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理由
1、那一届的国辩结束后,复旦大学的“一辩逻辑论证、二辩理论巩固、三辩事实陈述、四辩价值提倡”的陈述模式,成为了当时很多高校辩手的陈词范本,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辩手位置的职能定位,即使是在今天,还影响着有些学校的辩手选拔和培训。
2、继续巩固“人性根源点论”和“环境影响论”:
3、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4、再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多余的食物可以支撑一部分人不事生产,成为专事杀伐掠夺的战斗部落,这部分人渐渐成了新的利益群体,对其余部落和本部落的非管理人员实行统治,只在其同伙内部讲道德,这就出现了奴隶社会,由于食物的增多,战俘作为奴隶的价值超过了作为食物的价值,所以又有了不吃人的道德(但在任何大饥荒等极端环境中,人吃人又出现了);
5、 罗翔老师:人很难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所以,所有的尊重都要去训练的,按照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想把他物化,我们看到比我们位阶高的,我们会嫉妒。看到不如我们的,我们会轻视。看到长相较好的会激发我们的邪情,看到长相丑陋的人,我们又会产生厌恶之情。人的内心是很幽暗的,我们有的时候是在装,装多了慢慢的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尊重。
6、所以同样的嘛,我们在人类充满污染的环境中,我们承认有些人他虽然有善根,但是呢他长不出善果。他是长得不好,但是这并不是说他的人性中没有善的种子啊!所以我们发现很多犯罪人到最后他们都良心发现。我们说他是良心未泯,那么想想看,如果人的良心自始就不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话,那么我们怎样去解释人有后悔的行为呢?大家不都曾经后悔过吗?
7、都是家里想要男孩,然后生出来女孩的,不想要就给女婴找个盆溺死。
8、关于人的本性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都说不清楚,但是后世的人都清楚的是荀子有性恶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纠正人的三观,让人真正变成一个有理性有法度的人,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意义,至于说荀子为什么有性恶论这样的言论,这种言论是否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发生冲突,这个其实冲突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9、只听荀子接着说道:“人生来就有贪财图利之心,于是会因为争夺财产而丧失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于是就会因为相互仇杀而丧失忠诚和信用;人生来就有酒色财气诸多欲望,于是就会因为淫乱奢靡而丧失了礼义。当今天下,诸侯纷争,随处可见人欲的泛滥,所及之处,奸淫掳掠,尸骸遍野。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极恶的。”
10、正方许金龙:拳击场上是比竞技,有竞赛规则,又不是拿刀子来互相砍杀,对方辩友。(笑声)我们看看伊索比亚的难民,谁不会掉泪,谁不会动心忍性呢?
11、单从这份一辩陈词看来,复旦大学的立论思路“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特别是最后的“命题性质定性”更是点睛之笔,首届国辩冠军复旦大学的定性是经过了严谨扎实的逻辑论证,单是这份逻辑上的严谨与扎实就岂是一个“花辩”所能涵盖的?
12、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法家人性论是以人的趋利避害、好利恶害为人的固有本性,也算是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理论的一种延续,并没有提出人本性恶。
13、然后结婚之后,我爸总是打我妈,结婚之前都好好的,结婚之后就变了,一点小事就动手,我妈为了不让老人操心也就忍了。
14、我奶奶抱着我哭,骂我为啥不和大人说。因为说了没有用啊!奶奶年级太大了照顾不了我。
15、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6、相比之下,现在有些辩手喜欢动不动就开宗明义“这是个价值型命题”,无知小辈真当扪心自问:当大言不惭地说出“他们只是在那个年代很强”时,知道什么叫“一瓶子没有半瓶子晃荡”吗?
17、淳于越说道:“孟子曾经讲过,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此四端是人生俱而有之的,先生怎么能说人性是恶呢?”
18、(1)进攻“恶”的概念:人有“欲望”与“本能”,就能带来恶吗?(饿了要吃饭、喜欢一个人就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