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1、哈耶克进入英国后,一边利用通信的方式与凯恩斯交流学术观点,希望得到凯恩斯的提携,另一方面却写文章攻击凯恩斯。针对哈耶克对自己的攻击,凯恩斯认为:哈耶克并没有带着‘善意’读我的书。假如他确实有善意,那他起码也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或者不清楚我是否正确。显然,有一种激情驱使他挑中了我来发动攻击,但我搞不明白,这种激情到底是什么。“其实哈耶克挑战凯恩斯?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认识到通过挑战凯恩斯,他可以迅速地在英国经济学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后人认为当时的哈耶克是受到了罗宾斯的怂恿。后人总喜欢将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这段交往称为”论战“,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知名学者对学术青年的答疑解惑而已,虽然哈耶克充满恶意,但凯恩斯却显示出了一个长者的风度,对来自哈耶克的每封来信都进行了耐心的回复。
2、当前世界,经济体量超过十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只有三个:美国、欧盟、中国。
3、索尔仁尼琴回国前就开始着手写“政论三部曲”,但俄罗斯好像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政治批评家”。索尔仁尼琴的政治观点显得非常无厘头,他几乎得罪了他能得罪的所有的人,而只能沦为某一派势力的棋子,以吉祥物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4、1950年,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后,哈耶克的头衔变成了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这有点继亚当?斯密的后尘,因为斯密曾经是位”道德哲学教授“。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至1962年。在那儿,他写出了《自由宪章》,《自由宪章》出版后,哈耶克的世界观似乎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曾自负的认为,他的照片完全可以上《时代》杂志,但该杂志却甚至不愿意刊登他着作的书评。哈耶克最后因为财务方面的原因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因为芝加哥大学要求的退休年龄非常早,而且退休金也很低”,按这个规定,他还有两年,也就是到1964年他就该退休了。
5、历史表明,自从特蕾莎去印度之后,印度才逐渐变得更加强大。为了在南亚寻求霸权,炫耀国家的力量。
6、错不在剑,而在于用剑的人,用剑的方式,以及,用这把剑刺向谁。
7、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4年2月,他被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他才到斯德哥尔摩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状。
8、 他受过很多磨难却充满生气,看上去根本不像四十四岁,就像三十五岁的年轻人。阿赫玛托娃暗自吃惊:这人生命力真强,完全看不出流放的痕迹。他彬彬有礼,稳重超脱,极为严肃,眼睛熠熠闪光,像两颗黑宝石。他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精通音乐。别人说话时,他专注倾听。阿赫玛托娃对人说:“我们已忘记了还有这样的人。”与这样的人会面,阿赫玛托娃觉得是很大的荣幸,称他是一个“带来光明的人”。当然,还是个“很幸运的人”。
9、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10、 阿赫玛托娃还朗诵了写于1959年的一首诗:《都走了,谁也没有回来》:
11、1974年索尔仁尼琴和哈耶克同时出现在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哈耶克将《通往奴役之路》的俄译本送给了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看过《通往奴役之路》后给哈耶克写了封信,他说“几乎无法相信,一个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人,却能跟他一样清楚地看清社会主义的后果”。
12、哈耶克主义常常给人一种巫术的感觉,其实大部分看过哈耶克作品的人不是信服了哈耶克,而是被哈耶克吓住了。他的书往往不是在讲理论,而是通过某些奇怪描述达到让人们恐怖。哈耶克也许并非一个成功的学者,但哈耶克确实是一个心理学高手。但类似巫术的东西终究只能在科学素养不高的人群中流行,而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正好为哈耶克主义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也就是哈耶克主义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而在中国却成了香饽饽的原因所在。
13、先生得奖后,在任何场合没有骄傲之举。更无言论夸大自己,贬低他人。反而越显低调。
14、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炮轰,死亡人数是200人,受伤达到上千人。
15、1994年5月,这位在监狱和流放地待了11年、随后被驱逐出境流亡了20年的老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广场、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一片“乌拉”声。他被称之为“俄罗斯文学的主教”、“俄罗斯的良心”、“伟大的预言家”。六十多年前,当他还只有27岁的时候,他就预言了斯大林时代的终结;如今他又在预言“东斯拉夫大家庭的瓦解”,并为这一“瓦解”的征兆而痛心疾首。此时,他很像普罗旺斯的诺查丹玛斯,当然更像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圣愚”或“癫僧”。
16、经济学分析家迈克尔?佩尔曼认为,马克思认识到了,“信用乃是导致经济混乱的核心因素……马克思将他对信用的分析整合进他的经济理论中。将这一分析联结起来的关键,就是虚拟资本的概念。”———即没有真实储蓄作基础,而由货币体系创造出来的资本。佩尔曼概括了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对价格信号的扰乱越严重,人们越是无法得到有关经济的重要信息。关于生产活动的决策就越来越与其基本结构脱节。这会对经济构成压力,而这种压力却是看不见的。”这也正是哈耶克的基本看法。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也曾提到过马克思这一思想,他说:“19世纪上半叶,这样的理论曾一度极为盛行,‘虚拟资本’是当时的财经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他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观点。‘虚拟资本’被创造出来,使企业活动无法维持,或使新企业无法完工,最后,这些企业就倒闭了。”
17、在2001年,叶利钦下台之后,索尔仁尼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不只是叶利钦本人,也包括他核心权力圈的至少一百人都应该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进监狱。
18、在2020年一场无情的疫情席卷全球,漫延致世界大多数国家。无情的新冠肺炎疫情传到中国,夺去了部分人的生命。在中国共产d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举国上下,全力以赴,大家群策群力,打一场没有消烟的抗疫人民战争。
19、在美国,这本书受到了广泛批评,其中最激烈批评来自赫尔曼?芬纳的《通往反动之路》。芬纳说,哈耶克“的学养不足,他的阅读范围也不全面;他对经济进步的理解是偏颇的,他对历史的叙述是错误的;他的政治学理论几乎不存在,他的用语也让人如坠云雾,他对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程序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对平民百姓的态度是蛮横的权威主义的”。他是这样形容哈耶克和他的这本书的:“崇拜反动的人……逻辑错乱而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歪曲……无耻的、恶意的看法……暴露了最可怜的无知……恶意中伤,不科学……有意识的放肆……对民主人士彻头彻尾的希特勒式的轻蔑。”当时也有人认为哈耶克“已经不再是一位科学家了,而退化成了一位宣传家”。
20、 阿赫玛托娃对索尔仁尼琴的小说《马特廖娜的家》评价极高,称其为令人震惊的作品,揭露专制统治更为彻底。1963年2月4日,她与一位作家谈起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小说,突然说:“我本人就是索尔仁尼琴笔下的那个老太婆,活在那个一切都已让人极为厌倦了的世界上。”类似的还有1958年的两行诗:所有没被埋葬的人——我掩埋了他们,我为大家哭泣,而谁为我流泪?
21、索尔仁尼琴只是单纯地反对一切,看不惯一切现实政治,追求一个他心目中的所谓的“理想国”,而这个理想国,是沙俄式的,东正教的,农业国家。尽管史实已经证明,沙俄的现实是极其悲惨和落后的。
22、在这里,索尔仁尼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
23、2008年8月3日,这位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和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的继承者,离开了我们。他给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除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著名小说之外,他的精神立场也是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4、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卢图利、萨哈罗夫、曼德拉、昂山素季这类人权活动家与异见人士获得的和平奖,也表明了他的这种成名身份。
25、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的家中去世。6日,葬礼在顿斯科伊修道院举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出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斗士,莫斯科的一条街道以索尔仁尼琴命名。
26、即使她不治疗疾病,只要管饭,管埋管,管照顾弃婴,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27、但是指责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靠证据,只是臆测——一个23岁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巨著呢?至于提到的一些所谓被抄袭者的身份及其著作,也都被证明了是子虚乌有之事。
28、袁世凯称帝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
29、索尔仁尼琴的写作模式来自于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初衷原来是要以《一八零五年》为题讲述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后来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的兴趣向1812年俄法战争发生转移,他感觉到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异常丰富的历史素材已经无法用一部传统的历史小说加以容纳。托尔斯泰为此感到非常困惑,他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局限于人物故事,历史的宏大视角就受到局限,而把人物情节稀释在历史画卷当中又冲谈了故事叙事的紧凑性,而他自己很多总结性的哲理深化,恰恰是游离在叙事之外的。托尔斯泰说:"我很想把自己关于那个时代所知道和所感受的一切都详尽无遗地表达出来,却又明知道那不可能,有时候我觉得长篇小说的那种简单的、庸俗的、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手法跟宏伟而多方面的内容极不相衬,我经常感叹绝望于实在无法把我想说的而必须说的东西叙述出来"。因为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初期常常纠结于为作品形式的定位,他知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将是个"四不像",它与任何形式文学创作都不符合,既不是长篇,也不是长诗,既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纪实作品,最后经过很多烦恼痛苦,他决定抛开一切顾虑,不去劳心费神地想写出来的作品往哪里归类,只要把那些认为自己"必须说出来的话"写下来就行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文学放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一部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史诗性的著作。
30、那么是否可以把《红轮》归类于历史书籍呢?虽然据索翁自己所说,书中"所有出场的历史人物,均冠其真实的姓名,并采用其生平业绩的全部准确具体细节,对历史人物概述的章节及其叙述大事件的段落,无一不是坚持与严格的事实为根据"。但是作者企图复原的真实的时空关系和历史讲述,也并不等于说它就是一套历史研究的大部头专着,若从历史学的方法论上看,《红轮》对整个俄国20世纪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不同解说没有辨析,不涉及任何不同的观点,也没有引文注释、没有档案来源、参考文献,没有考证、分析、论证、总结之类的常规研究套路,完全像是索尔仁尼琴对俄国历史的"个人叙事"。令很多读者纳闷的是,到底应该如何读这部作品呢?把它作为历史来读还是作为小说来读?它是小说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小说化"?
31、有一点是肯定的,俄罗斯才是他的故园,那里有苹果树的清香,小草的芳香,蚂蚁窝里的忙乱,幽深而又静默的湖水;也有在广阔平原的连接处迭次出现的残破钟楼,歪歪斜斜的整个被风吹透的小木屋,打谷场,熏得发黑的栅栏。但“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就还能继续生活下去”。
32、中国和很多有良知的人,同欧美政客开展了一场舆论对战,终于回到了不再相互指责的阶段,国内又出一本书,直接在序言里说病毒源自武汉,就像她不是一个文人,而是一个生物学家或者医疗科研人员一样。
33、题主所言的排名,将鲁迅先生排名十大文豪之列,不知是以什么标准排列的,主要是以文学成就呢还是主要以社会影响力呢。
34、我在上文提到先生的作品被认可,从而使得先生本人也被认可,这对先生得奖却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排除政治因素包括中国强大及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和所谓"丑化"、"迎合")
35、“我有一段时间对索尔仁尼琴形成这样的印象,觉得他是一个患夸大狂的精神病人。是不是他过去坐过牢,没有经受住严酷的考验,精神失常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不能信任这个人,把笔杆子交给他。”
36、哈耶克的哲学方法论,强调终极的知识源于内心。在这方面,哈耶克是受维塞尔的影响。维塞尔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种看法:“我们只能从外部观察自然现象,但我们却可以从内部观察我们自己。哈耶克就一直信奉这种认识论,我们要了解哈耶克的学术思想及写作风格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37、具有戏剧性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祖国同胞也开始追求西方式的“浅薄”而又“快乐”的生活了,开始要彻底抛弃传统意识形态了。这不是索尔仁尼琴从前所渴望的吗?戈尔巴乔夫要将索尔仁尼琴所希望的付诸现实。但索尔仁尼琴却很着急。他针对戈尔巴乔夫政权及其人民,发表了长篇政论文——《重建俄罗斯》。在文章中,他反复地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抬高20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文化和思想家。他警告说,一个国家的政治运动越是高涨,精神生活就越是贫乏。他不想谈论物质生活。他奇怪地将政治运动仅仅与精神生活扯到一起。更多的时候,不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问题才引起了政治问题吗?除了宗教狂之外,有哪一个普通百姓关心精神的政治运动呢?他的言论同样受到了俄罗斯人的冷遇。人们说他陷入了一个神话而不可自拔。
38、肖洛霍夫读了索尔仁尼琴的剧本《胜利者的盛宴》和小说《第一圈》后非常生气,于1967年9月8日给苏联作协书记处写信,信中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严厉批判,并且说:
39、当然,索尔仁尼琴虽然保守、固执,但毕竟还有道德底线。所以,普京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相比之下,高尔基就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作家了。最初,高尔基是激进左翼作家,后来成为既反对倒退有避免革命动荡的改良主义之者。从美国回到俄国后,他的价值观又迅速左倾化,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大肆的辱骂。最初,他一度被称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但后来他却为“契卡”工作;他最初站在孟什维克的立场反对布尔什维克,后来又成为“d的一元化”的吹捧者,而鼓吹“苏联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参见金雁,2012)。当然,高尔基最终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索尔仁尼琴就没有那么信任,尽管普京对索尔仁尼琴是尊重的。然而,索尔仁尼琴在普京心里的地位无法与利哈乔夫相比。
40、现在,正是中美欧三方博弈最激烈、舆论交战最复杂的时候。美国不用说,英文就够了。欧盟的主导国就是德国和法国,如果不是眼前中法关系比较好,我猜也会同时问世一本法文版的书。
41、可惜,爱因斯坦没有遇见对的人。比如,毛泽东。可惜,1922年的毛泽东,还在湖南开展艰苦卓绝的工人运动,连中国共产d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无法顺利参加。毛泽东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如果爱因斯坦见到毛泽东,想必他日记里满满的都是自愧不如甚至自渐形秽。
42、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
43、美国学者大卫·科兹对苏联知识分子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当时“苏联经济学家所主张的不过是19世纪最简单、最天真的自由主义思想而已。19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这种理论在西方已经没什么影响了。”
44、在中国的人眼里,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世界著名作家,中国的公知评价他为“俄罗斯的良心”,也不知道俄国人知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良心。
45、下面再看一下世界十大作家的名字: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秦戈尔、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排名就可以看出,这个排名并未抬高中国作家,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壤所生长起来的文学大家,灿如银河,光耀世界,中华许多的文学作家位列世界十大文豪之中都当之无愧,如屈原、李白、苏轼、曹雪芹等等。
46、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因给自己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对斯大林有忤逆之言,主要词条有:“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等等词汇。
47、 索尔仁尼琴也是直爽人。他听完阿赫玛托娃的 《安魂曲》后说:这本是人民的悲剧,可您的诗里只表现了母亲和儿子的不幸。阿赫玛托娃对此并不认同:“难道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反映千百万人的命运吗?”“《安魂曲》的结尾就是广大人民的命运啊。”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是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了千百万人的命运。但阿赫玛托娃后来还是接受了他的某些看法,对《安魂曲》的一些片断作了修改。
48、1994年,叶利钦邀请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走投无路的索尔仁尼琴欣然接受。接下来的时间里,索尔仁尼琴从来没有发表过一句批评叶利钦的言论,相反的多次强调休克疗法、苏联解体、寡头治国所导致的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国有资产流失等社会经济问题与叶利钦没有关系,帮助叶利钦洗白。
49、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美国当局以为这个作家只是不喜欢极权主义,而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且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顺利地揶揄苏联。1975年定居美国。
50、我还认真研究过一些国家的人文,教育等等,几乎在全部这些国家里,华人考试总是前茅,优质奖章拿到手软,甚至在有些国家,将华人的分数折扣计算,将其他族的分数加权计算。可以得出结论,有的时候真的不是只能用勤奋来解释的,似乎聪明基因在华人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了。
51、我重点想说的是,一些机构把鲁迅先生排列入世界十大文豪之列,有些人还存有疑义,这些人是奴性惯了的缘故。
52、《通往奴役之路》的销量并不好,也没有给哈耶克带来意想中的名望和收入,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直到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期间哈耶克从书籍出版中得到的版税没有一年超过5000美元,一位记者在1975年写道,”如果有哪年达到5000美元,就算很多了“。《通往奴役之路》刚出版的两三年卖出了10万本,哈耶克得到3万美元,到20世纪60年代初,哈耶克每年从这本书得到的版税已经很少了。
53、1998年索尔仁尼琴在“欧洲新文艺论坛”上发言时说:“整个20世纪,技术成就如此辉煌,人心如此急进,反而以各种途径使文化衰落了。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毁灭进程,年复一年地持续着……精神价值的失散和消耗,甚至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对今天的文化状况,他评价说:文化的实用性扼杀了高雅文化,使得平庸的东西乘虚而入;物质进步压倒了人的“自我教育”,人的心灵无法控制物质的涌流;文化的大众化,使文化脱离了自己的真正意义,等等。
54、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1943b90101gwfz.html
55、就这项抗疫工作取得的胜利,对世界各国抗疫工作来讲,真是创造了一项举世瞩目的奇迹。疫情泛滥的许多国家,也采取了多种抗疫措施,但没有一个国家把疫情控制住了。这不得不使各国精英人士,从内心深处佩服中国政府的领导才能,以及中国人民的团结、自控能力。
56、中国有坚实可靠的d和政府的领导,有一支坚强的人民解放军钢铁长城的保护,有能够团结一心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再大的压力,再难的事情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57、 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刊于1962年11月16日出版的《新世界》第十一期。阿赫玛托娃急于看到这期杂志,推迟了回列宁格勒的时间。她认为,这篇小说的发表是划时代的大事件。
58、“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的生活。
59、《文汇读书周报》第1604号第二版“特稿”版
60、中国人的聪明在多方面频频展露,无法隐藏,凡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学者,各行各业的专家肯定都看得很清楚,更何况像芒果这样的金融大师。
61、尽管他的思想赢得了全世界,但他只属于俄罗斯。
62、无论如何,我们终将走向胜利,毕竟我们已经走了这么久,付出了这么多。
63、从这个角度说,索尔仁尼琴比国内某些动不动就恨国、骂国、劣根,认为中国应该再被殖民几百年的渣子文人好多了。如果索尔仁尼琴遇到“河殇”一代的逆向民族主义者,肯定会怒揍他们一顿。
64、 此外,俄罗斯政治也如俄罗斯的文化一样具有神秘感。首先是普京本人如谜一般,出生于克格勃,在神秘之中被叶利钦选中作为接班人,直到今天,普京都在俄罗斯拥有居高不下的支持率,这种神秘感正是来自于普京的特殊背景(胡键,2001)。其次是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政权运作也是非常神秘的。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初步建立起俄罗斯的民主制度,按照叶利钦的初衷是需要普京继续推进俄罗斯的民主进程,但没有想到的是,普京完全背离了叶利钦的初衷,建立了一种过渡性的政治架构(胡键,2003),或者说是一种“可控的民主”。实际上是回到了权威主义的政治架构上去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欧美相对衰落,西方民主选入困境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权威主义政治获得了更大的合法性,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一些国家的政治选择。
65、前面文章说过,文人不是屈从于权力,就是被资本收买。
66、索尔仁尼琴在赫鲁晓夫时代,痛骂斯大林的暴政;整个苏联时代,他跑到西方大骂苏共;苏联垮台以后,他回到俄国,在普京的麾下又大骂西方的霸权,骂西方走狗叶利钦……这就是真实的索尔仁尼琴,为了生存,他需要依附一方强大的势力,有时候也要改变自己的政治观点以迎合一方的欢心。
67、他有一句名言,我很喜欢:一句真话的份量,比整个世界还重。
68、索尔仁尼琴怜悯着“苦难的俄罗斯”,又对它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