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简介的资料
1、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2、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好奇地问:“他是怎样一个人?”出乎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但是我们去访问圣陶时,我觉得他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3、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叶圣陶简介的资料)。
4、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5、某日,省视学来校视察,转了几分钟就走了,脚都没站稳,什么都不看。叶圣陶问:“这怎能算是视察?”
6、后来,我把这些建议传到北京,出版社对这些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全部采纳。下午三点,约见的时间刚刚到,徐老师便夹着文件夹,带着茶杯来到宾馆,对我提出的问题极为认真地一一作了订正。离开宾馆时,徐老师叮嘱我,让我多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望着这位老人离去的背影,我不由得心生感叹:徐老师真是一位在治学上精益求精,为人又和蔼可亲的学者啊!
7、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8、到了北京,见到出版社的唐老师,他告诉我,国家有关部门新编了语文教材,出版社希望我帮忙做完这套统编教材教辅的组稿及编校工作,这项工作完成后,随即开始语文教育家研究丛书审读工作,唐老师说,这套丛书书稿的作者全是国内语文教育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专家。
9、“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10、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
11、抗战时入川,曾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新中国成立后在出版、教育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隔膜》、《城中》、《未厌集》、《四三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2、1919年到1924年,是叶圣陶以“五四”为中心的早期创作阶段。他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
13、他在本时期共写了五十多个短篇,分别收入《隔膜》、《火灾》、《线下》三个集子。写了二十八篇童话,1923年印行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集,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14、“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15、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16、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17、叶圣陶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著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
18、70多年后,中国的家长们掀起抢购《开明国语课本》的热潮,竟至这套课本几次断货。
19、 园子内新建有的平房,是叶圣陶生平事迹的展览厅。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圣陶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
20、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③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1、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2、 这样的一份感情,以致于他在离开甪直后的漫漫50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曾多次想抽身重回“故里”,看望他在那里的乡亲和学生,看望他曾经执教过的学校,看望在保圣寺内那一株高高的银杏树,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23、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24、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25、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26、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一些品析。
27、据介绍,本次展览是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今年重点打造的文献展之通过圣老的手稿、出版物、照片等一手文献资料,重新建构起“在场”的展览,抚今追昔,关注圣老重要的人生篇章,营造出可触摸的历史在场,体悟以圣老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在波澜壮阔之大潮中“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悴”的文化初心,以及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的时代担当。
28、《开明国语课本》课文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气息。它摆脱说教式的刻板面孔,叶圣陶虽一年“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但学生们却从课本里听到无数的蝉鸣,看到连天的荷花。
29、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30、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他写了二十个短篇,分别收入小说集《城中》、《未厌集》和散文小说合集《脚步集》中。1928年,《教育杂志》连载长篇小说《倪焕之》,次年单行本问世,引起了文坛的瞩目。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文,其中少部分收入《脚步集》。
31、品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应该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领会叶先生的“深重的苦心”,踏踏实实做学问,并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
32、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33、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报》副刊,看见他那时途中思家的小诗,重念了两遍,觉得怪有意思。
34、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35、第一件事:叶圣陶先生与人文字书信往来是,待人谦虚和善;
36、展览得到叶圣陶之孙叶永和夫妇、孙女叶小沫女士的大力支持,共展示圣老日记手迹38页,父子家书4封,冰心、老舍、郭绍虞、朱自清等友人信札20通,以及圣老亲手整理并作说明的老照片150张等。其中,圣老日记手迹与友朋信札均为首次公开展示。展览还得到了叶圣陶纪念馆和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鼎力相助。
37、“儿童的世界里,除了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外,从没有适合儿童特点之读物。”“教育改革的意识不能不从早唤起,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38、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39、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40、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八年,主要编辑小学和中学国文课本。1927年,郑振铎先生去欧洲“游学”,把主编《小说月报》托付给了他。在他编辑《小说月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分两期发表了沈雁冰(茅盾)的《幻灭》。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发表了一大批年轻作家的处女作。比如戴望舒的新诗《雨巷》六首,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41、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42、1923年,叶圣陶先生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此后于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连载于《教育杂志》上。
43、携手“爱文居”,师生共成长——王月如老师为文化、写作系列讲座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