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1872 (二十八岁)1月,《悲剧的诞生》出版。2月至3月在巴塞尔作题为《德国教育设施的未来》的讲演(去逝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4月瓦格纳家迁离特里伯辛。5月在贝鲁特祝祭剧场的奠基典礼上,与瓦格纳重晤。
2、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3、尼采的身体不好,看起来苍白而虚弱,但是思考相当深刻,看人时目光如刃,似乎能够穿透人心。尼采可称为天才,二十五岁尚未拿到哲学博士时,已经被聘请为希腊文学的教授。然而他的哲学背景却使他同时遭受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排挤,再加上本身口才不好,个性又相当愤世嫉俗,导致他的教学生涯很不成功。他曾说:“听众是到教室来吃糖的。”又说:“真正伟大的哲学家,要到死后才会出生。”
4、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由尼采《瞧,这个人》所引发的哲学以及哲学家的身位或位置问题。如前所述,尼采在他的这本“绝笔之作”中透露出一种令人讨厌、甚至于令人难以忍受的自大狂口吻,可以说把欧洲哲学和哲学家自古就有的自负和狂妄推到了极致。我们知道,起自希腊的西方哲学自始就有一种王者心态,实即一种自大情结。传统哲学的这种唯我独尊的自大定位,是通过一种理论论证和体系构架来完成的,是通过一种知识理想和人类等级理想来曲折地传达的,从来都不好意思以第一人称来表态;而在尼采这里则不同了,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是径直的毫不掩饰的“夫子自道”,说的是我“这个人”为何如此如此、多么多么英明伟大智慧。就此而言,尼采已经走向了“哲学自大狂”的极端。
5、尼采与保尔·里曾先后向莎乐美求婚,却都被拒绝了,而莎乐美拒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她享受与这些杰出的男士进行精神的碰撞、学术的交流,但拒绝和他们一起落入世俗婚姻的约束。
6、即便我们撇开梅毒问题不谈,成年后病魔缠身的尼采在发疯前写下的《瞧,这个人》至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疾病与哲学”或者“身体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至少在西方,哲学向来主要关心灵魂、精神问题,即便是赋予哲学以治疗功能的哲学家,他们的基本的区分逻辑也是:哲学治心病,医学治身病。把身体问题置于哲学讨论的中心地位,恐怕尼采又是第一人,与之相关的是遗传、气候、地方(中国的风水?)、饮食(营养)、休养等等。这些跟身体和人生紧密相关的问题却总是被以前的哲学所忽略,现在则被尼采突出地强调了。哲思的视野里纳入了人间烟火。
7、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8、那种要求我们消除痛苦和推动幸福的道德观点,他表示反对。在《黎明》中,他写道“带着消除人生中所有锋利的棱角这个巨大目标,我们难道不是走在把人变成沙子的道路上吗?我们都成了沙子,微小的、柔软的、滚圆的、无边无尽的沙子。这是你的理想吗?充满同情的情感预报者?”在几年后的《善恶的彼岸》中,他反对功利主义者,“正如你明白的那样,幸福绝不是目标,在我们看来是个尽头,一种很快就让人变得荒谬和可鄙的状态。”(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9、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10、据说在医院的头几年里,尼采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但后来病情渐趋缓和。这时候的尼采竟然还惦记着自己的著作和声誉,时不时会问:“难道我不曾写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一次,尼采妹妹坐在他旁边落泪,尼采居然还懂得安慰,问妹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1)——这话听着让人心酸!
11、这种思考是合理的,我们不妨如此推想: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最先进、最伟大的生物是灵长类,也就是所谓的猩猩族群。曾几何时,这些动物因为人类的出现而被关到动物园里面。如果照这种方式往未来推衍,人类的命运可能会和猩猩一样,而我们的后代可能也被关到动物园里面了,因为一种更新的物种出现,叫作超人。
12、失意的尼采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反复头疼和神经衰弱让他体力不支。一次,一位十分信奉尼采的学生去尼采家拜访时怎么按铃都没有回应,于是他提心吊胆的从窗帘的缝隙中向里偷窥,看见尼采坐在窗户前好像受到了惊吓似的。这之后不久尼采便从工作了10年的大学,辞去了教授的职位,提早进入了靠养老金生活的阶段。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的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他始终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父亲的不幸去世是幼小的尼采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负担,还有小时候一直受到母亲极其严格的教导,这一切经历都使尼采的内心越来越受束缚。
13、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瓦格纳便亲自写信邀请尼采去他特里布森的家中做客,奇妙的是,在离开的前一夜,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出生了,“照我的妻子的看法,您是生命带给我的唯一的收获”,瓦格纳不吝赞词,尼采完全被他们接受为家庭成员,甚至成为了“瓦格纳和他的儿子齐格弗里德之间的纽带”。
14、 1899年1月,尼采突然爬上自己房屋屋顶,写出许多语无伦次的信件。这个自称“神秘的与近于疯狂的灵魂”,终于真的疯了,他在最后几封通信中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但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署名为“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另一封信写得更为荒唐,他在信中竟然号召要在罗马召开一次各国君主会议,以决定将年轻的德国皇帝枪毙于此,署名是“尼采—凯撒”。当尼采的朋友们赶来营救时,只见他在一片狂乱中用臂肘弹压钢琴,高唱亢奋的歌曲,精神完全错乱了。从此,他成了一个没有思想、丧失了意念的“活僵尸”。
15、最后一个概念是“超人(übermensch)”。这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误解和曲解的概念。“超人”是谁?一个理想类型?高等人类?抑或半神、天才?或者狂人?尼采都曾明确地予以拒绝。“超人”之所以为“超”,首先当然是对以往的人的“超出”,是对以往的人之本质的否定,也即否定人的理性本质。尼采的做法是“颠倒”:把理性颠倒为动物性。但在尼采那里,所谓“动物性”也具有别一种意义,它指的是以肉身存在的“身体(leib)”,是意愿生命本身的全部本能、欲望和激情的统一体,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
16、1868年11月,是24岁巴塞尔大学文学系讲师尼采最为幸福的日子,因为他在莱比锡东方学家赫尔曼·布洛克豪斯家中结识了瓦格纳。此前的10月27日的音乐会上,瓦格纳名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让他持续八年的膜拜之心再次高涨。尼采在致埃尔文·罗德的信中高度评价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在听这两段序曲的时候,我身上的每一根纤维、每一根神经都在抽搐。我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一种持久的陶醉感了。”
17、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一点:《瞧,这个人》是尼采濒临崩溃、走向精神错乱之际的作品。
18、在今天这个哲学政治和宗教伦理渐趋消隐的时代里,我们恐怕需要借着尼采这本书来追问:哲学是一种自恋、一种意淫吗?
19、1885 (四十一岁)撰写《善恶的彼岸》。
20、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 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21、尼采的病史,特别是发疯前的表现十分合乎梅毒的临床特征,要不然,我们也真难以理解尼采在1888年的天才狂热——尼采在一年内竟然完成了六本著作!尼采友人彼得·加斯特断言:“很有可能他只能在疯狂的状况下才能写出他的‘狄奥尼索斯’哲学”。(5)
22、1849 (五岁)7月10日尼采父亲因摔伤而长期患脑软化症去世。
23、最基本的人可能熟悉:他总是有点非常规相关的角度来看,和发展非常深刻的哲学的主要出发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心理,但然后他遭受了精神崩溃,不是为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全功能。
24、告别海德格尔——彭富春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演讲
25、1870 (二十六岁)3月升为正教授。9月,普法战争爆发,当志愿看护兵,患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弗兰茨·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的友谊开始。
26、“现代”的历史性完成(终结)也意味着“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和另一种开端性的存在“思想”的肇始。为此做准备,是海德格尔自设的尼采解释的“最远目标”,也就是一种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任务了。
27、此外,更不能忽略她为学术作出的一定贡献:假想那些著名的哲人、诗人、学者的人生经历里没有她,故事的结局会被改写,而那些伟大的著作是否能诞生,也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