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什么(优美语句43句)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什么

1、徐志摩自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古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古文创作功底。他的古文基础来源于私塾和杭州府中等学校教育,相比而言,家庭并没有过多给予他文学上的熏陶。事实上在晚清新旧文化过渡的阶段,私塾里的古文教育深深影响了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徐志摩虽没有专业的家庭古文教育背景,但实际上周围的氛围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志摩的审美选择和文化底蕴。

2、徐志摩思想之复杂早有定论。他的本性是浪漫的不受拘束的。因此,他的思想并无一恒一观念,这就造成他的诗歌内容斑驳陆离,瑕瑜互见。关于他的诗歌内容也正是他成为当时及后人争议的聚点。个人认为,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对徐志摩诗歌内容我们就可以更好更公允的的看待了。

3、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4、获邀参加徐志摩诗歌创作研讨会,第一反应是抽出书架上陆耀东先生的《中国新诗史》第一卷(1916—1949),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专家,门下弟子龙泉明、张中良、程光炜、罗振亚、汪剑钊、吴投文等也均有赫赫成果。读陆先生此著于我是一次补课,上大学时学的是唐弢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未专有诗歌史教材。因为徐志摩而读中国现代诗歌史,而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诸位大家,让我想起了2001年10月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的“21世纪中国首届现代诗研讨会”上主持人沈泽宜先生的一句话,“后人是可以救活前人的”。以此类比,同代人也是可以救活同代人的。诗歌创作是个人的事,但诗人与诗人间的交往、碰撞乃至群体集结,古已有之,自然并非个人的事。即以陆耀东先生《中国新诗史》第一卷而论,书分五章,第一章“中国新诗的诞生和第一个十年述略”,第二章“文学研究会诗人群——冰心等人的诗”,第三章“创造社诗人群——郭沫若等人的诗”,第四章“新月社(前期)诗人群——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第五章“其他诗人群——鲁迅等人的诗”,就完全是按照群体来书写中国现代诗歌史的。那天恰好遇到叶延滨先生,和叶先生谈及此书,叶先生说,当时写新诗、写得好新诗的大约也就这些人。细想也是,整个现代诗歌史也就33年,学界谓之“现代文学30年”,30年,能出多少有影响的大家确实也约略可数,这么一比照当代诗歌,就不免自豪,当代诗歌迄今已66年,扣除文革荒废的17年也有49年,真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当代诗人的压力因此也比现代诗人要大许多,以至于近年有学者提出,中国当代诗人已经置身于三个传统的阴影下了,前两个是黄灿然有文言及的“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现代传统”,第三个就是,百年新诗传统。

5、其中《汤麦司哈代的诗》一文不仅是中国学界较早系统介绍哈代诗思与诗艺的专文,也是国内哈代研究中的经典之作。这篇诗论共有6节,第一节对东方诗人与西欧作家的创造力、生命力进行比较,热烈颂扬了西欧“文坛老将”如法国佛朗士、德国霍卜曼、英国萧伯纳等人老当益壮的矍铄精神和磅礴气概,痛心疾首地抨击了东方诗人和东方民族的精神颓唐、心灵贫乏和缺乏活力,表现出浪漫派诗人试图激发古老民族青春活力的热情。从结构上来看,这篇万余字的诗论条理、逻辑较分明,初具西式论文的形态,但从行文风格上来看,更像一篇随兴而作的散文,文中涌动着不可抑勒的激情,闪耀着灼灼逼人的灵光,散布着启人深思的妙悟、妙喻,展现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孕育的才子对英国维多利亚传统反叛者的深邃洞见,堪称哈代研究的思想指南。

6、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字摩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集》、《云游》、《志摩的诗》等。

7、《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什么)。

8、“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9、徐志摩作为近代著名的诗人,其成就不可低估,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存在着几个致命的硬伤.太注意诗歌的形式,有时过之而不及,造成内容服务与形式;渲染的情感太柔弱,是个人纤弱灵魂的呻吟。在此,本文仅就徐志摩诗歌内容作一浅探。

10、严格意义上来说,《再别康桥》这首是做不是爱情诗,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揣摩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那种爱的忧伤与惆怅。在诗作中,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了作者内心的那份甜美的回忆中所夹杂的忧伤。康桥留给作者的是美的回忆,在那儿他曾经有过的生活,他曾经和自己心爱的人儿林徽因在那儿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切已经不复存在。回忆是甜美的,又是忧伤的,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这一来一去之间,又有多少往事值得回忆呀。在作者眼中“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这儿,荡漾着的不仅仅是波光里的艳影,更多的是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倩影吧!作者来到康河边,自然而然会想到曾经的恋人,曾经的那段美好的恋爱时光,这些都成为了他内心挥之不去的记忆。在这儿,作者既是在写眼前的景,又是在回忆人,我想,水映照垂柳,作者看作是新娘,让我们想到了才女林徽因,他的内心就像是康河的水,林徽因就像是这河中的金柳,林徽因就像康河水中的金柳一般,在他的内心里留下了亲切的美的回忆。于是作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作者来是做什么呢,是在寻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的星辉”。但是寻到了没有呢,没有。灿烂的夜空,幽怨的箫声,更增添了作者无限的惆怅。这一片美丽已经不属于我了,我既不能带走,也不能享受。至此,诗歌的情感脉络已经很清晰地呈现出来。这首诗歌在怀旧中见出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既是爱情不得的忧伤,也是人生难再的忧伤。也许正是因为爱情的失落,才使他感到了人生的难再。因此,再别康桥,应该说是一首爱情诗,虽然他没直接写作爱情,但是,我们透过作者情感的脉络,可以感受到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爱情的忧伤。

11、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2、较早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3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婉约类,风格阴柔。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

13、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提出一种诗歌鉴赏理论,认为诗歌需要具备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理论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并且那时的诗歌大都是按这样的标准来创作的。徐志摩作为同一时期新月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审美主张。徐志摩的一些经典诗作流传至今,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下面,从“三美”的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以期对当前现代诗歌创作与欣赏都有所裨益。

14、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新月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闻一多是新格律体诗的倡导者。思想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诅咒封建军阀的罪恶统治;表现对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还有一部分是爱情诗作。艺术成就:具体实践了自己的新格律体主张,首先具有建筑美;再次是音乐美;绘画美。

15、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6、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7、在《她是睡着了》中,以长短句分隔排列的方式,使诗歌的节奏既整齐又有变化。短句多用破折号来延长它的意蕴,这破折号,既是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音节上的延长,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声断而意不断。长句中,用句中停顿来增加诗句的跳跃感。句末多变的韵脚,体现了诗歌既有始终如一的主旋律,又有丰富多彩的变奏。这美妙的韵律,构成了华美的乐章。

18、徐志摩诗歌的意蕴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19、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碎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得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20、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1、陆先生在列举刊发于《诗镌》上的珍品时,徐志摩有三首入选《梅雪争春》《半夜深巷琵琶》《偶然》。

22、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3、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要美。中国人历来都是讲究形式美的,因此,从古到今,有许多的诗行排列法,什么宝塔形、三角形、回形等等。先看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24、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25、徐志摩在1931年一次飞机事故中不幸英年早逝,时年34岁。

26、湖畔派诗人: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主要诗集有《惠的风》、《春的歌集》等。

27、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爱情带给人的有甜蜜、也有忧伤,更有痛苦。徐志摩能够走上诗歌创作,除了他天性中具有的那种浪漫以外,还有爱情的激发。来到英国伦敦,遇到美丽清纯的林徽因,以及和林徽因的爱情生活,大大的激发了她的想象了,他诗思勃发。但是很快的,他们就相互分别,各奔东西,最后分道扬镳。这样的爱情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过去的雪花的快乐不见了,有的只是《我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过去甜美时梦的光辉,而现在“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暗淡是梦里的光辉”了。过去作者眼中的黄鹂“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而现在,作者眼中的春光也成了残春。过去”瓶子里斜插着地桃花,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而今儿个“全低了头,变了相,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这种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失落感与悲情意识,在徐志摩的爱情诗中多有表现。

28、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29、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30、(2)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31、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32、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33、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

34、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

35、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36、  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美。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中,徐志摩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欧美诗歌艺术的精湛手法,同时也看到了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主义的完美结合。徐志摩是五四后典型的新派诗人,通常所谓英美诗歌形式中国化的新诗人。他对“古典”仍然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并没有谈“古”色变的狭隘与偏见。他既尊崇古希腊、罗马文艺和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又崇尚中国古代李白等大诗人。他崇尚的仍然是古典的艺术精神。可以说,有着欧美留学经历,向往自由和美的徐志摩将中国古典主义的的情怀和西方浪漫主义的优美进行了十分完美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7、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38、《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39、  其次,从诗歌意象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怀。在徐志摩为数不多却堪称经典的诗作中,用各种各样的意象来负载他的情感和思想是徐诗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色。而在这众多的意象当中,“飞”和“水”这两个意象可以说是最具有古典情怀和表现意义的。徐志摩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总是充满激情,而且天生好动。他的这种天生好动,让他对“飞”这一意象情有独钟。“飞”这一意象有着很深厚的思想意义,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它让人有一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它给人以宽阔、豁达的审美意蕴。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在全诗四节中,用了九个“飞扬”,足以见得诗人对这一意象的挚爱。他将自己比作雪花,在半空中“潇洒”。由此,我们也可以深深地感觉到诗人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众所周知,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是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欧美的留学经历,使诗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这也成为他后来追求自由、爱与美的基础,这是西方文化对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然而,从古到今,“飞”这一意象也备受我国浪漫主义诗人青睐。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就在《逍遥游》中表现了鲲鹏展翅的宏大境界。诗人李白更是对此意象偏爱有加,“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著名诗句都表现了“飞”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恢宏、豪迈的内在底蕴。

40、除了哈代研究之外,徐志摩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和维多利亚时代传奇诗侣白朗宁夫妇也有一定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为《济慈的夜莺歌》《拜伦》《白朗宁夫人的情诗》。与以上3篇诗论相比,发表于1924年的《拜伦》一文,更为别出心裁。这是一篇梦话拜伦的奇文,采用了现代派小说的白日梦形式,率性纵情,随心所欲,完全无视正统的批评章法,突出体现了性灵化诗论的不羁风格。

41、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42、和坊间津津乐道于徐志摩的爱情不同,陆耀东先生专著《中国新诗史》只字未提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不知道其他学者撰写的现代诗歌史是否也是如此,仅以陆先生专著来看,徐志摩的形象如下:

  发布日期:2023-07-2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