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特点(优美语句66句)

苏轼的诗词特点

1、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2、苏轼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世之际。他改变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从力辟柳词开始。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深为自喜。那苏轼词风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历来的评论虽大体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有以为“豪放”者,这种说法最多,始见于绍兴辛未(1151)曾慥跋《东坡词拾遗》:“豪放风流,不可及也。”有以为“清雄”者,例如王鹏运《半塘遗稿》。

3、                    学子读写报,专注中学生读写教育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你看,他上来就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说什么?这是说打猎的状态。“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苏东坡到密州任密州知州,这密州就在山东诸城,他来密州的时候不过才三十七岁。那么这是第二年,写于第二年,他做密州知州任长,也就是1075年,这个时候他实岁才三十八岁,虚岁才三十九岁么,还不到四十不惑的年龄,他居然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埃!这和苏东坡的心态有关,这和他的性格也有关,他很随意,还没轮到中年,就敢说老夫,就是因为他经常偶而少年偶尔老年。现实生活中呢,埃!又是人到中年,所以他就是那么一个心态很随意的人,不仅心态随意,而且说话也随意,所以他说话老惹祸么。我经常开玩笑的说:“东坡居士其实是北宋第一段子手。”所以换作三十八岁的王安石,绝对不会说称自己为老夫,但是换作三十八岁的苏东坡,他就一会老夫一会少年,所以“老夫聊发少年狂”。

6、可是王安石就不是这样,王安石也有大政治家的气魄、担当、智慧,但是问题是他是非常固执。你看通过二个小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王安石和苏东坡其实也是人生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有一首《菊花诗》,据说是苏轼和王安石合作,苏轼那时候还年轻,有一次到王安石府中,王安石正在会客,苏轼就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桌案上,有二句诗,叫“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年轻的苏轼当时一看就笑了,说这菊花怎么可能花瓣一片片吹落呢?大多数的菊花都是花瓣不会被吹落,而是整朵凋谢的,所以我们喝菊花茶,你看,对哇?它都是整朵整朵的。所以苏东坡觉得王安石写的没常识,就在底下提笔续了二句,叫“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就说王安石写的不合常识,但王安石呢,你看,就是孤傲,性格比较固执,他看了之后笑笑也不说。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8、苏轼词不仅格高,而且境大,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东坡题跋》卷上《跋君谟飞白》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苏轼在深谙事物之理的基础上,对他领悟到的这个创作原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于诗、于文、于词都做到了“无适而不可”。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行踪所至,无不成诗。“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他把自己的性情、学问、襟怀悉见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随着其“耳目之所接”,词中展现了他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9、在苏轼以前,宋代的词作多写男女之情、离别愁绪,怨妇之思,好似靡靡之音。但是苏轼的词却冲破了这个束缚,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辛弃疾赞:“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11、1091年,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在即将离开杭州时,苏轼作此词赠予参寥。此词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以“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全篇大开大合,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是其他词人难以驾驭的。

12、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13、所以它不论是在东坡居士个人词作的创作史上还是整个词史上,都意义非凡。所以我们要讲唯美诗词,要讲宋词的话,就绕不过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14、苏轼特爱竹,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更是脍炙人口、不胫而走的名句。苏轼爱竹,画竹,赋竹,多因竹所具有的神韵,正是他个人精神气节的写照,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湖州任上的《御史台榆槐竹柏》之《竹》诗,正是这种品质的形象表现。苏轼因看不惯一批把持朝政的“新进勇锐”的小人,在《湖州谢表》中发了几句牢骚,招来群小攻击,身陷“乌台诗案”,在囹圄中,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

15、被贬黄州并非是苏轼最惨的经历。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6、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期,曾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1073年。

17、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18、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9、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20、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1、  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使事用典。苏轼读书破万卷,用典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他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他作诗安慰落第的李廌说:”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就堪称用典精妙的范例。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了起来。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因此对人生有着丰富的体味和思考。正如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他将人生漫长的旅途比作飞鸿在雪泥上留下爪痕,表人生无常,应顺应自然之意,将自然现象和人生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并上升为深刻的哲理。    苏轼作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且风格多样。其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纵横。苏轼主张兼收并蓄,这得益于他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他在创作中十分重视两种相互对立的风格的融合以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在此基础上苏诗形成了两种基本风格: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如《东坡》写踽踽独行于荒坡之夜的恬淡与自适,表现身处逆境却怡然自得的旷达情怀,风致超逸淡远。

22、所以苏东坡的天才学生晁补之,也就是跟李清照忘年之交的具有宋代王维之称的晁补之,当时就评价他老师的词,其实已经摆脱了音乐,就是曲的束缚。所以东坡居士的徒孙,晁补之的忘年交,词之综合大境界者李清照李易安居士也说她师爷东坡的词往往不协音律者。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东坡词已经彻底摆脱了音乐,也是曲的束缚,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文学题材。

23、《学子读写》报初中版、高中版2017—2018学年度(2017年9月—2018年6月)10个月,各出报30期,每期0.8元,全学年报价各位24元。10份起订,订阅请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报纸可以破季破月随时订阅。

24、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起始两句先写风中之竹的情态。起句不加修饰直叙其事,斩截有力,初秋时节,南风吹刮,此为缘起;再总写竹在风中的形象,用一“乱”字概括,竹无可奈何,任风摆布,颠来簸去,俯仰颤栗之态如在目前,恰似苏轼的处境“魂惊汤火命如鸡”。四句写声写形。竹枝摇曳,发出或低沉或高亢的飒飒声,如乐音飞扬,中音中律;枝叶纷乱披洒,如万千刀枪相对,兵刃碰击。咏物之作,贵在神韵,“须令在神情离即间”。此处写竹用两比喻,形神兼备,“实际如此,却写得新奇”。六句在百忙中插入议论。风声萧萧,冷寂而无生气,天地间一片风折雪摧令人惊悸的氛围。而竹呢,宁可折倒受尽摧残,也不接受任何污辱。这正是竹所特有的柔韧刚毅、气节凛然的品格。这两句妙在表面咏竹,实则抒写一己胸怀,在发大议论,“说自己身上,而不见其痕迹”。八句写风停竹止。南风终于停息了,翠竹又回复原本端正的模样。“猗猗”,美盛貌,如言“绿竹猗猗”。竹依然玉立亭亭,翡翠般的枝叶依然潇洒地四面披覆。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竹之安然自若,骨节清刚,正反映了苏轼豁达的品格。

25、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26、我们为什么说这是与苏轼而言或者与整个词史而言不得不提的一首千古名作呢?因为从词史的角度上去看,词分豪放与婉约,这是对宋词风格的一种基本认识。但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对吧!苏东坡和辛弃疾,可是最早的豪放词正式标志豪放词创作的作品应该是哪一首呢?那么词史上对此有很多认识,像国学大师也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就认为,豪放词派对豪放词的整个创作而言,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开启风气之先,但只是开启风气,并不是标志着豪放词的一种创作诞生。而只有到了苏东坡,到了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才正式标志着最早的豪放词创作诞生了。而考察东坡词的年表,我们也可以发现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应该是他个人作品中最早的豪放词。因为是东坡居士开辟了豪放词宗,这是词史上的定论,而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又是他个人作品中最早的豪放词作。那么基本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整个宋词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啊!

27、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2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9、可是当三十四岁的苏东坡为父亲守完孝之后,丁酉完之后,重回朝中,这时候,意气风发的苏东坡却当头遇到了王安石“熙宁变法”,公认的说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变法思路、变法智慧以及变法的担当精神,那不用说,绝对是超前的。但就因为太超前了,再加上王安石本人又比较固执,不懂得变通,所以他的做法绝对是有问题的。所以连苏东坡这样这么包容,这么变通的人都不能理解。当时苏东坡也是反对d,旧d核心成员,所以在新旧d争的政治倾轧中,本来一片雄心壮志,早年更是意气风发的苏轼苏子瞻不得不自请外放,远离朝廷。

30、■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1、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2、苏东坡后来“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官黄州,在黄州,然后住在东坡之上,有一次看到秋天风大,果然菊花吹落满地黄金。才发现原来各地菊花品种不同,这菊花的品种是非常多的,有的地方的菊花就是花瓣片片吹落。东坡居士此时就对王安石的才学表示佩服,就认为当年自己浅薄了。你看这就是苏东坡,有错就认,有错就改,但反观王安石呢?明明可以说破,就是不说,就是一副天生的傲骄。

33、所以反观整个北宋文人d政,体现出的其实都是偏执的性格。在旧d中,唯有苏东坡包容,能够调整。一开始他也不理解这个王安石的变法智慧,变法策略,但是到了地方上之后,真正接触了之后,他也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思路有可取之处。所以到后来旧d又执政的时候,竟把新d驱逐出朝廷,这时候要废除一切新法的时候,旧d中只有苏东坡,认为要辨证的看问题,甚至替王安石变法中的合理之处去说话,去努力争取。这样一来又被旧d所不容,所以又被再次外放地方。

34、本首词大致写于1084——1086年期间,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在政治上遭到了打击,变得比较消极。这首《满庭芳》就是苏轼内心的一些反映。

35、元丰二年,苏轼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诗文,被人弹劾为“包藏祸心”,于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史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风波》这首词就是他谪居黄州时所作:

36、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37、■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38、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3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0、读罢这25首诗词,体会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你有什么感慨呢?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感触和你最喜欢的东坡诗词吧~

4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42、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43、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44、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4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6、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47、苏轼19岁时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二人恩爱情深。十年后,王弗去世了,这给了苏轼很大的打击。

48、苏轼不善唱曲,因而其词有不入腔处。但苏轼并非不能歌,他曾自歌古《关阳》。苏轼的词不少是协律合腔,传唱不衰的。苏轼在词律上也有创新。不过,由于宋时有些人拘于声乐的传统观念,常谓苏词“多不谐音律”。苏轼作词,“曲子束缚不住”,在大体遵守音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叶法时作个别变动。这当然是词律所允许的,但也表明苏轼词以意为主,不拘守词调原有词律句法的特点。同时,苏词中一调多体的现象也较多,这对发展词调,打破词律的僵化和词调的凝固化,也有其积极意义。

49、所以他先是到杭州做通判,做了三年通判,就是在杭州做通判的这段时间,受张先的影响,开始喜欢上词的创作。他此前主要经历在诗的创作上,此为“诗语”嘛,本来在古人,就尤其唐代以来认为词是小道,只是“诗语”,但在风流不羁,个性狂放的张先的影响下,俩人忘年之交,苏轼开始喜欢上词的创作。那么由杭州,三年通判之后来到密州,三年密州知州的任上,这个学什么会什么,一旦对什么感兴趣,立刻具有强大的包容和融入心态的苏轼苏子瞻,立刻在词的创作中就绽发出惊人的力量和耀世的光芒。所以你看他密州任上,写的词都是千古之作。不用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开豪放词风,同一年他作的另一首江城子,《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那又是婉约词的千古名作,甚至是被称为千古悼亡之首。随便写写,一是豪放词的奠基之作,一是婉约词的千古之首啊!更不用说我们在去年的唯美诗词刚开始的时候讲过,马上寒食节就近了嘛!《望江南·超然台作》,当然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在密州任上写出来的。就他刚开始对这个词创作感兴趣,他的那种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包容能力迅速就让他奔放出耀眼的创作才华。

50、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51、不要说醉了,没时间看花,不看花,人很快就老了。

52、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53、最后,方笑一老师总结道,苏轼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经受了别人所没有经受过的天才。他的潇洒,是从一点点苦难中打磨出来的。

5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5、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56、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57、例如,《江城子》词中,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有“横槊赋诗”的气概。词中历来香而软的儿女柔情,换上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事业。苏轼把宋词特色之一的“理趣”引进了词里。他有不少词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熙宁九年,苏轼中秋望月,怀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词中有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以及悲欢离合等矛盾。但苏轼热爱生活,笃于情谊,而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遣情,表现了他执着人生而又善处人生的胸怀和情趣。这首词既富于人情味,又富于人生哲理,丰富和深化了词意词境。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把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推出,而又完全熔铸在一起,视野之大,胸次之高,在词中是空前的。

58、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读来确也婀娜委婉。故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具大家风范。(注5)

59、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60、不久,苏轼被捕解京,送入狱中。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两首诗给弟弟,这是第一首。全诗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兄弟的棠棣之情,十分感人。

61、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而不废。在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互相排斥,若以刚柔论词,苏词一些名作,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刚健是苏轼词风的主导方面,婀娜则是其词不可或缺的成分。

62、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63、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64、1082年春,被贬黄州期间,苏轼曾经到蕲水清泉寺。《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苏轼借助寺庙前向西流的水来抒发自己不服衰老的人生态度。

65、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发布日期:2023-08-01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