敬”;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上周刚刚谈过的《庄子》名言,人不应该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26、原 载 |《文史哲》2004年第4期,第6-14页
27、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
28、“人性之本”这个问题至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争论不断,同属儒家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就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却坚信人性本恶。如今,我们跨越时空之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29、在荀况看来,如果人性本善,社会就不需要圣人,也不需要礼义,只要每个人都顺着天性发展,社会自然就很美好。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战国七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谁都在抢地盘,抢人口,抢财货,即便在不抢的时候,大家也都惦记着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乱象呢?当然是因为天下缺少圣王,礼义约束不住人心,恶的本性都被释放出来的缘故;
30、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31、上个世纪60年代,一位叫做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编著了一本书叫《企业的人性面》。该著作为企业及学术界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对彼得·德鲁克、沃伦·本尼斯等管理学大师也影响颇深。书中提出了一个管理学理论——X理论和Y理论。这是一对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即:X理论认为,人天性好逸恶劳,怕负责任,尽可能逃避工作。因此,坚信这一点的领导,认为人需要被监督,甚至被控制。激励方式主要采取“胡萝卜+大棒”的方式驱动员工。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同时注重惩罚。而Y理论则认为,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渴望发挥才能。因此,坚信这一点的领导,激励方式主要是启发和引导,通过充分激发员工内在动力,使其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他们通常会扩大员工工作范围,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这是一个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模式,从该理论来看,它和中国古代提出的“性善论”“性恶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麦格雷戈对X理论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强调,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32、而赵国也好,齐国也好,都属于“窃国者为诸侯”,来路都不正。
33、我再仔细察看,发觉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儿子!”那一个妇人说:“不!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但这一个妇人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34、因为李斯讲的全是活生生的现实。秦国原本只是西部偏远地带的落后国家,再落后一点点就该归为蛮夷了,既没实力又没文化。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口少、底子薄的国家,一门心思求发展,还真就发展起来了;生产效率高,作战能力强,秦国到处为非作歹,渐渐成为天下第一号强国,这真是没天理了。如果说某一代国君英明神武,出类拔萃,这才造就了秦国的富强,但李斯眼睁睁看着秦国已经一连四代,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显然不是国君特殊的个人能力能解释的。所以李斯认为,这要归功于秦国的基本国策很单纯,仅仅追逐富强,“富”就是发展经济,“强”就是发展军事,仁义道德全靠边站;不论如何,只要你能种田,能打仗,服从国家指令,祖国就为你骄傲,还会提高你的待遇;
35、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36、赵敦华丨文化与基因有无联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军社会领域的思想轨迹
37、人的本性是,饿了就要吃饱,冷了就要取暖,累了就要休息。
38、所以,简单声称“资本一直是弱势”,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资本在裁员时候的强势来论证目前资本“没有遇到困难”所以“不值得同情”,这也是刻舟求剑。
39、如前所述,基因的特性有天赋的本性与环境导致的习性,这和人性中的动物性(人的本性)与文化性(人的习性)甚为吻合。我认为这种吻合不是偶然的,而是潜存着一种深远并待钻研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再进步地比较基因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动物性)、基因的习性与人的习性(文化性)的内涵,其相同之处更为明显,几乎像人与其影一样吻合:在基因的本性中有自我复制与自私行为,在人的动物性(本性)中有原欲和原恶;基因在结构上的设计基本上是为了复制,是为了生生不息、永垂不朽,而人的动物性(本性)的原欲即是食欲、性欲和知欲,食欲和知欲是为了保有和提高性欲,说穿了也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繁衍种族。这和基因的复制永垂不朽,绝不仅仅是不谋而合,而是有因有果。因是基因要利用生物个体包括人类去为基因的复制而努力,果是人类成为了为基因复制的载体,基因在我们老死之前就已离开我们而进入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生生不息而永垂不朽了。
40、陈瑞华|什么才是学术研究中真正的“问题意识”
41、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42、超Y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X-Y理论的局限性。人是复杂的,并非完全的趋向本能,也不可能完全的理性化。因此,不同管理场景下,所采取的激励方式也不尽相同。为了激活个体发挥最大效能,企业应该回归管理本质,找到自身的底层逻辑,以应对人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1)坚守底线可以说,在企业中,X理论指向的是底线,而Y理论则是开拓。一个优秀的企业既需要守住底线,也就是维稳;也应该追求人性的巅峰时刻,激发人性之美。前几天,海尔4名员工因“午休”问题被辞退,引起一时热议。事情始末是,这4名员工午餐后未及时返回工作岗位,在咖啡厅睡觉,被巡查人员拍照揭发,随后4人被责令1周内办理离职。很多网友反映,海尔此举属变相裁员,压榨员工,违反劳动法。是否违法还需要专业人员去判定,但是就此行为来看,海尔事后发出声明:所述四位员工的行为,违反海尔员工行为规范,属一级违规,按规定应接触劳动合同。可以看到的是,海尔其实是在清晰地界定企业的底线,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其实,X理论和Y理论就像一个价值杠杆上的两个极端,企业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来对员工进行纪律约束;同时又有必要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潜力,为企业创收。什么是可以犯的错误,什么是不可以犯的错误,企业在界定这些行为性质的背后,其实是在展示着自身所坚守的价值观与管理理念。(2)因材施教X理论与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都是人的本性,并没有全面的善与恶。根据公司当前阶段以及员工特性,管理者可以有不同的激励方式,是激励员工的哪一面,应该要符合公司的性质以及当前阶段。一般来说,员工素质较差时,应更强调X理论;反之,则应更注重使用Y理论激励方式,将员工管理维持在较高水准之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层次需要。由此可见,如果能挖掘到员工当前阶段占主导地位的需求并满足它,想必收效会事半功倍。(3)做好分工还有一种情况是,员工面对不同工作的内驱力是不一样的。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大家总是会在自己擅长,并且感兴趣的科目上出高分,而越出高分就越有动力去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员工对待喜欢和擅长的工作,往往更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反之,则可能倾向于消极逃避。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根据每个人的特性以及所处阶段进行分工,能更有效地使企业促成高效产出。美国学者斯克特曾提出一个公式:工作成绩=能力x积极性。即一个人能力越强,积极性越高,工作成绩就越出色。通常来说,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这个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去监督他们。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自身产生了动力,才谈得上是真正受到了激励;因为他不再需要外部的刺激,他自己需要这样做。同样的,对于同样一个人,也可以同时使用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模式。比如,对于该员工厌恶的工作,使用X理论的激励方式;而对于员工喜欢的工作,则使用Y理论来驱动。
43、荀况一定会很不服气地说:“严复翻译西方社会学,把‘社会学’译成‘群学’,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翻译成《群学肄言》,这都是从我的书里学来的。我才是社会学真正的祖师爷!克鲁泡特金先生,我在天堂读过你的《互助论》,你确实很会论证人类的合群天性,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
44、上次留下的问题是:李斯用秦国强盛的现实来质疑老师荀况的王道兵法,如果你是荀况,你会怎样教育李斯这个功利心太重的学生呢?
45、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最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46、如果只论成败的话,乱世就是拼下限的时候。谁更没下限,谁的赢面就更大。用《周易》的辨证精神来看,坏事做到极致,就会物极必反,变坏为好,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荀况是赵国人,讲学主要在齐国;
47、正方和反方都运用了许多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名言可以作为发言的引入,点睛的名言能增加语言的美感,但应避免大量使用(如果双方仅打名人名言辩论就意义不大了,因为难以判断哪方引用的名言更具说服力)。
48、圣人都是擅长作伪的人,也就是擅长扭转天性的人,圣人和坏蛋的天性其实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天生的坏蛋。只不过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恶为善,还能影响别人来效法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天性其实没区别,但后天教养不一样;
49、这论点有道理吗?有道理,它就像说“大象耳朵像扇子”一样准确。但这个结论成立吗?不成立,因为“大象不像扇子”。
50、最后,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虽然这个问题争不出结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起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应当是稳定的:你相信人性本善,就努力做个好人。既然是信念,就应当牢牢坚持,就应当持续去发善言、做善事,而不要被各种反例所动摇。
51、对啊,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如果庄周和佛陀也在场的话,他们会发表怎样的评论?
5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53、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54、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55、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摆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其实不值得赞赏。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言之成理,这才是真功夫。
56、在荀况看来,所谓善,就是指符合礼义,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就是恶,人的天性明明就不是符合礼义和社会规范的,如果符合的话,那圣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的圣人看得很明白,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就是会受欲望的驱使,你争我抢。我们可以看一下霍布斯的观点——天性状态下的人类社会就是所谓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57、此处荀子藉由珍重尧禹等君子,来说明后天良好的人事作为与礼法义理,都不是属于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的人为教化所致。
58、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59、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60、正方的同学仿佛一下子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拿住了,不知如何作答。这时候,班里的大才子丁磊作为正方选手慢悠悠站起来说到:“戏剧源于生活!” 一句话,掷地有声,同学们都拍起了巴掌,为丁同学喝彩,正方又变被动为主动了。我到今天都感叹我们班的大才子是如何在我们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在不满十五岁的年纪说出“戏剧源于生活”这句话的,如今二十年后的我,在看过了无数小说、影视作品后,终于能深刻理解“戏剧源于生活”,同时更明白生活远远比戏剧更狗血。《芙蓉镇》,就是让人看完感觉生活无比“狗血”的书,也是直白揭示人性中的恶与善的一本书。人类历史总是保持着在战争、动乱、和平的轮番运转下前行,和平时期更容易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可在战争或者动乱中,人性中的假、恶、丑就会暴漏无遗。《芙蓉镇》就是描写了在1963年到1979年之间,芙蓉镇上的人们在历史动荡中的生活百态。做为五类分子的富农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书田因为被罚共同扫街,暗生情愫,两人在历史的夹缝中,体味了无尽的人情冷暖,相互偎依,隐忍求活。且不论历史的是非功过,单在这段爱恨情仇中,却让人明白了什么会滋生人性中的恶。
61、人的本性,因贪图利益就不推辞谦让;因忌妒憎恨就不忠诚信实;因喜好声色就不讲就礼义文理。
62、这场辩论,反方赢得很漂亮。最明显的一点是,反方四位辩手的准备更加充分,在表达过程中很少磕磕绊绊,清晰地展现出己方逻辑。同时,他们的自信也给他们加分不少。
63、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也使得我们能够对人性作进一步的认识与阐释。基因可以说是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其特性具有本性(自私和复制)以及习性(与环境的合作交流)两个层面。这些特性也表现在人类身上:人类的本性即动物性是由天赋决定,通过遗传代代相继;习性即文化性则可随环境改变,为个体后天学习得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各执其一端,而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则更为合理地概括了人性之双重性的善恶两面。
64、在这里,我想说我体会的人性是什么,我也想说我认为启动人性的主宰是什么。我所体会的人性具有双重标准,而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则是基因。执笔之前,我反复地想过,写基因与生命的文章,是我的本行,容易得多,因为基因决定人的生理、生机、生活和生命,何况又有实验结果为证。可是要写基因与人性的文章,因属哲学范畴而难处较多,没有实验证明基因直接决定人性,有的都是哲理的推敲、演绎与引证。然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还是大胆地写了,留待日后大家小心求证。
65、我的答案是:我们只能具体来看待。我们必须要明确是非,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对恶行,应当斥责讨伐,哪怕因为暂时的压力不能批评,起码也要保持心中的正义感,无论如何不要同流合污;对善行,应当支持呵护,哪怕暂时有困难,也应当坚信善良的价值,保持希望。
66、但是,价值只能作为对整体论证的升华,论证不能没有实质内容。相比较正方四辩在结辩中重复之前已经提出的论点和用过的例子,反方四辩强化价值意识明显更加有力。
6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世人皆知,但是对其遗传定律的揭晓则是19世纪末叶的事。遗传的因子叫基因,构成基因的分子是DNA。DNA分子结构的发现,使得生物学的进展一步登天,进入基因时代。1953年,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华森(J.Watson)和另一位年轻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了一项惊人的发现,他们将富兰克林(R.Franklin)女士用ⅹ光绕射结晶体摄影术来分析DNA的分子结构的结果制成模型。从她的影片上,华森和克里克看出了DNA的双螺旋(DoubleHelix)结构及其潜在的复制机制。双螺旋结构首度解答了DNA结构与复制之秘。这项发现在生物学上堪称无与伦比。毫无疑问,双螺旋结构是为了DNA能够精确复制自己而设计的。这种设计真是天衣无缝。突然间,DNA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化学分子,生命的存在和繁衍都依靠这个分子。
68、那么问题来了,Y理论是否就更有效?麦格雷戈的观点是否全然正确?激励方式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吗?首先来看一个例子。二战中,美国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前线战势紧急的情况下,仍气定神闲地与人打高尔夫球。这一行径遭到了记者追问,对此,艾森豪威尔自若的回答道:“我不忙,我只管3个人:大西洋有蒙哥马利,太平洋有麦克阿瑟,喏,正在那边捡球的是马歇尔。”当然,拥有百万大军的艾森豪威尔并非只管3个人,只是他非常信任下属并充分授权于他们。再看另一个例子。在公开言论中,孙宏斌可以说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待人讲“义气”,做事有“激情”。他创办的顺驰地产公司,曾发展红红火火,却在激进扩张后,遭到破产和收购。这其中,孙宏斌就将充分授权和减少管理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结果,却导致了混乱。最终,让他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上述的两个案例都是基于Y理论的管理方式,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事实上,Y理论并不是普遍适用的,而X理论也并非一无是处。简单将人划分为善、恶两类,也有失偏颇。因此,在原理论基础上,1970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希根据人的复杂性,提出了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管理方式,它主张权宜应变,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量,灵活采取管理措施。
69、“女(rǔ)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70、《荀子》把“善”定义为“伪”,显得特别刺眼。我们如果说一个人虚伪、爱装,肯定是嫌弃他,如果说一个人坦率、耿直,肯定是赞美他。但是,只要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耐心把荀况的论述看完,就会发现他的话很难反驳;
71、经典再造:《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铸金而成
72、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73、这样的想法还是很合理的。今天的管理学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赏罚虽然最有效,但谁都无法确保对手不会开出更高的价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些人就是按照荀况的思路,讲道义,塑造共同的信念,但也有人喜欢认干儿子,上阵父子兵,用人造的亲情来维系团结,还有人会设计制约机制,手下人如果有谁跳槽或者叛变,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74、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75、辩论扬起求索的风帆,吹起思辨的号角。行知小辩手思维锋利,反应敏捷,论证条理,措辞严密,体现了良好的应变反应能力、思辨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辩论社这一平台,展示了行知学子的青春风貌,愿大家再接再厉,乘风破浪。同时我校也将搭建更多学习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76、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77、我们会说这些人从小缺乏家教。没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这个缘故。正因为教养的缺失,才使他们活得更本真,更像动物,不像我们那么虚伪,“伪”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一般是指虚假和欺诈,但荀况重新解释说:
78、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扩展资料荀子论性恶:
79、在人类发展史上,与发现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同样重要,而且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人性的认识与阐释。这两项成就,一是生命的,一是生灵的;一是肉体的,一是精神的。
80、“依照法家的思想,赏罚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只要赏罚制度设计好了,人心就会齐,也会稳。秦国就做得不错,种田和杀敌都有提成制度,实行起来也很规范,所以大家都愿意多种田,多杀敌。”
81、那么,究竟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难道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判断竟然都是正确的?本书的回答也许会出乎你的预料,那就是:严格地说,这两个判断其实都是错误的!或者更准确地讲,像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样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所谓“人之初”、“性本什么”,其原意就是要我们去探究和描述一个关于人性的基本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是要求我们做一个事实上的判断,而不是一个价值上的判断。而不管是所谓的“善”还是所谓的“恶”,显然都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人家问“人之初”,你却回答“性本善(恶)”,本身就属于答非所问,跑题千里,驴唇不对马嘴。其实我并不反对为所谓的人性下一个价值判断。我反对的是没有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因为即便是要为人性下一个价值判断,也得先把事实搞清楚后再下也不迟。各位见过哪个法官是在没有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就直接宣判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吗?然而事实是,现在“人性本善或是本恶”这个命题是被人们当作逻辑起点来研究论证的,在它之前并没有更加基础性的事实判断。也就是说,主张人性本善或是本恶的同志实际上就是不经过事实调查,便将“人性”这个“被告人”直接拖进法庭宣判他是否有罪的。这种越过事实判断直接进行价值判断的人性论显然违背了基本的客观认识规律,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伪命题。不跳出这个伪命题陷阱,无论你是论证“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甚至是论证“有善有恶”或者“无善无恶”,都会越论证越糊涂,最后免不了收获一个失败的结局。
82、再比如最近关于“发国难财”的争论。“发国难财”当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站出来说“发国难财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这当然也是很无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