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言不信(优美语句64句)

美言不信

1、真实的话或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2、比如,道家可以从“忠言”看到“逆耳”的规律,即“信言不美”;也能逆向从“美言”中看到“不信”。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另一种视角下的别有洞天。人生智慧: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有人说,人面对“宠”与“辱”的时候,情绪大起大落,认为这往往是不成熟的体现,真正修炼到家,当属“宠辱不惊”。

3、要兼听则明,不能只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要多用“信言”之人,“善者”之士,只有这样才会大事有成,成功有望!

4、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原来一直不懂是什么意思,在自己踏上社会经历了这么多年后,才方有所悟。

5、“信言”相对于“美言”,是指那些比较实质,或直指人心的话。这些话听起来往往不得人心,让人不舒服,不想听,但却往往是最真实的话。而美言就不同了,就如同我们常常听到的请帮忙“美言”几句,这里的美言也就是文中的“美言”,显然是带有一些夸大其词的功能。所以那些听起来好听的话,往往并不真实。

6、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美言不信)。

7、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

8、道家老子千年以前就提出了解决办法,即“道法自然”。

9、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美言不信)。

10、但是在颜小二看来,就像老子提醒的那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顺境中隐匿着危机,逆境中往往也存在希望。

11、可惜,齐宣王拉了一辈子的弓,却终究不知道,他所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不知道齐宣王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竟可以如此被阿谀奉承蒙蔽一辈子。倘若那天射箭场上出现一名“勇士”,直截了当地戳穿装在套子里的齐宣王,告诉他,别傻了,您拉开的不过是三百斤的弓而已,我们大家一样可以拉开。如此会不会落得身首异处的凄凉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无惧生死的勇士,也无法叫醒一位甘愿沉睡不醒的君王,何况勇士之死不足惜!

12、“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

1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句是《道德经》最后的整体总结,我们暂且从上面的译文做字面上的理解。随着后面把《道德经》一章一章的解读学习完之后,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们再来细细品味这句话的要妙!

14、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15、鬼谷子高足张仪和苏秦,便是两个杰出的纵横家,一个入秦以连横,一个六国以合纵。张仪入秦后最拿手的好戏,便是甘言重币,游说诸侯,化解六国合纵。连泱泱大国的楚国国君楚怀王,也在张仪的诱惑之下,参与武关会盟,被秦国扣留三年,最后客死秦国,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16、《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7、于此,如何可以将自己的“趋利避害”之本性守在合适的位置,就是一个重大“人生课题”了。

18、天之道,有利于万物而不损害万物;圣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

19、部分文章及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版权方面的疑问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20、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21、本篇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是德经的最后一章。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结束语。

22、《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23、首先,我们得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人,保持着真实的本心,学习语言的艺术,然后成为温暖的人。这个顺序不能变,如果你不愿破茧成蝶,挣脱重围,重拾本心,那么再漂亮的语言艺术也温暖不了自己,更温暖不了别人。

24、他们尽量用来帮助和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和充足。

25、于此,这句话比较直接的意思,大抵是在告诉世人“忠言逆耳”。它某种方面也是在提醒人们常懂谦逊,常知反思,即如果我们能警惕别人说的“好话”,反思别人的“直言批评”,我们可能会更加通透一些。

26、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指善于做事的人往往不会对事情的是与非做过多的狡辩。我们常会遇到一种人,无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当你给他指出问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用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回复你,而不是先自我反省找原因。

27、真正有广博知识的人,往往不会显示自己知识广博,而喜欢显示自己知识广博的,并不是真正具有知识广博的人。

28、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29、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个字。美,甘也,从羊从大。古代有“羊大为美”之说,因为在周禮的祭祀制度中,膳用六牲,而羊大为最美。

31、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

32、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33、历史终究是历史,它的意义在于警醒和指导世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俯瞰当今社会,像齐宣王这般的人,何其多矣,而真正敢于说真话的勇士,却何其少矣!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的,做勇士是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的,通往真理的路上往往荆棘丛生,尸横遍野。人既为个体又作为整体地存在于社会,多数时候会感到孤独,迫切希望与周围人建立关系,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使自己感到温暖,并获得存在的意义。但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复杂的“利益链”便趁机侵入,使原本单纯的关系变得盘根错节,极为复杂。为了维持这种关系,也为了利益链能够继续顺畅流动,使自己不陷于生活拮据的窘迫、人际关系的紧张。于是,人便开始了漫长的巧言令色之路,在这条不归路上一摸到黑。渐渐变得麻木、冷漠、更加孤寂的苟且于世。

34、译文:“连 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自己说话欺骗自己的人,他们知道做人要做好事,要丢弃恶的事,但是他们心里这样出发想,现实却没有做到。

35、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

36、我们现在来看道德经第81章的前24个字的经文,剩下33个字的经文我已经在以前的博文里有详细讲述过,我在这里就不想再赘述了。我们可以从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道德经里知道,本章前24个字的经文是这样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后来在岁月的传承中,被衰减成了即我们当今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里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们可以通过前后两者的比较,完全可以得知是由于人为的篡改,把原本是属于宏观层面的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思想,降低至属于微观层面的东西了。这就是我在上一篇博文里说的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原本的东西被降低了,当然有些是出于非人为的。这也是属于我所说的所谓的被衰减的其中一种。

37、而这种“道法自然”落在不同的事物上,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落在“言语”上,便有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道理。

38、汉帛本、河上公本、魏王弼本、唐傅奕本均作“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故本句无歧义,从汉帛本。

3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里的不积,指有道的人不刻意地为自己积累任何财富。一个好的上层管理者,他会把他所拥有的财富,尽量的充分运用来帮助和给予他的民众、员工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有所给予和帮助,他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回馈和财富,这里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

40、当然这是一个典型,但也道出,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做出英明决策的判断者和管理者们,常常是不依赖于显博的文化和知识去决策的,他们所靠的更多是常人所不能见的内在的充实。

41、信,诚实,可信。言,言语。美,甘美,赞美。

4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经》第81章。

43、”对此,我们倒认为,没有必要从字面上苛求老子,否则就会偏离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老子的这些警句并不存在绝对化的问题。

44、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人,值得托付的人。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会因为自己作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奖赏。

45、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看似与这次主题没有什么关系的例子。我在上篇博文里提到过我国传统典故“曾子烹彘”,或者说“曾子杀猪”。我在以前的博文讲到过道德经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之即“智”字,我们需要知道那时的“知”和“智”的区别,“智”是后出字,先是有“知”字,即作“知”,也作“智”用。作“智”字是作“巧智、智巧”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俗语来说就是“(小)聪明”,“精明”的意思(备注:基本同期的庄子是使用“机心”,或者说“机巧”这个词,参见“有机事,必有机心”),我们千万不要动不动望文生义了,要知道,在道德经里,或者说在我国早期,是没有什么叫做智慧的概念的(备注:在道德经里,效法自然里的“无为”就是人的智慧),其实“知”就是代表智慧,我们可以从后来的“智”这个字里知道这一点,“日日知,方为智”,或者说“日知为智”。在道德经第71章里就佐证了这一点(备注:道德经里面的思想是可以彼此互证的),经文“知不知,尚(上)矣”说的基本上就是“人去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一个上进的人”,我国民间有俗语“活到老,学到老”,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即不断地提高我们自己的认知水平,就是不断地提高我们自身的智慧程度。所以说道德经里压根没有智慧的“智”字,只有用作“巧智、智巧”的“智(知)”字。但是我想即使是这么一点我可以把它如同是钉在铁板上的,却在我国一两千年以来,竟然无一人是这么解释的,我实在想不通。或者说,对于这个“智”字的正确解释,我想一时也难以赢得国民大众的正确理解(备注:有关道德经里的“智”,详情可以参阅我以前的这篇博文)。

46、我为什么要说上上面这一段,这是因为道德经的思想文化被衰减,即被“浑浊”之后,就会造成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解经人士就难以得其全貌而窥之了。如果没有我国当今出土的道德经版本,我也只能看到的道德经版本就如同是我站在山东地段所看到的黄河,此时的黄河也早已不是源头清澈之流的黄河了。这就好比我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黄河了,我再怎么有天大的本领,再怎么解释得好也是没有用的,也是会有很多错谬的,因为我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以及所参考的资料都是早已已经有了许多错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是幸运的,是因为我可以参考已经出土的道德经版本可以让我站在,或者说身处公元前200年时期,甚至是之前。公元前200年之后的,好比刘家峡之后的黄河,我压根就不去看它了。我时想,所有站在黄河刘家峡地段之后的解经人士,他们也就难免采用肢解式解释道德经,否则就无法解释得了,这是其其二就是微观化解经,也就是原本是属于宏观层面的思想或者说东西硬是采用下降式解释,解释成我们微观生活层面的东西,或者说意思。因为我要说这两点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很大关系。

47、他们不仅可以顺着事物发展之自然而然下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能通过这种“规律”,看到事物发展的对立面是怎么样的。

48、在我国公元前200年左右之后,道德经就如我国黄河里的水一样,仍旧在被衰减,经过千百年之后,道德经就基本上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我们这次先不说道德经其它篇章里的,按照今天的主题,只讲以第81章作为一个例子。在这里提示一下,道德经第81章可以说是整本道德经人文思想的一个浓缩式的高度总结。本章的作者,或者我认为同时也是一个编者,即总结者,他也许认为,道德经里面讲了那么多庞大复杂的思想,人人岂能都需要去明白,或者能够明白的了的,或者需要去记住的。意思是说,多数的我们可以不必去知道也许跟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人生没有多少关系的思想,但是我们只要知道,或者说必须知道某些思想就可以了。我认为这就是道德经第81章作者写下,或者说总结下这一章的初衷了。我也认为本章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当下的国民大众在道德上的指引具有时代上的特殊意义。我甚至认为,可以把全章共57个字谱成曲,以供小孩在国语启蒙时传唱了。可以说,道德经到这一章出现的时候,那至少也得是在老子去世之后的两百多年的时间了。再说,哪有一个思想家的学说,最后自己给自己来这么一个总结的,要知道,对其学说总结的往往都是后来的继承者或者说研究者所为。我在这里提及这一点,是我想要说道德经就好比是一个在我国思想上的宏伟工程,期间无论是时间过程,还是思想等都跨度很大,所以说这不可能是老子一个人所能完成得了的。由此,我们把道德经归于道家也是不正确的,何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压根就没有道家,只有有后来的道教。虽然庄子的思想有所谓的道家的思想,即使如此,又岂有庄子一人可以成为一家学说的呢。

49、齐宣王非常喜爱射箭,尤其喜欢大臣们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但其实,他所用的弓只需要三百多斤的力气便可以拉开了。有一次,齐宣王又在大臣们面前炫耀他的弓,大臣们都纷纷尝试着拉弓,只拉到一半,便说:"这弓拉开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除了大王谁能用啊?"大臣们纷纷表示夸赞,齐宣王听了非常得意和高兴。

50、我们现在来举一个有关“信言不美”的例子,或者说这个例子也同样表达了“信言不美”里面相关的意思。我相信我们当今地球上的人不知道有爱因斯坦的这个人是为数不多的,曾经在他很高光时刻,有人请他去做客,主人叫司机去火车站接他。其实我认为无论是主人还是司机都犯了这个“正常思维”错误,否则主人就会叮嘱司机,叫他不要以外在看人,意思是告诉他“爱因斯坦穿着很普通的,衣服都是便宜货,头发也可能很久没有洗了等等”,我有时想,我相信即使是主人当时告诉司机,司机也是难以相信他的话的。结果原本就被自己的“正常思维”所误导的司机,接不着爱因斯坦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了。当年司机肯定是往那些“高大尚”的人士身上去寻找爱因斯坦的。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想表达的意思;而那些“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人,往往为了一己之名利(当然还有更多的其它原因),只在表面上下功夫,从而外在的“高大尚”,迷惑或者说误导了许多人的认知水平;我想经文“美言不信”也同样表达了这一点,我们表里不一的光鲜的外在,同样都是属于“美言”。

51、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52、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信言都是真实的,所有的美言都是不真实的。如果我们那样去理解信言与美言,也就偏离了和曲解了老子的本意。只是呢,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如果认为老子都说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杠杠的去对事对人,那我们也偏离了或曲解了老子的本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和做事时还是需要一些艺术的,不是吗?

53、《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54、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55、辩者不善,意思是说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们与别人辩论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有多么棒,其实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56、美言不信,意思是说许多华丽动听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或者是不可全信的,因为美言从中国古代就知道是说好话的意思,比如为了帮一个自己人,就在找机会帮他美言美言,并最终心想事成。

57、可见,俗话说“无利不起早”,甘言厚币诱惑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和陷阱。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的是花言巧语、面容伪善之人,一定不是仁义之辈。

58、按照道德经第41章的作者的观点,基本上只有具有很高聪明智慧的“上士”当听到这个道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后能够明白的人;只有其次的聪明智慧的“中士”,听闻之后则是“若闻(存)若无”;而只有一般聪明智慧的“下士”,听闻之后则是“大笑之”。在这里提示一下,我们有时能够明白古人之“中士”,“下士”所难以明白的道理,是因为我们已经站在那时古人所无法企及的知识和认知的高度之上。往往说古人很愚昧的人,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当今的三岁小孩也知道地球是圆的,那是否可以说孔子还不如我们当今三岁小孩的聪明智慧呢。不过,我倒是可以肯定一点,对于我这次所讲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大笑之”的朋友也是不足为怪的。

59、(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60、老子这十六字真言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能只听言,尤其是不偏听美言,不能去听那些大话空话,而要实实在在地去判断分析他的话的真假,是不是真正为自己着想,要拨开云雾见本质。

61、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而只能互相排斥。只知其不知其那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

62、美言往往不是真心话,也不是真实真相,他往往让听的人高兴,美不胜收。于是听的人往往就会犯错误,用人不当,误国误民之事有之,亡国亡家者有之。于是美言的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是致命的剑。

63、于此,比起不讨喜的坏事,其实太顺畅的“好事”,更需警惕。“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正反视角除了告诫人们警惕顺境,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中,颜小二还看到了道家老子辩证的人生观。

  发布日期:2023-12-07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