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托尔斯泰简介
1、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
2、(3)小组交流讨论,每人选1-2个句子将自己的旁批说给组内其他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三个托尔斯泰简介)。
3、“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4、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5、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6、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7、结合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查找到的资料我认为托尔斯泰因为“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所以他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幸福的。但他又是痛苦的,结合资料,我了解到他看透了社会的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是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而客死于途中,这似乎又是他的不幸。
8、 师点拨:那有如何理解“吸进去”和“放射出”呢?他“吸进去”什么?“放射出”什么?可以想想他的身份及背景。
9、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10、 通读课文,文章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三个托尔斯泰简介)。
11、模仿文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文字给自己的好朋友“画一张像”,要求不少于300字。
12、这房间里有三张床:一张很大,是熊爸爸的,一张小一点,是熊妈妈的,一张很小,是小熊的。小姑娘躺到大床上——太空了,躺到小一点的床上,太高了;躺到小床上——正合适,她就在小床上睡着了。
13、2017年光明日报跟塔斯社曾联合发起了一个活动,因为当年是中俄友好年,也是俄国的文学年,中俄双方分别评选10部在本国最有影响的对方的文学作品。
14、⑵词语的精心选用。文中在进行肖像描写时使用的词语非常丰富,感情色彩鲜明,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15、如果你研究托尔斯泰的思想,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个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你会觉得这部作品比《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还要重要,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问题。
16、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7、文章1-4自然段出现了三次“天才灵魂”,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18、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
19、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20、愚钝(dùn) 禁锢(gù) 酒肆(sì) 蒙昧(mèi) 缰(jiāng)绳
21、⑴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胃,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22、胡髭(zī);髯(rán);黝黑(yǒu);绺(liǔ);鬈发(quán);肖像(xiào);粗劣(liè);寓居;粗制滥造;藏污纳垢(gòu);粗糙(cāo);凹陷(āo);脸颊(jiá);崎岖;平庸;粗鄙(bǐ);滞留(zhì);愚钝(dùn);压抑(yì);穹顶(qióng);器宇;禁锢(gù);蒙昧(mèi);郁郁寡欢;丑陋可憎(zēng);酒肆(sì);鹤立鸡群;正襟危坐(jīn);泰斗;颔首低眉(hàn);诚惶诚恐(huáng);敦实;侏儒(zhūrú);犀利(xī);甲胄(zhòu);入木三分;无可置疑;刀剑入鞘;粲然笑意(càn);黯然失色;神秘莫测;意趣盎然;恰如其分(fèn);甲壳(qiào);胆怯;俯冲;微不足道;广袤无垠(mào);赤裸裸;匕首(bǐ);戳(chuō);
23、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很多十分卓越的人:我们从鲁迅口中了解到一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好老师——藤野先生;从朱德口中了解到一位含辛茹苦、勤劳善良的好母亲——锺太夫人。今天我们将通过传记作家茨威格的文字了解一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传记作家写人与其他人有何不同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课文逐一解开谜团。
24、感知托尔斯泰审视自我、追求真理、批判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解茨威格传记中塑造真实的人的笔法。
25、 茨威格是个优秀的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笔下跃然于纸上。谁最擅长抓住茨威格笔下人物特征的小画家?请看同学们画的这一组图画,选出最像你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形象的一幅。
26、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7、背景链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因其的身份无比痛苦。他把私人财产分给农民,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家庭危机后他离家出走,这一次离家出走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了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我爱真理”。
28、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29、①这双眼睛,不仅仅只有犀利与睿智,也有着普通人的丰富情感,有柔情、有伤感。
30、美国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1956年,导演:金·维多,主演: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
31、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32、——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33、 丑陋还是美貌,这是一个问题?是怀着倾世美貌而生却粗鄙不堪,还是面貌虽丑,灵魂却高贵,这二者哪个更重要?在青葱年华之中,是把时间抛于外表,汲汲营营于表面之美,还是充实灵魂,点燃人性之光辉,我想,学完这节课,答案在你心中。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34、 学生:“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这里把小眼睛比作小窗,额头比作横梁,是一种诙谐调侃的写法,写出托尔斯泰五官平庸。
35、(2)根据内容变化找到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划分层次。
36、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37、(4)选派一位代表,整理小组发言,代表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展示探究成果。
38、在俄语中会有这样一个词叫“托尔斯泰学”,在中国有“红学”,英语世界有“莎学”,一个作家的创作内容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大,最后他一个人的创作就变成了一门学问。在俄国恐怕这样的作家也不多,尽管可以在俄语中看到很多的作家后面都会加上一个“学”字,有普希金学、契诃夫学、果戈理学,但是有可能,托尔斯泰学和普希金学才最能称得上是一门学问。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地位。所以,不管是俄国人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对“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
39、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是这样描述的:“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0、我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要尝试读出自己来。其实对每个文学作品的阅读,肯定不完全是为了解一个故事,也可能不完全是了解托尔斯泰具体的写作笔法。其实,我们是在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阅读来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我们又通过对托尔斯泰的了解来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样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我们是要通过对托尔斯泰这三部作品的理解来理解我们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真正步入这三部作品的一个路径。
41、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42、主要作品有《抒情诗》、《蓝色河流后面》、《伏尔加河左岸》、《怪人》和《跛老爷》、《尼基塔的童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和《粮食》等。
43、(3)小组内部交流,补充自己的旁批内容,选出表达最流畅的同学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的成果。
44、主要作品有《苦难的历程》、《阴暗的早晨》、《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
45、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46、 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7、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乱蓬蓬的头发。
48、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他用毕生精力紧张探索、顽强劳动所铸成的不朽的纪念碑,却高高地耸立在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并放射着巨大的光辉!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49、过渡:托尔斯泰人生的不幸与他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不无关系,作者在文中同样着力刻画了托尔斯泰那双惊人的眼睛。
50、 师:同学们都说的太好了,你真正读懂了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幸福来源于他的犀利眼光能看透真相,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善良本性。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而竭力希望能改变社会现状的人,他所处的阶级和他的追求相违背,所追求的却没有办法实现,所以他是一个割裂的陷入痛苦之中的人。天才来源于他的天赋,而高贵源于他的善良。
5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肖像描写,把握托尔斯泰的形象特征,感性认知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52、 示例:托尔斯泰——其人长相平凡,著作等身;智慧之光驱散粗鄙之阴云,仁厚本性使其与俄国大众同呼吸,共命运。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
53、髭(zī) 髯(rán) 颊(jiá) 黝(yǒu)黑 绺(liǔ)
54、“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55、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56、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所暗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复活,这也是托尔斯泰最想做的一个事情。
57、2019年8月11日下午两点,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来到首都图书馆,为读者们带来了“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最后一讲——《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58、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59、诚惶诚恐: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60、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61、《复活》是在莫斯科写的。因为他的夫人是莫斯科人。他夫人的父亲是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她从小在大都市里长大,18的时候嫁给托尔斯泰,那个时候托尔斯泰大概34岁,她一生怀念莫斯科,她跟托尔斯泰一共生过13个孩子,这些孩子当然不是每个都活下来了,托尔斯泰后来决定迁居莫斯科,因为考虑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要上学,大的要上大学,小的要上小学,他在妻子坚持下搬到莫斯科,买了一栋房子。
62、C.可憎(zēng)蒙昧(mèi)貂皮(diāo)黯然失色(àn)
63、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他的外在容貌有着怎样的特征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将你的发现填入下表。
64、抓住文中的肖像描写,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65、 在我们当下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在我们对经典已经开始怀有某种解构主义心态的这个环境里,我们再去读包括托尔斯泰这三部小说在内的文学经典,目的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66、内容来源:根据刘文飞教授在2019年8月11日首都图书馆“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内容改编
67、《三大师传》: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作是叙事文学的天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论述他们时,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他们最本质、最重要的、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是他们各自生活和创作中举之则目张的纲。
68、关于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说法,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这是俄国批评家叫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们以前以为他的这句话是用来评说《战争与和平》的,其实不是,1853年托尔斯泰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这部小说集,认为其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后来就被许多文学史家、批评家拿来概括《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甚至推而广之,用来概括托尔斯泰所有的文学创作。
69、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70、梳理课文各部分内容,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71、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72、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73、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章段落,学习作者通过精确选材、多角度描写、精心选用词语、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74、这节课,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托尔斯泰的一生,读懂了作者描写、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欣赏了文章精妙的语言。
75、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