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气象的谚语和含义(优美语句47句)

有关气象的谚语和含义

1、此外,崇明谚语的形成还依赖于崇明方言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当我们的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时,逐步将那些行之有效、反复验证的经验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鲜活生动的崇明话概括为朗朗上口的短言句式,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代代相传。这种短言句式便逐渐以崇明话这种古老的语言定型,成了所谓的谚语。

2、农历七月里,传统节日比较多,大家比较熟悉的主要有: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还有七月三十地藏节等。我们刚刚度过了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就要迎来了民间另一大传统节日:中元节。

3、崇明对外贸易的发展,迫使岛上先民要预测天气变化。崇明岛东临大海,是个天然盐场,岛上居民煮盐自给,宋元以来,崇明盐业日趋兴旺,南宋时设天赐盐场后,允许岛上居民煮盐自给以外,可交盐场收购,销往外地。岛上居民于是纷纷煮盐,盐灶遍及上下八沙,那雪白的盐堆积如山,故当时“崇明八景”中有“盐场积雪”一景,大量的食盐通过盐船运往外地销售。

4、海雁飞落海,破裘沾鸡屎(也言为上山拾狗屎)。

5、实际应用:通过上辈人的口传,积累民间气象知识,在生活中具有一定实效。

6、这句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看法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7、如果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出现降水,天落小雨,流满水沟,则预示着整个秋天细雨绵绵,连绵不断。可见,将是一个多雨的秋天。可见农历七月事关整个秋天旱涝情况。

8、因此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走千里”,也才有了“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日落晴彩,久晴可待”、“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等谚语。(有关气象的谚语和含义)。

9、总之,2021年的雨水极其丰富,印证了双龙治水的老话,但我们更要对雨水保持高度关注,防止洪涝灾害出现,这几天在河南、浙江、黑龙江等地。出现的洪涝,或许应使我们引以为戒,2021年或许真的不平凡

10、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通常出现在气旋的前端。在离锋面数百公里的后面,就是锋面所造成的云雨区。随着地面锋的移近,伴随而来的天气将是云层愈来愈低,风力逐渐增强,并出现降水。

11、这是因为大气中存在着乱流运动,这种运动使大气中有着很多不断变化着的、折射率与周围大气很不相同的微小气块,当光线经过这些小气块时,光线传播的方向与强度都会发生瞬时变化,使我们感到星光在闪烁,有时亦可看到颜色变化。

12、    在“学气象、知农耕”知识小课堂里,大家跟着工作人员一同重温了二十四节气,知道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节气,并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学习了有关农业的气象谚语:“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小满前后,种瓜点豆”,“白露白迷迷,秋分水稻莠齐”等,明白了农作物生长与气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13、在世界气象日时,我还走上街头,配合伊通县气象局散发气象谚语传单,答疑解惑。

14、这里的“暴”指的是暴雨天气,“45”指的是时间长度,所以,综合起来的意思是大暑节的当天遇到了金,那么很可能后面会出现45天的暴雨天气。说实话,在炎热的中伏和大暑中,降雨可以降温,而且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必须注意物极必反,频繁降雨却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还要辩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15、张荣久大爷“风转八变:不用掐算”的谚语和钟喜春大叔放羊“羊恋坡天必变”的看天经验,尤其是县气象站李长立站长,虚心拜老农为师,用老农气象顾问徐贵山的旱涝丰欠记忆总结出《伊通县气候变化规律》在全国气象大会上发言。

16、    工作人员还特意为小青椒们讲解了本地水稻是在什么节气前后播种和收割,包括水稻如何进行选种、播种、施肥、除草、打药的知识。小青椒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跃跃欲试,期待着与水稻的亲密接触。

17、虹的出现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系统性降水天气大多由西向东移动。

18、由于崇明岛四面环水,为了与外地开展贸易活动,崇明岛先民开始发展航运业,而航运事业发展唯一的工具就是船,元明以来,航运业也成为当时崇明经济支柱之一。经过多少代崇明人的努力,研制出了适应在近海和江湖中航运的独特的崇明沙船,成为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帆船在江海上航行,尤其是长途航运,船老大(船长)必须要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才能确保海上航运的安全,这就迫使船老大和船工们要具有善观天象、海象和物象变化来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本领。这方面的天气谚语如“风速特大风向乱,预防龙卷来捣蛋”、“冬春北风狂,夏秋台风多”、“春雪早,台风多”、“立秋响雷公,秋后无台风”等。崇明人历代从事撑船航运的特别多,到近代以来产生了一大批在我国航海史上有影响的航海精英,他们也无不是知天文识地理的人。

19、从侧面说明了整个秋天干旱少雨,天气炎热高温,到了立冬时节还没有出现霜降,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呢?

20、二是通过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情况,预测下一阶段天气旱涝变化。通过上面的谚语,我们已经分析过,如果七月十五天晴,则是预示着晴天较多,雨水较少;如果这天有雨,则是预兆细雨绵绵,雨水多发。

21、而崇明的许多根据四时节气测天的谚语则是和农业耕种相关。农业生产和传统的四时节气关联性更大,播种、施肥、收割往往都要根据廿四个节气进行,因此农民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节气的气象变化。以前许多农民不识字,但能把廿四个农时节气背得滚瓜烂熟,说出每个节气的时令特征和种植要务,并根据这些节气的气象变化来预测未来一阶段的天气状况,以便安排农事。如:“立春下雨,四十日春阴”、“清明前三后四”、“立春落,清明也落”、“长三春冷,短三春暖”、“惊蛰暖秧成团”、“发尽桃花水,必定旱黄梅”、“雨打清明前,高地好种田”、“清明杨柳朝北摆,今年能收好庄稼”、“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三月里晒来沟底白,青草变成麦”、“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杨树叶落得精光,种麦勿要心慌”……这些农民多年积累的测天谚语,成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它在指导崇明人和恶劣气候作抗争,抓住农时,利用有利条件搞好农耕方面,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为了把这些在生产实践中摸索领悟出来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没有文化的农民们在田间劳作、夜晚纳凉、互相串门、谈天说地中经常向小辈们口授,与乡亲们探讨,经过不断的总结、众口的传说,使小辈们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即使今天气象科学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作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由于“十里不同雨,百里不同风”,要让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小范围内的天气状况仍有相当难度。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气象台站预测预报之不足。所以直到现在,不少老农民仍然比较相信崇明的气象谚语,经常挂在嘴边与人交流。

22、  农业生产“看天吃饭”,古人在农业生产中就注意防范灾害。在黄河流域,流传着“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谚语。到小满节气,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它的籽粒灌浆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只是小满,“小得盈满即小满”。这时农民需防范“一险”——干热风。小满前后一般气温较高,如果有大风,往往就会形成干热风,导致小麦难以丰收。

23、这些事例和知识,我都如获至宝。当我能用“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和“春雨贵如油”等谚语为大旱之年抓全苗发挥作用时,有位当队长的姐夫半开玩笑地说:都说“龙王爷儿子会浮水”,原来龙王爷孙子更会水。

24、2021年的大暑在7月22日,而中伏的头天出现在7月21日。中伏牵手了大暑,牵着我们一头扎进了今年最炎热的时节。大暑节气中的“暑”表示炎热的程度,“大”表示极致,大暑说的是热到顶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蒸下煮桑拿天。

25、结合着大院墙东的梨树园的麻雀开会和山弯大榆树上鹊雀的叫声,形成了自己的预测天气的“偏方”,秀才有个晨练的习惯,一天晨练时听到鹊雀叫声闹心,看天气没有下雨刮大风的迹象。凡事细心的他,顺着叫声走到近前,鹊雀不但没惊飞,反而对着树下叫声更甚,往下一看一条锄杠粗的“野鸡脖子”毒蛇正欲往树上爬,太阳光照在蛇鳞上色彩斑斓,张口吐信使人毛骨悚然。太爷是位慈善人,只好打草惊蛇,把它惊回洞中。由此信奉易经和风水的秀才,留下遗言,身后葬在此地。

26、崇明岛有史以来就是一个移动的沙洲群,1400年前从长江中不断下移至今日长江口。大大小小的沙洲涨涨坍坍,最终形成现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祖国第三大岛。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有老百姓迁徙到崇明的。据史书记载:最早登上沙洲垦拓安家的是来自江南句容一带的百姓,以后江北的南通、海门,江南的宝山、南汇、嘉定、常熟、张家港、江阴以及浙江沿海地区都有前来拓荒并居家移民到崇明的。崇明历史上先后隶属于通州、扬州、苏州、太仓、南通,一直到1958年才隶属于上海。江北风、江南情都是崇明风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还有各个朝代的流放犯人也从天南海北被放逐到崇明岛,北宋后期为避战乱从中原地区过来的大批逃难者等。

27、 使用方法:过去在农村,村民常观看天象的各种征兆安排生产劳作,

28、另外,崇明岛是泥沙淤积的平原,土质适合种植棉花,大量棉花的种植,促进了崇明岛民间纺织业的发展,农家几乎家家自备织布机,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最多时有十万余台织布机。崇明土布紧密平滑,柔软坚牢,而且花色品种繁多,销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还曾一度销往南洋群岛,成为崇明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外销产品。

29、一般来讲,在日出、日落方向上,从地面向天顶,霞的色彩排列是接近地面为红色,渐次变为橙、黄、绿、兰各种颜色。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或在系统性云系移近时,空中会悬浮着很多较大的水滴,这些不同大小的水滴对各种颜色光有不同的散射作用。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霞的色彩就越鲜艳。

30、今年的大暑日为7月22日,农历的六月属于辛未日,其中的辛是10天干中的第8位,未是12地支中的第8位,天干地支历法是我国传统的计时方式之一。

31、    终于等到体验秋收快乐的时刻啦!来到农田,小青椒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农民伯伯收割水稻的场景,大家亲眼目睹了一簇簇水稻如何使用镰刀和自动收割机收割下来,也不由得感叹农民伯伯为水稻的生长付出的辛勤劳动。在农民伯伯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大家三五成群地开始捡稻穗、捆稻、运送稻......最后还收获了农民伯伯赠送的稻种。“小生产队”们都收获满满,手拿一颗颗稻穗,初次体验秋收时节做农事,孩子们一个个笑开了花。

32、在生产力不发达、科技手段落后的农耕社会中,无论种田、打渔,还是沙滩开荒、盐场劳作,都需要依靠“天帮忙”。特别是出海的渔民,驾着帆船闯入茫茫无际的大海,一去往往就是十几天、甚至个把月,全靠船老大的看天经验和掌舵技术。春夏之交的大海上,天气说变就变,风雨要来就来,刚才还是风平浪静,转眼就是风急浪高,如果渔民没有看天经验,不采取一些事先避险措施,船翻人亡是难以避免的。为了在风浪中求生和获得更好的收益,他们不得不把琢磨天气变化作为头等大事。像“五月里迷雾,撑船勿用问路”,“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便是风”、“鳖鱼探头,风雨就在前头”、“日出猫咪眼,有雨勿等吃中饭”、“东虹日头西虹雨”、“勿怕南风紧,只怕转东北”等都是渔家必知的天气谚语。在海上,崇明船民丰富的看天经验常使外地同行惊叹,尤其是船老大的本领更为高超。有一次,在山东东部海面上,由来各地的百余艘渔船同时在作业。崇明船的老大看见天空出现“箭云”,根据他的经验,看出这是台风来临前的预兆,建议同行们早早预防。经商量,崇明渔船决定起锚到附近的小岛港口避风。当时正是渔汛旺期,外地渔船见崇明渔船放弃捕捞好时机扬帆归港感到惊讶,一问才知道要有台风来。有的跟着也走了,有的不相信依然作业。两天以后,台风云不断涌来,东南风骤然刮起,这些渔船连忙寻港避风,已经晚了。未行一半,风急浪高,小的渔船便遭殃了,大的渔船为了加速避险,只得把捕到的鱼抛入海中,损失可大了。事后,外地船工纷纷赞扬崇明船老大的看天本领,有些船老板还聘请崇明船工做他们的老大。

33、    运送完稻谷后,小青椒们又来到了可以将稻谷变成大米的运作房。在这里大家不仅了解了从古至今的碾米工具,还亲自体验了一把将稻谷放入碾米机,目睹稻谷如何被“剥壳”成为一粒粒白花花的米粒的过程,大家真可谓是“争先恐后”,看着一粒粒大米装入米袋,秋收的喜悦写在每一个小青椒的脸上。

34、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35、过去在农村,村民经常依靠观看天象的各种征兆,和根据有经验的老农口传到什么季节,怎么安排生产劳作,通过实践具有相当实效。

36、“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37、因此,我国广泛流传着“东虹日头西虹雨”、“有虹在东,有雨落空;有虹在西,人披蓑衣”等谚语,《诗经》中所写“朝脐于西,崇朝其雨”也是这一含义。

38、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明短语。它们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实际经验,一般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它们大多是短句口语。谚语与成语相似,但通俗易懂,一般意义完整,几乎都是短句。谚语内容广泛,有的是农业谚语,有的属于生活各方面的常识性谚语。

39、崇明的气象谚语涵盖面十分广泛,它从日月星辰的变化到风雨潮汐的征兆;从春夏秋冬的交替到雨露霜雪的更迭;从雷鸣电闪的观察到霞光虹霓的出现……都有涉及。它的内容也十分庞杂,从时令气候的骤变到气温高低的推测;从灾情有无的问卜到虫口多少的预料;从作物播种的迟早到年成丰歉的推算,无不加以包罗。因此,“江西人识宝,崇明人猜天”——这句话不是崇明人的自吹,而成为江南地区不少人的共识。在崇明,只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天气谚语,什么“清明前三后四”、“干冬湿年,湿冬干年”、什么“三朝迷雾发西风”、“九月廿七催懒妇,十月五风拖勿过”、“春霜勿隔宿”……往往比较灵验。当然,最为神奇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和撑船出海的船老大,他们有着公认的猜天本领,对千变万化的气象情况能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猜个八九不离让人不得不佩服。

40、成绩和荣誉已成过去,随着传统农业、传统农民逐渐退出舞台,作为它的衍生科技文化——天气谚语,也逐渐被淡化,即使文字存在,但其内涵只有在经历中才能品悟,否则就成了无根之草。

41、在黄昏和黎明时,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在低层大气中有很长的光程,并经大气中空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的散射和吸收才能到达人的眼睛,在天边有时会出现五彩缤纷的霞。

42、所以,日、月晕的出现,就意味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月光带枷,大雨落下”、“月亮生毛,大雨冲壕”之说。

43、江海捕捞业的发展,迫使岛上先民要预测天气变化。崇明岛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银鱼、凤尾鱼、刀鱼、鲥鱼、鮠鱼、白虾、青虾等珍稀水产品,独产长江口水域。崇明岛上先民为了改善生计,研制出了各种捕捞船只和网具,长年在长江口水域捕捞各种鱼虾。后来岛上先民开始发展海洋捕捞业,渔民们向南到浙江舟山渔场,捕捉带鱼、鲳鱼、墨鱼、大黄鱼、小黄鱼、梭子蟹等海产品。向北至山东渤海湾及东部洋面捕捉大头鱼、东洋白鱼、黄花鱼(俗称黄花郎)等。由于南北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大批岛上渔民出海捕鱼。但因这些渔场都远离崇明岛,出海时间比较长,其中天气变化无常,若然遇到大风(台风),对渔民来说,则是险象环生。为了能在风浪中避免灾害和捕到更多的鱼,迫使岛上渔民在出海捕鱼时开始通过观察天象、物象来研究天气变化的规律。这方面的天气谚语如“断虹现,台风见”,“无风起长浪,不久台风到”、“条浪打先锋,台风后面跟”等。

44、一九七一年,受一本《少年气象学家》的小册子鼓舞,依瓢画葫芦把自家棚杆抽下来,做成风向标,用瓶子制作“空盒气压表”,开启了我五十年业余气象观测风雨的历程。

45、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46、大暑与中伏紧密携手,是不是表明今年的三伏很炎热呢?另外,从五行学说中,今年的三伏天也非常特殊。入伏日当天逢了申日,要知道在过去,遇到申日可是要守神的,不管天气如何炎热,仍要眼睛一眨不眨地守也。

  发布日期:2023-11-14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