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的七言祭母文
1、好施好舍好方便,慈悲菩萨下尘凡。几句好言心便软,替人垂泪代人怜。
2、“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如灯将尽。”父亲不在了,天塌了。他幼小的肩膀不得不扛起本不该属于他的责任。为了生存,他和姐姐背着箩筐去拾煤,独自一人拉着板车下山拉煤;上学没钱交住宿费,他每天来回要跑十几里地。即便如此,年幼失父爱,心生千千结。为探究父亲死因,当兵六年,他把每月的六七元津贴,都用来买医学典籍;部队复员到工厂上班,依然如此;几十年后他到父亲曾就医的医院寻找病历档案,凭着少年记忆和伯父的只言片语,查阅脑膜炎、脑瘤、额窦炎等有关父亲病症的资料,但最终都无果而终。
3、黄泉无路重会面,血泪空染红杜鹃。说甚扬名把亲显,儿受虚名母受难。
4、(理野:以几组清明节独有的境况描绘了清凉萧条,到最终揭出清明节也即“寒食”的由来,层次鲜明,情怀昭然可见。加之基调不扬不抑,正如清明节漫天细雨飘飘,诗句中又富教化之意,营造的氛围令人感伤还若有所悟。)
5、(析城山:颈联“临空祭”写的好。整诗比起《拜山》似乎更生动。)
6、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7、 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老,若干年后,一个叫王天润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将不可避免地横空出世。我在想,当我老来独处四壁生寒时,我的女儿会象母亲的女儿对待她那样地对待我吗?那时,虽然我将不久于人世,但我也仍然希望女儿能像一场及时雨一样给以润泽……
8、(析城山:慈父仙去,心雨如注。平生之艰,有谁来助?流畅又流泪。)
9、(半缘君:物是人非,东楼伤叹,奈何奈何。)
10、说到作文品质,听起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当你打开一本书,或阅读一篇文章,不管其标题如何勾人眼球,内容思想如何神妙精微,但入眼就让人发现词句不顺,逻辑不通,的地得不分,或者读完文章忽发现文不对题,不知你的感觉会如何,至少在我会顿感兴味索然,对其文章质量的看法也会大打折扣。其实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标准有高有低,但最基本的标准是遣词造句、文从字顺,是合乎语法逻辑,让人读得顺畅看得明白。其次才是写得巧妙,写得出彩,达到审美层次,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这也是胡适先生所言的文学的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文章品质虽来自综合性的因素,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却是遣词造句、标点符号、语法逻辑等常识。写文章,归根结底还是字句的安排。“作文如字句安排不妙,岂复有文字乎?”(刘大櫆《论文偶记》)古人云:“辞达而已矣”,但真正做到“辞达”并非易事,能做到心里所想与笔下所写完全一致,把最恰当的字句用到最恰当的地方,不仅是硬功夫,也是真功夫。
11、 中秋节袁戈的人写的诗
12、 予幼时即几同痞童;不耐学业,浏览杂书,母每狠心教诲,甚振振有词,拂逆抗拒,不甘受罚,惹母气怒,打在余身,疼在娘心。今守灵夜长,冷风戚戚,白烛冉冉,纸灰飘飘,恍惚非真,为何竟有此情此景,每思及至此,慈亲一片苦心,全为错失,余今后竟是无母之人,何人再如母般待余,焚心懊悔,恨回天乏术,何堪?涕泪几成泣血。
13、 盖犹未信母逝,天地为一梦,妄自暗想,此时是梦境,呜呼痛哉!为何掐肉有感,眼中有物,何不在梦境?不在梦境?而今何夕?何夕?守母之灵,棺木之隔,今生无见期,此恨无穷。余又不知何日死,可再逢娘亲;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母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悔恨竟至无泪。
14、 他的比划终于告一段落,正要起身离开时,环顾狼藉不堪的院落——其实根本没有院墙,因此也称不上院落,忽然看见了躲在一个角落里的尚装有半篓枯叶的竹篓,像是忽然来了精神,就又开始跟我比划着“说”起来。我就仍旧故技重施,频频点头,但他好像知道我并没真正弄懂他的意思,满脸显出焦急的表情,约莫四五分钟之后,见我仍不开窍,只得悻悻地离开了。
15、心中自惜口不怨,常向儿等说从前。逾年祖父六旬满,儿生已酉二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