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简介个人资料(优美语句42句)

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1、-DieFreundshaftvonGoetheundSchiller-

2、图为坐落于莱比锡市Naschmarkt上的歌德雕像(歌德简介个人资料)。

3、   ①克洛卜施托克(F.G.Klopstock,一七二四——一八○三),德国启蒙运动诗人。

4、莱辛——(1722 — 1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5、    根据罗曼·罗兰的看法,歌德对当时的音乐不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他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所谓“过度”。歌德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是主张“限制”和“规则”的,他在一首大约写在一八○○年的十四行诗中写道:    

6、   1788年8月7日,席勒日后的妻子莎洛特和她的姐姐卡罗利内曾安排歌德与席勒会面,想为这两位大作家提供一个彼此接近的机会。但事与愿违,两人不仅没有彼此接近,反而增加了对对方的反感。

7、 他被认为是中古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8、    歌德懂得音乐,他知道贝多芬是一个有分量的音乐家,可是他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确实并不喜欢。罗曼·罗兰在书里说,“歌德接受、承认、钦佩—如果你们愿意这么说—这伟大,但他不爱它”。

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10、《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

11、此外,本论文试图指出,与以往所理解的榜样基督论(Vorbildschristologie)不同,早期巴特所持有的基督论是一种“人格基督论”(Persönlichkeitschristologie)。在结尾部分,本书展望了同比概念(Gleichnisbegriff)对理解巴特神学(尤其是其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解释学)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12、   立约后,魔鬼把浮士德领进“女巫的丹房“,诱使他喝下返老还童汤,并怂恿她占有了市民少女格蕾辛。为了与浮士德偷情,格蕾辛给母亲服下过量安眠药,致使母亲丧命。格蕾辛的哥哥和浮士德决斗,死在了浮士德的剑下。后来,格蕾辛又因溺死刚出生的私生子,被抓进监狱,判处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悲痛不已。

13、因此,当有人要求18世纪末的德国作家成为“经典”作家时,他坚决予以反对,因为这是不切合时代特点的过分要求,当时德国根本不具备产生“经典”作家的基本条件。歌德的责备并非说他不心仪文学经典,而是他认识到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自觉融入民族文学的时代精神中。

14、《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15、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16、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17、    其次,歌德讨厌浪漫主义的忧郁和伤感。罗曼·罗兰提到“歌德断不许把悲哀作灵魂和艺术的中心”,“他不能容忍德国当时流行的感伤倾向:无端的哭泣、绝望和爱情的哀号和坟墓”,这类东西与歌德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和他对生活的乐观、肯定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舒柏特的某些作品(如《冬之旅》)、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如《幻想交响曲》),不正是传达了那伤感和绝望、那死亡和哭泣吗?对这样的音乐歌德是不能接受的。

18、-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

19、读书会简介:通过阅读多种钢琴家谈艺录,一起聆听、交流钢琴家们的精湛艺术造诣;我们会通过布置阅读思考题带动阅读:示例如下:a、《阿劳谈艺录》——阅读阿劳师从克劳泽的故事,第38-47页;思考题:阿劳的老师管弹琴“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也不圆润”叫什么(答案是一个单词)阿劳的老师克劳泽最佩服哪位钢琴家?谈谈阅读这个部分的感受。b、《涅高兹谈艺录》——阅读《涅高兹谈艺录》自传部分,第4到28页;思考题:第19页,涅高兹批评了哪位钢琴家的演奏艺术?为何批评?1933年,全苏音乐演奏家大师,谁夺得了钢琴比赛冠军?涅高兹为何晚年的教学重点不是一对一钢琴课?

20、既保护了幼儿好奇心,又激发了幼儿创造热情,鼓励幼儿想象和创造。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创造想象的天地

21、(狂飙突进运动释义摘自卢铭君:德语文学史教程)

22、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我们很可能穷尽一生,最终发现自己才刚刚能够望到浮士德的起点。

23、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24、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语法问题,我总能第一时间回答。因此,我被老师称为来自中国的“语法专家”。但是,在这两周的课程中,我发现,语言学习不能只注重语法。我们班上有位50多岁的荷兰学员,学习劲头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和中国学生狂做语法题不同的是,这位荷兰大妈通过大量阅读小说和杂志学习德语。她每天下课时总是用Kindle阅读德语电子书,午休时在学校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在后面几天的学习中,我发现,欧洲人学语言,不是通过单一的课堂学习习得,而是通过阅读小说、旅行、出国实习或者做一些志愿者的项目,在与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习得一门语言。这种在自然语境下的语言学习,会比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更为有效。

25、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26、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

27、------点击观看当期名作介绍视频------

28、《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

29、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 ,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30、歌德把这部中国传奇同法国诗人贝朗瑞的诗歌进行了对比。爱克曼问他:“这部中国传奇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歌德说:“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

31、   狂飙突进运动因市民阶级崛起而产生。17世纪,市民阶级相当贫困;到了18世纪中叶,这一阶级逐渐富裕起来(新兴市民阶级指的是贵族与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的社会阶层,相当于现在的中产阶级)。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政治上并没有前途,无法实现政治诉求和目标,只能诉诸文学和教育。因此,狂飙突进文学常揭露和批判腐朽堕落、专制集权的统治阶级,反对强调理性,重视人的自由。

32、(3)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卷)GeschichtederdeutschenLiteraturBand1(2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3、    贝多芬在童年时代便是歌德的爱好者,在他心中,歌德很早取代了当时德国有口皆碑的大诗人克洛卜施托克①的地位。他说,“克洛卜施托克常常想到死,这迟早要来的!……至于歌德他活着,而且我们大家得和他一起活下去。所以他那么宜于谱成音乐。”这反映了贝多芬对歌德深刻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位音乐大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艺术观。贝多芬还看出歌德创造的高度艺术性;他说,在歌德的诗篇中,语言“组成一个高尚的秩序,仿佛一座由心灵的手造成的宫殿一样,它本身已经具有和谐的秘窍了”。他为这种高度的艺术性所吸引,为歌德的诗篇去谱写音乐;谱写出来的歌曲,其音乐和诗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象“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罗曼·罗兰语)。就在两人会面那年的年初,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谱写了舞台配乐,并让人把他的总谱献到剧作者手中。有些文学史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的配乐拯救了歌德的原作,因为这个剧本自一七九一年魏玛首演以后,一直按照被席勒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本子上演,只是由于人们要求同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剧作才得以恢复原貌上演。贝多芬的配乐是根据歌德的原作写的。

34、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

35、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36、构思、文案、PPT/何欣妍练丰仪(广外西语学院)

37、(歌德与席勒的友谊故事摘自范大灿:德国文学史(修订版)第二卷)

38、    歌德对新兴的浪漫主义音乐抱着反感,这与他对待当时整个文艺领域兴起的浪漫主义潮流采取反对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不爱听舒柏特、韦柏、柏辽兹等人的音乐,而且对年轻一代的浪漫主义作家:克莱斯特、荷德林、阿尼姆、诺瓦利斯等的创作也没有好评。他从根本上否定当时出现的德国浪漫主义文艺的价值,他认为浪漫主义文艺是一种病态的艺术。

39、   完成《浮士德》全部创作的那年,1832年3月,歌德以83岁高龄离开人世。根据歌德的遗言,他被安葬在魏玛宫廷小教堂里,他的好友席勒旁。

40、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41、    罗曼·罗兰说:“有什么希奇呢?他在一八三○年仍是那个许多年以前曾经在年青时候听过那七岁的莫扎特弹奏的人,他来自黄金时代的遥远处。他那器官感受并不能和他的智力演进得一样快。”这些话把问题所在讲得透澈,但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歌德的耳朵听不惯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音乐,但他明澈的思想不仅把握了时代的本质,而且还高瞻远瞩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向。从这样的事实中,是否可以得出看法:那感受音乐的器官比进行思维的器官要保守些,从此也显露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呢?

  发布日期:2023-08-24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