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优美语句106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1、初读该书是在高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正因异国情味,不是正因超多的性描述,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明白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2、弗兰茨是个选择“重”的热血男人,他渴望革命式的进攻(这和特蕾莎相信忠贞不渝的爱的劲头十分相似),而结局却是在“伟大的进军”中丢掉性命。

3、然后第二天早上啊(此前省略一千字),Tomas竟然发现他握着Teresa的手醒来。这真的算是一个连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来由的大突破,后来在和Sabina交谈的时候他坦言:“如果生活可以来过两次,一次我会留下Teresa,另一次我会赶她走,然后选择这两者之间更好的那个。可是生命是如此之轻,就像一个轮廓,我们无法填充、或者修正,让它变得更好”

4、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5、要理清这个脑回路,我们不得不先来谈谈“永恒轮回”这四个字。在小说的开篇,米兰昆德拉就搬出尼采的哲学概念,这么沉的书袋儿,上来就砸了一众读者的脚,很多读者不敢往后翻了。

6、这一批读者,实际上他(她)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背景,然后又是一个比如说我们社会里面,现在在互联网时代,高科技、云计算、大数据、庞大的物流等等,就在这么一个流动的世界里边,再看米兰昆德拉的时候,他(她)的生存感就发生很大的变化。

7、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有被欧洲哲学忽略的问题,都被四百年的欧洲小说揭示说清了。“一部接一部的小说,以小说特有的方式,以小说特有的逻辑,发现了存在的不同方面。”换言之,昆德拉的小说不只为讲一个动人故事,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只是表演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切不只为消遣和取悦,还担负阐释哲学探求真理的责任。

8、所以她是很多男人的情人,更是自己永远的情人,因为她一直在背叛,一直在脱离既定轨迹。每一个现在的萨宾娜其实都不是现在的她了。这种时刻的逃离,是一种更长久的奔赴。

9、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父母首先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其次,父母要能够共情孩子的这些情绪反应;再次,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放松或者降低孩子的不良情绪;最后,父母要理解孩子情绪所要表达的深层需要,并寻找满足孩子深层需要的途径。(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家安心安》一书的相关内容)。

10、即日起,至4月11日,首发期间,原价49元的有声书,限时免费收听!

11、你可以,但是绝对的自由真的给你快乐吗?如果体会过被牵动的幸福,你还会想要绝对的自由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版)。

1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13、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14、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

15、那么,今天的新一代的,90后这一批读者,就不一样了。

16、我们都绝难接受这种观点:我们生活中的爱情是一种轻飘失重的东西,假定我们的爱情只能如此,那么没有它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复如此。

1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8、但媚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假象,即人所臆想中的世界,对于个人而言,这种媚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媚俗被施加以权力时,就会沦为政治中最虚伪的东西。

19、    随着疫情状况好转,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复课。但复课不过短短数周,各地都不断有学生自杀的现象发生,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研究,在美国每2小时就有1名青少年进行自杀,2003年,青少年因为自杀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肿瘤、艾滋病、出生缺陷、心肺疾病的人数的总和(Michelle等,2004)。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青少年自杀也呈现上升趋势(Phillips,2002)。任何一个家庭都很难承受丧失子女带来的痛苦,子女自杀有时还会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做些什么才能避免出现孩子自杀的情况呢?

20、因为昆德拉的小说是“颓废”的、怀疑的、批判的,这对受精英文学观影响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冲击力可想而知。虽然与同时期被介绍进入中国的马尔克斯相比,昆德拉少了诺奖的加持,但这丝毫没有削弱其作品的影响力。

21、    孩子说:“我的大脑中常出现一些想法,我想到未来参加工作了,别人总是不能公正地对待我,总是要求我对别人要宽容。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我让着别人?为什么我总是被欺负?我想到这些,就觉得现在的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22、对萨比娜而言,这就是她与托马斯之间的诗化记忆,也就是两人之间的画面场景。

23、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24、新加坡早报也不好好说话,一位作者这样评价小说的男主人公托马斯

25、我不太能明白,本身也不是很喜欢那部小说,但这一类俗的作品,因为不避讳,所以能够没有遮掩地揭示更深刻本质的东西。

26、Sabina是一位画家,而没什么专场的Teresa很会拍照片,Tomas于是请求自己的情人帮自己另一个情人的忙,为Teresa引荐朋友推荐工作。Tomas拿Sabina当作红颜知己,然而Sabina显然有些嫉妒,她藏起了Tomas的一只袜子想以此来警告Teresa自己和Tomas的暧昧关系。硕大的窗框里,标志性的布拉格泰恩教堂露了一脸。

27、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玛丽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萨比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背叛在萨比娜眼里有着无语伦比的美妙,“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主角*,将生命的重的好处抛在脑后,而追求的就是一种破坏的快感。但是在不断的背叛中萨比娜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那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开始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好处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好处,作者在那里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了。”我之因此说萨比娜才是故事的主角,原因就是,她才是真正走到终点的人,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的生命之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之因此会无法停止脚步是正因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而萨比娜一向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8、Hull-Blanks,E.E.,Kerr,B.A.,&Kurpius,S.E.R..(2004).Riskfactorsofsuicidalideationsandattemptsintalented,at-riskgirls.Suicide&LifeThreateningBehavior, 34(3),267-2

29、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进入未知。

30、疯狂的生活源于对失去的恐惧,对于生命的焦虑。不只是单纯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恐惧:在得以生存的日子里不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31、“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32、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无论孩子有生理缺陷、犯了错误或存在其他问题,父母都不应该因为他们年龄较小就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该营造与孩子同伴式的平等关系,尊重孩子的人格。要用平等、爱护的角度呵护孩子的成长。不要用“家长思维”想当然认为孩子有自杀倾向只是为了让父母感到被威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33、可能一般读者读起来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背后的纵深,不一定就能够特别好的去给它贯通。

34、今天,距离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问世,已有将近40年的时间。

3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36、在“布拉格之春”运动的前夕,Tomas写了一篇讽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d的文章并被报社刊登,政府希望他签署一份撤回声明,以此来保住共产d的颜面。然而内政部的人在tomas这里吃了闭门羹,Tomas将撤回声明揉成纸团。

37、萨宾娜是一个画家,她喜欢背叛,也偏爱在人生的旅程中选择背叛,她喜欢那种没有责任且轻松的生活,讨厌任何迎合大众的媚俗行为,但她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虚无。

38、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39、这个小说里面,写出上帝就发笑,但是我们不说是个消极的力量,这个小说让我最感动的是:哪怕上帝在发笑,人类还是要思索。

40、托马斯到底是怎样看待特蕾莎的呢?我们还得从那个梦里的篮子说起。这是一切的开始和结束。

4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42、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43、    及时寻找专业的帮助时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拨打心理咨询热线,或者带着自己的孩子进行现场专业的心理咨询、医院面诊等。

44、也正因为如此,萨比娜是书中第一个感受到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人——当你把所有能在乎的东西都背叛完之后,这世上便没有什么再令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了。

45、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正因年轻,读书喜爱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因此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46、近三十年创作影视及有声作品数千部,曾获政府“华表”奖、多次获得“飞天”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等奖。主要作品:

47、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职责,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48、再说说选择,即在“不能承受的生命”重压下,人类该作何选择?就这个问题,昆德拉用了四个人物、三组关系进行了探讨。特蕾莎和托马斯、托马斯和萨比娜、萨比娜和弗兰茨。故事从第三节开始正式开场,开始了接地气的“谈情说爱”。

49、昆德拉认为这就是欧洲小说的源头——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所要表达的东西,全人类的根本处境:没有人掌握真理,每个人的思考都非常可笑。

50、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51、托马斯将一句话奉为圭臬:“只能活一次,就和没有活过一样。”

52、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53、“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一个人越思考,他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54、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55、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56、如果遭受遗弃与享有特权是一回事,毫无二致,如果崇高与低贱之间没有区别,如果上帝的儿子能忍受事关大便的评判,那么人类存在便失去了其空间度向,成为了不可承受的轻。

57、《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58、托马斯和特蕾莎就在回环的“轻与重”、“灵与肉”的标题里乐此不疲地玩着跷跷板的游戏。爱不可怕,爱的不够深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明明不够深爱,还因为多重私欲的缠绕变形,信以为真的给爱增砖添瓦。

59、电子书请在后台回复“家安心安电子书”获取链接。

60、托马斯他惶恐于婚姻,惶恐于那个“不慎之夜”的产物—他的儿子,惶恐于自己务必扮演父亲、丈夫、儿子的主角。于是他一并摆脱,成为一个没有伦理束缚的地位较高的成年男性,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着自己的“性友谊”。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手术刀划过皮肤的快感,就如同他热衷与各种女生上床。揭示她们最隐秘的地方来满足自己无限探索的好奇心。

61、★一度被禁的高分电影原著,配音艺术家王明军演播

62、而萨宾娜作为女人的一切悲伤和柔弱,是在一次次渴望爱的获得中,被自行逼退了。和特蕾莎一直追求肉体的唯一性相比,萨宾娜在对精神桎梏的集中营中,反叛的舞姿显然更深情和忧伤。

63、爱情,正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束,影片正是通过这条线索,把两位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寓于其中。

64、书中充分进行了人生与性的讨论,初中生在关于性的生理特别是心理方面发育都尚未完全,一定很难理解作者在说什么,不能很好的体会及感悟

65、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66、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67、但托马斯的风流始终没有停止,特蕾莎的忧愁也始终没有停止。直到有一天,特蕾莎抛出了一个非常悲伤的比喻。

68、作为上海译文的首席知识官,梁永安教授为有声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特地录制了发刊词视频,非常精彩。

69、今天要说的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篇探究轻与重,灵与肉的哲理性小说。

70、    作为父母,我们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建立与孩子的信任,深入地了解孩子。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连面对死亡的勇气都有,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好害怕的?让孩子意识到自杀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灵活的、合适的交流可以让青少年减轻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我们有必要在孩子出现负性不良情绪时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寻找孩子自杀的关键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

71、外部社会是一回事,两个人在动乱的世界上,建设一个小的温暖的小空间,两个人的情感的相互的依存,构成一个共同的生存。

72、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

73、特蕾莎多年后终于明白,她的软弱是以退为进,利用托马斯的同情和怜悯,她得到了一份异化的爱的变种。她假装闭上眼就可以看不见托马斯外面的众多情人,她用持久的耐力将一个风流的男人最终驯化成一只兔子。

74、    以下是一个关于如何沟通的案例分析(万红刚,2014):

75、这个书里面那个时代的动荡,尤其是外力,比如说苏联侵入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大背景,时代里边,我们说合理性、合法性,我们在农业社会里形成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这种逻辑,形式逻辑,似乎就已经行不通了。然后在这个过程里边,人在这种,可以归纳为一种“荒诞”吧。

76、季成叶,&陈天娇.(2009).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02),22-

77、“Esmusssein”: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表示“非如此不可。”

78、看到了人类、看到了感情里的互相背叛,看到强权入侵、大一统、口号、集权、商业化、嘈杂、秘密监视、无知、懦弱,道德沦丧是非颠倒荒谬可笑。看到了人在生活中的渺小,无能为力可怜可悲。

79、但在其他语言中,例如捷克语、波兰语、德语、瑞典语,“同情”这个词用作名词,由相类似的前缀加“情感”一词组成,使用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很难讲它特指的是不好的或是一般的情感。

80、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81、关于生命中轻重的话题至此终结,其实,我认为,人生的轻与重,就在于在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选择,这也正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小说中的特蕾莎,托马斯,萨宾娜,他们的选择不同,生命所承受的轻与重也不同。

82、Teresa果然在Tomas的家中,两个人又重归于好了,Tomas也回到了从前的医院继续做脑科医生。然而生活依旧不能平静。

83、显然对于特丽莎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而此时的捷克政治动荡,于是两人选择了离开祖国,去到安稳的地方生活,但是特丽莎面对这样陌生的环境下,而且丈夫还与情妇私通,一气之下又觉得回到祖国捷克。

84、那么特蕾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特蕾莎是一个忠贞,传统的女性,同时她也预设婚姻就应该是忠贞的,所以婚后,面对托马斯的出轨她一直特别痛苦。因为她在童年时期,就是一直在母亲的羞辱中度过的,她母亲禁止她在洗澡的时候关门,并且和她说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一个样,你没有权利觉得羞耻;一个东西有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你没有理由去掩着藏着。而托马斯一对多的性关系,恰恰也是在对她说,生理欲望找谁都可以释放,因为身体是功能性的,包括她的身体,也毫无特别之处。

85、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86、影片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87、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88、    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但疫情或者平时未得到及时处理的压力又会进一步刺激不良情绪的发生。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日积月累就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89、自由就是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这四个人物都在追求自由,因此自身都处在晃荡的危险中,这种危险由作者探究、塑造、展现给读者。

90、对于托马斯而言,他难以接受自己对于特蕾莎那种灵魂的牵绊,爱情的渴望,正是基于此衍生的情感,也构成了他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91、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纽约时报》语)

92、他的小说总是充满哲学意味,小说也不是传统的结构。所以他的小说有时显得晦涩。但他的小说中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是值得我们阅读后思考的。

93、“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是重;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是轻。因为我们无法比较,不能后退,没有如果,一个猛子扎进生活以后,只有死亡能最终解脱。

94、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95、    本文最后附上了各地高校开通的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专业人员咨询帮助,相信这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咨询人员能提供一些合适的建议。

96、人渴望自由又害怕自由。渴望,当束缚的纠缠让人不悦;害怕,当放纵的空虚使意志苍白。于是所有的另辟蹊径都只能无功而返,就像托马斯又回到特蕾莎身边。

97、    面对孩子的抱怨与诉苦,有的家长可能会这样粗暴地回应:“欺负你一次两次的又能咋的?还不活了吗?像你这点小事都受不了,以后进入社会,还能干嘛?”

98、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99、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100、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101、    父母不妨换一种对孩子沟通的方式:“我知道你很委屈,很难过,爸爸妈妈也有些地方做的不太好,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难过吗?孩子,爸爸妈妈在生你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父母,我们也不断地学习如何做好父母,你能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做或者做些事情才会让你感觉好受一些?”

102、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103、    当孩子具有自杀的倾向时,他的想法和行为就会变得僵化,情绪反应和动作也变得简单固执,似乎他们脑海只能想到自杀这件事,而无法觉察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104、就是这种飘零,“飘动无定感”,其实我们今天的青年看的时候,这个体会,恐怕跟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很强(的共鸣),我们现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大规模的移动的时代,其实也有很深的一个共构,或者说有一种共振的东西。

105、说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除了故事背后的那些哲思,还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关键词,媚俗。

  发布日期:2023-07-17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