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优美语句34句)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1、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何以解忧》(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27)汪森《词综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748页。

4、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5、奇怪的是余光中写了那么多的诗,为什么偏偏是他几十年前的《乡愁》成为他的“名片”呢?

6、更重要的是,余光中理解中的乡愁,内涵广阔,不仅包含地理意义、家乡风土、历史在内的文化印记,还有格局大小之别。举例来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小而亲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大而慷慨。”

7、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8、评论、翻译,他也通通在行。除了翻译十四行诗、现代诗等诗歌,《梵谷传》(梵谷=梵高)是他最有名的翻译作品

9、(34)(39)《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92页,第300页。

10、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11、(23)(26)《余光中诗歌选集》自序,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页,第5页。

12、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13、“乡愁诗”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背井离乡的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

14、P6:当灵感来临,如有神助,来无影去无踪,却又惊起无尽欢喜。

15、这首诗里,余光中从自身生活环境中选取了“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四个材料,使其作为乡愁的“风景”来呈现,而又不失历史、地理的色彩。

16、余光中“歌诗”也受到民间歌谣和抗战歌曲的滋养。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躲避战乱,余光中在重庆江北悦来场住了七年,几乎在这里度过他的整个中学时期。他当时就读于迁校到“大后方”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学校对着嘉陵江,门前是大片的稻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听到农夫、船夫、轿夫的歌唱。“在舵手的鼓声中曼声而唱,插秧的农夫们也在春水田里一呼百应地唱,溜啊溜连溜哟,咿呀呀得喂,海棠花。”听轿夫唱“天上有颗星,地上有个坑”。

17、1985年出任国立中山大学(台湾)文学院院长至今。其后的写作多「写实伤感」。

18、(30)颜元叔《余光中的现代中国意识》,台北《纯文学》第41期,1970年5月。

19、(29)《谈新诗的语言》,《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76页。

2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21、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结束。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这两次哭声中间有无穷的笑声,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30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今生今世》

22、   余光中:我熟读上千首英美名诗,不但教这一课已近五十年,而且还译过近三百首英诗。英诗的主题、句法、节奏、韵律、诗体意象等早已深入了我的内心,丰富了我的诗思、诗情,成为我“诗艺”不可或缺的成分。对于我的诗艺,中国古典诗是主流,西方诗是一大支流,至于“五四”以来的新诗,只是古典诗浅短的下游而已,不但三角洲有点淤塞,而且风景远不如上游与中流。

23、  中国现代歌曲对余光中也有影响,他年少时经历了战乱流亡,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抗战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他思念的中国“在抗战的歌谣里”。1997年他写下了诗歌《只为了一首歌——长春赴沈阳途中》,那首歌就是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的抗战歌曲《长城谣》。他“小时候常唱的抗战歌曲:‘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这首《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在诗歌《赠斯义佳》中余光中还提到过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抗战歌曲《嘉陵江上》。这些抗战歌曲激励着少年余光中的心,那忧伤又昂扬的旋律化入他日后的诗歌中,也定下了他诗歌爱国怀乡的主基调。

24、而余秋雨则对自己身上的才气有着足够的认识,他生怕单凭这一点才气还不能叩开永恒之门。于是,他采取了强行推门而入的办法,对着空洞洞的里面大声喊道:“永恒在吗?我是余秋雨!”他不断地在电视上亮相,到处发表演讲,总是处在新闻和热点的中心……他企图在热闹中引起永恒的注意,而永恒听到了他的声音,却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25、南宋词人姜夔对余光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健笔写柔情”;二是琢炼清雅的语言风格。余光中找到自己诗歌中心意象、开始形成个人风格的《莲的联想》时期,可以说是“姜夔时期”。这部诗集收入的30首作品,写于1961年8月至1963年3月,基本上是一部情诗集,使用古典的“莲”作为中心意象。它的情诗性质和意象选择,留下了明显的姜夔痕迹。在诗集的序言里,余光中说:“至于美成和白石咏荷的杰作,作者原是音乐家,韵律之美,自在意中,而意象的鲜活醒目,更是印象主义的神髓。‘鸟雀呼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岂非莫内画面?‘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这样的景色,简直要动雷努瓦的彩笔了。我自恨不是德彪西或莫内,但自信半个姜白石还做得成”(《莲恋莲》)。余氏虽然把周邦彦和姜夔并提,但周的咏荷之作是单纯写景,不带丝毫爱情色彩;而白石咏荷词《念奴娇》则有明显的女性化色彩和隐约的言情比兴性质,余氏在《莲的联想》序中所引“秋水且涸”几句即出自这首词的小序,这里略去词序,录词如下:

26、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27、冰心如碧玉,颦笑柳含烟。========================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29、王家新尽管没有对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问题更多展开,但毫无疑问,类似的质疑也曾出现在台湾诗坛。1986年元旦,余光中在他的第8本诗集《敲打乐》的新版序言中写道:“有些论者一直到现在还在说,我的诗风是循新古典主义,与现实脱节云云。什么才是现实呢?诗人必须写实吗?诗人处理的现实,就是记者报导的现实吗?这些都是尚待解答的问题。不错,我曾经提倡过所谓新古典主义,以为回归传统的一个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新古典主义是唯一的途径,更不能说我目前仍在追求这种诗风。”

30、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31、 朗诵会现场大屏幕播放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虽然时空相隔,我们通过视频又一次目睹了余光中先生的音容笑貌。

3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3、余光中的一生无疑是伴着历史的步伐而前进的。1928年(民国十七年),九月初九的那一天,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在南京出生,因恰逢重阳节,便自称“茱萸的孩子”。他的父母皆受过良好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无疑是他古典文学启蒙的开端。战争阴影下的儿时生活充斥着动荡与流离,他与家人从上海、香港、昆明辗转来到重庆,最后在四川居住了八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南京,就读于金陵大学。后又逢国共内战,转学厦门大学。接着又来到了香港,在此终是告别了他的大陆。不久,余光中随父母迁居台湾,就读于台大外文系,在这里,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前辈梁实秋的鼓励和肯定。到此为止的几十年间,在混乱的时代中,余光中的足迹似乎是踏遍了半个中华大地。

  发布日期:2024-01-19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