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论文
1、访谈中当询问受访者如何看待“打工人”称谓时,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依次是“自嘲”(13次)“乐观”(8次)“奋斗”(5次)。一面自我解嘲,一面自我激励,正是当下青年群体的矛盾状态。自嘲为“打工人”,一方面展示了自我处境之不易,引发对方关注;另一方面通过话语的自我矮化来达到方便沟通的目的,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在此,自嘲取得了对方的情感共鸣,消弭了对话的距离感,使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网络流行语论文)。
2、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分析中国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时,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国外的和传统的理论资源?在目前分析“佛系”“躺平”等现象的文章中,使用比较多的理论资源无非两种,一种是西方的现代性反思理论,比如形形色色的后现代理论、批判理论、低欲望社会理论、加速社会理论(新异化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尽管存在内部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对现代社会及其发展主义、进步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经常使用的则是中国老庄、禅宗等前现代思想资源——无为而治、淡泊出世、逍遥退隐。
3、这种流行,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时还会在作文中出现。(网络流行语论文)。
4、这类议题在目前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从新认知语用学角度,杨青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伍文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认为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方毅华等认为,网络流行语源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其成因有社会经济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包括网民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求变心理和求异心理等。网络流行语与网民从众从优的群体意识,性别地域等社会因素,从众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和委婉含蓄心理等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刘国强等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5、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6、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行为等是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社会影响等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内容,但目前这类成果极少。杨明刚、陈韵超、顾明毅等研究者采用配额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13所高校1300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和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持温和的包容态度,选择略有使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9%,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认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达到63%,有近半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事件派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责任感。
7、目前,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问题的探讨,有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对我国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构及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专家、新手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但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
8、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引发了全民的恐慌。在网络中,每当新闻媒体报道一个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引发网民们的集体不满。一些大学生甚至改编广告语来讽刺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对种种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满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让彼此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进而促使社会成员重视社会道德建设。
9、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10、现在这些东西都不自觉地被埋葬了,语言匮乏了,个性消失了,生活的差异性也被抹平了。
11、从“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哥只是个传说”;
12、根据百科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13、从“浅谈”引申出来的语言模式,还有“浅X一下”;
14、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很少,仅10篇,约占发表总量的4%,发表的刊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篇)和《语文建设》(2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0强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与网民对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15、通常是女生用来显示自己的柔弱,也表示对自己的男朋友撒娇,在综艺节目中也用来增加搞笑氛围。
16、我用时间证明了我的专可你让时间证明了我的愚蠢!
17、(或者当别人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盲目自恋的时候,这句话的使用尤为恰当。)
18、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19、说理文写作是同学们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环节,同学们围绕多元主题、精心打磨润色的文章成为了写作课的宝贵财富。今年,共有8篇往届写作课学生的文章进入了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复赛网络评选环节。
20、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和反面消极的影响,分别简称正功能和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网络流行语对网络社会、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网民公民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等客观社会后果,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民意表达、推进民主、安全阀作用等方面的正功能以及对社会稳定影响方面的负功能,网络话语阶层结构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协调,网络流行语能否体现出网络社会新权力和新权威等,如何比较全面地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客观后果,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21、实际上,近年来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不仅热衷于使用网络词汇,还挖空心思篡改和曲解传统成语,生硬地造出“晋善晋美”“咳不容缓”和“骑乐无穷”等诸多奇怪的用语。这些另类用语看似有创意,实则是为了出奇、夺人眼球,以便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长此以往,汉语的正确使用会遭受威胁,会给公众、特别是对于处在语言知识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造成误导。
22、当你找到了最好的那个,过去真的都不重要了。
23、然而一旦身在“圈层”之外,杨逢意就会变得局促。她去实习过,觉得身边年纪稍长的姐姐都“很会说话”,而自己在与同事交流前,常常不确定该如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有时尽管已事先在脑袋里再三措辞,讲出的话还是词不达意。
24、形容好笑的东西,只会说“笑死”;形容惊讶的事情,也只能打出“卧槽”;
25、无从考证,网友流传来自德云社或英雄联盟游戏。
26、从已有文献看,无论是“打工仔/妹”抑或“打工人”,其话语背后都指涉一种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并非单纯凭借个体力量来完成,而是“在生命叙事中被一种或多种话语建构起来的”。换言之,身份认同不是一种普遍的实体存在,而是文化上特定话语的建构。话语作为人类交往的媒介,不仅能够生产知识、真理和权力,而且还建构话语主体、知识对象乃至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因此,话语在人与外界的互动中既反映着个体的身份认同,更建构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具体而言,话语对于身份认同的建构可分为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两条路径。
27、“打工人”话语的“认同互构”使得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在现有生产结构中出现了联结的可能性。如果说“社畜”“屌丝”“佛系青年”等表达的是青年群体基于社会文化的身份认同,那么“打工人”则是聚焦于更为基础层面的生产方式的身份认同,带有强烈的阶层意识。青年“打工人”面对日益加剧的职业竞争和阶层固化现实,开始抛弃原有的阶层观念,透过社会分工的表象重构自我身份认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结构下,所谓“白领(非体力劳动者)”与“蓝领(体力劳动者)”只不过是劳动具体形式的差异,本质并无区别,青年“打工人”新的阶层意识逐渐觉醒。
28、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