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1、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
2、鲁迅没有使用复杂的意识流,但他的独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3、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4、从字面上来看,“迫害狂”应该是有强烈迫害他人倾向的精神疾病,与日记中狂人的症状不符。因为狂人常常害怕被别人杀害,却没有想过要迫害别人。
5、《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6、问题是,鲁迅是一味猛剂,身体素质不好的人,要慎服。愚痴者,不妨服用许多;偏激者,少许,少许。
7、狂人开始劝诫他哥哥了。他告诉大哥人与兽是不同的,人吃人就变回了兽。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吃人,但只要改了,转一步就能天下太平。又劝诫大哥同意佃户减租。大门外站着一伙人。其中有的是认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有的是知道不该吃,可怕被人说破仍然要吃的。这时大哥突然高声喊让众人出去,说狂人是疯子没什么好看的,就将他关进了屋子。(狂人日记讽刺了什么)。
8、这种“吃人”的弊害,在《狂人日记》中令人毛骨悚然。鲁迅在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这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看到此处,脊梁上冷飕飕的,心里直发毛。
9、第一段是暗示,后一段自然就是对吃人的人的描绘了。
10、回归正题。书中的疯子非常害怕被吃掉,所以,在他眼里每一个人都是青面獠牙的,在他所看到的书中,全部都是“吃人,吃人“。这个人还认为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甚至认为他的哥哥也要把他吃掉。如此,我感觉他想的有些夸张,但不难体现出旧社会的黑暗,混乱,与人吃人的制度,弱肉强食的制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副假面具,而那个疯子所看到可能才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
11、一方面,“被吃人者”们担心着被“吃人者”们吃,另一方面,他们又心安理得地转化成了“吃人者”本身:
12、近日,再次读过《狂人日记》,不禁产生了几个疑问。我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作品,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形成了一些认识,整理如下:
13、查阅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说鲁迅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并且明白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义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14、加缪在他的随笔《西西弗神话》中说:“深邃情感的内涵通常在陈述之外。在行为和思考变换的过程中,在灵魂本身无法察觉的情况下,灵魂亘古不变的冲动的厌恶通常会重新出现,并且被复制”——用在此再合适不过:也许鲁迅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没有刻意要营造出这样一个环境,但作为读者,却读到了这些篇章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成分,此时再回头复读《狂人日记》,便可以澄明地理解,什么叫作“伟大的感情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个世界可能是卑微的,也可能是辉煌的”。而鲁迅做的,也不过是“凭借着一点激情,把一方天地点亮”。
15、其小说中狂人的话语少了一些狂人自身的色彩,多了一些鲁迅的色彩。
16、其他人没有“救救孩子”的意识。狂人救?力量太弱小了啊。再说他后来病“愈”,去“候补”了。他还会坚持“救救孩子”的主张吗?(多数观点是狂人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我个人认为,并不能排除狂人通过仕途来推行自己主张的可能。但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极其有限的。)
17、这篇文章中写了“赵富翁”和“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脸色铁青,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佃户村里的一个“恶人”被村民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认为他们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个老头子给“我”诊一诊,“我”认为老头子也是刽子手扮的,让“我”静心养一养可是是想养肥了吃“我”。之后又认为“哥哥”要吃“我”。
18、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实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反抗之力。人们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来反抗,可是国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鲁迅便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如《狂人日记》一般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反抗。
19、讽刺恰恰在于,世界所不承认的、要“吃掉”的人性——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居然在一个有迫害妄想症的疯子身上出现;人身上最本真的价值,仅仅由一个挑战价值的虚无者身上拥有——简言之,一个“看山不是山”的疯子恰恰看到了人最真切的意义与需求,而本该承载这意义的世界却自行遮蔽,两眼摸黑——这是“意蕴的二律背反”,也是狂人所揭示的哲学难题。
20、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跟泪滴在他热病的头上?瞧他们是怎样地折磨他啊!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迫害他!——妈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
21、第一层,是众所周知的对四千年中国历史的批判。在写满“仁义道德”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字缝里,鲁迅看见了“吃人”两个字。中国历史不过是一场接一场人肉的宴席,在其中人人“相斫”,“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是最明显的第一个层次。
22、在文学以外,鲁迅对美术的热忱与研究,乃至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身份,近几年大家也都渐渐了解。但鲁迅对日本浮世绘的购买、收藏和鉴赏,却还是个冷门。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鲁迅竟还收藏了这么多精美的浮世绘》。
23、这节是狂人和大哥第一次交锋。可以看出,大哥代表的是父权势力,一旦你有任何反封建的倾向,家族中人就会第一个把你的想法扼杀。而医生则是代表着外部的封建势力。这段中是由大哥把医生请进来诊断狂人,也是耐人寻味的。在反封建的亲骨肉和外部的封建势力中,大哥选择了后者。
24、鲁迅本人也说过:“《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来信说好,大约是夜间飞禽都归巢睡觉,所以单见蝙蝠能干了。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
25、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状态中,并且去“吃人”。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
26、●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27、可见,《狂人日记》白话正文的深刻思想,其实是一种病,而病早已经好了,痊愈了,他已经归顺到大部队里面去了,去候补了。早期激进,中年反动。严于责人,宽于律己。一百年来,我们看到的这样的戏码还少么?这种自我指涉的寓言,是《狂人日记》天才的设计。小说最触目惊心的地方,在这里。
28、有人说:狂人才能说真话。在我看来,狂人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观点,甚至观点偏颇一些也没人可以说什么,毕竟他是“狂人”。
29、从文学角度而言,《狂人日记》依然值得重读,那条有着与“吃人的人”同样眼神的鱼,作为醒目的意象出现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中,以及,大先生以青涩的初生汉语推进叙述,却丝毫没有滞涩“狂人”意识的流淌,百年后读来依旧顺畅,文本的先锋性仍然存在,其光芒能把今人的某些所谓先锋文学羞死。至于“狂人”思维的锋芒,“狂人”之忧郁、焦虑、悲愁、苦痛,时至今日仍旧沉重无比,“狂人”的发问也依然锐利到可轻易穿过时空之阻隔,在现世鸣响——“从来如此,便对吗?”现实语塞。
30、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31、这本书中,有很多“吃人”。有很多人因为利益等,而把人“吃掉”。当然,还有另一种吃人:旧社会中,人们认为血馒头吃了能治肺痨,于是,在处决犯人时,便有人想刽子手买人血馒头治病。这种就是真正的吃人了。在这两种吃人中,当然,第一种较多。
32、(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33、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34、也许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让孩子不“吃人”。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啊。谁能保证他们永远天真无邪、干干净净呢?
35、狂人是不是真“疯”,我们的最主要依据应该是他的日记。正文第二自然段便出现了这样的话:“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36、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37、果戈里《狂人日记》共记了20天,每天都有详细的日期。十月三日、四日,十一月八日、九日……果戈里为了突出狂人之“狂”,连日期记载也渐渐紊乱,逐渐变成了“两千年四月三十四日”,乃至“三十月八十六日”,最后干脆“日期不记得。也没有月份。鬼知道是什么日子。”
38、鲁迅和章士钊(右),都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但这两人却总互相看不顺眼,甚至还闹了一段著名的公案。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一场著名的民告官:文人鲁迅告赢教育部长章士钊》。
39、“村口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跟着叫,但它们不知道为什么叫”
40、《狂人日记》全文约4700字。其中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41、“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这样的表达,意图太过明显,且让人感觉“出戏”。
42、但是,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吃人的事情随着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少了。狂人担心自己被吃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他精神不正常的表现。
43、我们不需要详细讨论在那种情况下,一个狂人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落后于或超前于这个时代,其实都是痛苦的。
44、《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过很多很多次了。在这个时候的我,真的很难说出自己的感受。
45、——这种戏讽的文字技巧,韩寒《三重门》里学了一点,便有滋味。
46、狂人想起医生的祖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讲人肉可以煎吃(应为唐代陈藏器之《本草拾遗》,当是狂人“记中错误”)。又想起大哥曾说过“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等话。
47、《狂人日记》约4700字。细一数来,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48、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49、“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50、常人通过舆论获得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着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
51、任晓雯,1978年生,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短篇集《飞毯》等,理论著作《神圣书写帝国》(合著)。
52、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53、(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54、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55、(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56、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57、“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
58、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59、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60、顾的愤懑针对的只是扭曲人性的教育,但“可恨”与“可鄙”之事从来源远流长。
61、(2)《中国教师报》2018年11月21日第16版《狂人日记:最激越的声音》
62、最终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63、《狂人日记》能够引起较大反响,是因为它涉及到或者说隐喻了更大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可以用“吃人”概括,但它不局限于事实上的吃人,而是旧礼教对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残害。
64、狂人真的狂吗?当然没有,但他不狂吗?不狂的话又怎么说这些话?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鲁迅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鲁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们却极度孤独,从一开始的暗室理论,到后来难以抑制的呐喊。
65、“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众不同,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66、鲁迅意识到了制度的可怕,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只是猜测,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67、在果戈里那里,“我”本来是个小文官,身份低微,后来听到西班牙皇帝逊位的消息,幻想自己是西班牙皇帝费迪南八世,现出种种丑态。
68、所有人都这样相互牵制着,所以没有人能从中逃出来。你如果不吃人了,就会被别人所吃掉。
69、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70、这毕竟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不能做过高的要求;可是中国古诗成就那么高,你拿这样的东西出来怎么能服众呢。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先生当仁不让(并且在“中国原子弹之爷”钱玄同的疯狂催更下)拿出了他的作品——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发表后取得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毕竟“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比“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有名得多。好了,进入正题,逐节分析这篇小说。
71、《狂人日记》中鲜有环境描写,但读罢了《呐喊》,我不难联想,狂人眼中那条赵家狐假虎威的狗,也许是阿Q做工的赵家的;狂人为之疯狂的那个“要吃他”的世界,便是《风波》中开篇所写的“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的那个世界——一个无人发疯的,最庸常的世界(对这“常人世界”最犀利的批判来自海德格尔)。在专制王朝结束,封建根深蒂固,时代急速变换而平凡的个体处于被动之际,在无奈的死气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始终酝酿着某种无力的焦躁,如同那几只乱飞乱撞的“花脚蚊子”——偏偏只有狂人心里的蚊子已经蛰得他发疯了——鲁迅小说的这种互文性,才是引起我持久兴趣的所在。
72、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73、《狂人日记》可以写出,乃至发表,要感谢钱玄同。和鲁迅一样,钱玄同曾留学日本,并师从章太炎,两人可谓同门,钱玄同对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才华也十分认可。从其日记看,在1918年1月接手《新青年》编辑工作前几月,钱玄同便与两人加紧了联系,到1918年2月,更是隔几日便去鲁迅家。
74、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75、20世纪下半叶,不同历史时期的《狂人日记》封面(1958;1967;1980)。
76、但是,如果鲁迅只是看见了中国的历史问题,只是用局外人的观点指斥他人,而不是把自己带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血迹,那就与“五四”的一众反传统的批判家没有差别了。
77、张楚,1974年生,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
78、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79、序不同于正文,是使用文言文写成的。某君昆仲,皆余在校时老友(有一对兄弟是“我”老同学)。偶闻其弟大病,余前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也(听说其中弟弟生了病,而当我赶到后,他的病已经痊愈并去当了个叫候补的小官)。出示日记二则,语颇错杂无伦茨,又多荒唐之言(“我”的朋友给“我”看了他弟弟犯病时的日记,里面写的都是错杂而语无伦次的荒唐话)。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于是就发表出来供医生研究)。
80、作为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终究还是借鉴外国的产物,并非鲁迅完全的原创。
81、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狂人日记读后感5我高度赞扬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启蒙时期读的书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因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82、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83、(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84、读《狂人日记》,我深切体会到先生内心的痛苦。先生宁可燃烧自己,把光亮留给孩子们,因为那不仅仅是孩子,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希望!狂人日记读后感1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