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一则的感悟
1、《论语》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事实向后人证实了它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相信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后,也一定会为它的魅力所折服。论语的读后感4《论语》这一经典已在世上流传了上千年,但人们对它探索的热情却未减退,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它进行更深的的研究。在这循环之中,我也参与了进来。《论语》真不愧为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慢慢读。例如这句脍炙人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然这个远方也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有可能是时间的远,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被理解,去世后多少年才遇到知音也是常有的。比如孔子五百年后才遇到汉武帝遇到董仲舒。(论语每一则的感悟)。
3、《论语》20篇,492章,11705字。读的最快的人一分钟2000-3000字,读3-5分钟读完了,读的慢的一分钟200-500字,那也是20分钟,一个小时搞定,然而实际上,有些人活了100多岁,也一遍都没有读完,甚至没有翻开过第一页。
4、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论语每一则的感悟)。
5、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要勤复习,外国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遗忘曲线”反映了人当学习了一个知识后,前第二天遗忘的最快,到最后就只能记住不到四分之一的知识。复习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巩固知识,使你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孔子的话,也就是古人的话,都对我们很有益。这些就是学习方法。
7、习:鸟数飞也,从羽从白。鸟不停地挥动翅膀,练习飞翔。不断重复某一动作,便是习。经常练习必然会熟练,所以又引申为擅长、精通。
8、《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书中从各个角度来论述仁义道德,内容丰富,举凡思想修养、行为举止、风俗礼仪、国家治理,可以说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9、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10、 比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壮志,飘洋过海出去留学,父母在的时候怎么能不远游呢?
11、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舜的故事吗,舜侍奉父亲瞽叟非常殷勤周到,父亲让舜做事,他很快就会到父亲身边来;但如果父亲想找机会杀死他,他就从来没让父亲找到过。父亲拿鞭子打他,他就忍受惩罚,但如果拿拐杖打他,他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不守父亲本分的过错,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子不顾身体状况让父亲暴打,死也不躲避。假如自己死去,就把父亲陷于不义,与不孝相比,哪个重要呢,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害天子的臣民是什么样的罪过呢。”
12、 其实,林秀贞最后所做到的境界已经是仁爱了,但是她最初的起点,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的孝敬之心,无非就是把别人家的老人当成自己家的老人,如此而已。
13、 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14、 这则小故事自然是虚构的,因为历史上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三十九岁时才因病致残。就跟众所周知的“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一样,故事本身不一定真实,但是却反映了某些令人深思的哲理。那么,“罗斯福与树苗”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15、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16、 宰我说:“我心安啊,没什么不安。”孔子就告诉他:“女(汝)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如果你自己觉得心安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没有什么,不必特别地刻意。
17、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18、 孩子们一听,就很放心了,问,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个天使呢?
19、 孔子曾经说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他说,一个人出外则面对公卿,为社会做事,回到家里,面对父兄去尽心,有丧事不敢不尽心竭力,而对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可以饮酒,但不会被酒困扰,对我来讲,做到这些事有什么难处呢?
20、 我们的古圣先贤,他们所讲的这番道理,不正是让一个人从脚下出发,从自己的亲人出发,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用这样一种本能之爱走到社会上,再做理性的提升吗?人们先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好了,再去学学知识、文化,让人走到更高的层次。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22、0(书香好古)2020年度第16期“好古国学论坛”,《读经典的力量》系列讲座
23、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也没有一种孤立的标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测他人。作为子女,如果我们能够换位去想,那么与其等到父母身后,我们去尽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还不如趁父母在的时候我们再多做一分一毫。
24、 两位老人听到一个新嫁来的媳妇说了这样的话,都没有太在意。但是,就从这天开始,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做,一直到了第八年,刘奶奶从破炕席底下掏出一个烂纸包,说,妮儿啊,这包里是安眠药,这是我原来留着跟你刘爷爷有一天实在是动不了了时才吃的,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归宿。我们听你说了要照顾我们,还真这么做了,一年两年我们不踏实,三年四年不放心,现在都八年了,我们觉得确实是用不上这个了。八年了,我们看你的心还没有变,现在这包药我可以交出来了。
25、 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26、 于丹,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28、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有一些核心价值都需要人们去尊重,比如信誉,还有忠义,可是这些一步一步做完之后,到最后忘了什么呢?
29、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30、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31、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32、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33、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4、 子游问孝,子夏问孝,老师都铺陈了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是“孝”的行迹:去好好地做事,养着父母,有什么好吃好喝让父母先吃先喝,有什么劳顿自己可以先担当,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35、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36、如果你也对这个读书行动营感兴趣,欢迎链接我,加入我哦!
37、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8、 在孩子这一生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从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间有代沟。
39、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圣人,没有圣贤的架势,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传道者,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40、运动方面,是有可能过度,而且非常容易过度,消费,娱乐,等类别,也是容易过度。
41、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论语的读后感2我今天读《论语》的第九章——子罕与第十章——乡觉,让我最喜欢的一则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消逝的时光啊!像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42、所以到底读多久,多到什么程度算足,什么程度算过?应该是没有过,除非,很多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都放弃了,一门心思,走火入魔,或者用《论语》里面的观点教条的用到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