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优美语句84句)

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相传庄子的先辈是宋国贵族的支裔,在一场内部斗争中遭到失败,被排斥在权势之外。后来的庄子离官隐居后就住在贫民窟,生活困苦,面黄肌瘦,靠打草鞋等劳作维持生活,过着相当狼狈的日子。

2、守柔曰强: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一个人往往刚硬逞能而吃亏,柔和的方式反而能奏效,故持守柔弱谓之强。

3、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4、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是通过各种修炼而达到永恒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又从炼丹实践中发明了火药,中国四大发明都与道教有关。

5、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6、艺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主张言简义丰、得意忘形

7、  列子(列御寇)是庄子的老师,著有《汤问》一书,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是承继于列子。列子的成就没有庄子高,但也是有相当高的成就的。庄子在《逍遥游》里把列子归于“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凭借外力,要有“灵宝”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至于道德天尊,庄子的道德境界无疑是最高的,其修养还要超过老子。(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8、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浮华轻薄的礼义就是世乱祸首。

9、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玄佛结合的产物。

10、历史表明,这种批判意识乃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当代社会,随着世俗化的进一步发展,道家的批判意识可以让人们在喧哗的闹市中保持心灵的自主独立,并不断审视各种现存的价值与秩序,这有助于个人到社会的平衡、和谐发展。

11、  中国人在承负思想的“活法”的浸润中,不断总结,不断修正,不断加入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中华民族是个实用至上的民族,哪种活法能让自己更舒服就用哪种活法,哪种活法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就用哪种活法,所以越活越有滋味,越活越壮大,在过去的4800年里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屹立在世界食物链的顶端,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这种不断自我更新、升级的文化,让中国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一直处于世界巅峰,也引导着当代的中国人重返巅峰。它的温暖、亲切以及大众性和激励意义一直绽放在中国大地上,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处世行为和价值观。

12、一般人把“清静无为”理解为方法,即清淡清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不完整的。“清静无为”不但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角度问题,即倡议私利方面的无为和社会方面的有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良好效果。

13、  老子的态度在“无为而治”这个理论上是消极的,即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存在,对别人不干涉,自己也不作为。也不是不作为,对于国君,他承认他们的统治,但是希望他们尽量少去干扰百姓的生活,给百姓一个自然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他的作为,是寄希望于国君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寻求改变。(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4、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15、愚人之心。老子深深地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真朴,因而以“愚”(真朴)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16、天地自然法则。天不为天,地不为地,天地而为万物,万物兴则天清地灵。人不为己,而为天,而为地,而为民,天地人和,则自己通达。掌握得好,你在人世间就法力无边,连鬼神都能号令,何况人。

17、自然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给浑沌开七窍的故事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过违背自然客观规律而遭到惩罚的教训。如1958年大跃进,有人提出深耕越深越好,“深耕一尺麦稭能打鼓”、“深耕达一丈,麦稭做桥桩。”结果劳命伤财,土壤遭受破坏,地力几年都得不到恢复,造成严重减产。有的想当然地认为,一粒种子下地,起码有十粒收成,用种10斤可收100斤,用种100斤就能收1000斤,因此,也主张种子越多越好,结果100斤种子下地不仅收不到1000斤,就连保本也难保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18、译文:老子说: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19、运用道家的人生智慧,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20、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1、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吧!

22、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23、精气神法则。人不贵身,苦其心志,不强求享乐,则身强力壮,则智达慧敏。实践证明,按《道德经》“清静无为”法则养生,才有持续持久功效。修养得当,可成仙成神,更不可能生病了。

24、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意识中都没有“个人”只有“家人”的意识,所以《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不是说:积善之人,积不善之人。其实中国人心中自我的成分比较少,换句话说每个成熟主流的中国人都是在为别人活着。想想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这世界上也就没有苦是忍受不了的,而做坏事之前也得想想家人,想想子孙后代,坏事做了,承受后果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和子孙。

25、文化:无为而治,任各个学派自化,齐国稷下、西汉初期、魏晋时期都是百家争鸣的极盛期

26、上德不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自恃有德,这是一种“谦虚”、“居下”的品质。有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喜欢自吹,结果吹得越凶,人家越不买他账。相反,有的人有了成绩不报功,做了好事不留名,越是谦虚越受到人们的敬重。

27、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道教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使得道家与道教之闻又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28、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

29、老子强调道是因为在道家哲学中,道即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道存在的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

30、评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即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张开来是闭合的一种征兆。老子认为,事物处在不断对立转化的状态,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好比花朵盛开的时,它就要萎谢了,花朵盛开是即将萎谢的征兆。月亮圆满的时侯,他就要亏缺了,月亮圆满是即将亏缺的征兆。物极必反,这是老子对事物的一个分析。老子“欲歙先张”这段话凝聚了中国丰富的生活智能和政治智能。掌握物极必反规律就可防患于未然。日盈则昃,月满则亏,这是自然界的现象,骄奢必败,傲者必亡,这也是世之常理,只有保持谦虚的处世之道,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31、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成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则。

32、  有的人认为“一气化三清”,“三清”其实是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三清”应当是三个人,但是具体是哪三个人又说不清楚。就我以为,“三清”如果是一个人的话雕塑一个人就行了,何必要弄三个真身呢?但是不是一个人的话这三个人又都是谁呢?我以为最合理的认定应该是:元始天尊是老子,灵宝天尊是列子,道德天尊是庄子。

33、评述: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身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这就否定了有神论。道法自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层下、取后、慈、俭、朴等等。

34、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

35、祸福相依法则。祸来,坦然应对,不刻意回避。福来,坦然接受,不失态,不夸耀。这是真贤真圣功夫,心平如水,心静如云,所有烦恼通通消灭。

36、儒家故意破坏其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参杂进儒家学说。

37、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他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概括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东西呢?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上的专用名词,这里指“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它是永恒存在的,故而称为“常道”。第二个“道”字是指言说的意思。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这是由于道是无形的,又是无限性的,所以无法用概念来表达。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但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

38、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而人类社会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占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等种种观念,他要通过“无为”去“有为”,创造、养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事情做了,也不必争夺名位(为而不争),他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捐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能以奉天下)。

39、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40、老子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看到了事物对立的矛盾方面,诸如贵贱、福祸、善恶、生死等等,并认为对立的两方面可以互相转化,如论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1、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42、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43、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异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44、道家之所以关怀社会,是因为他们关怀生命,其社会关怀是生命关怀的反映。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怀,道家才致力于对个体生存环境的改善。道家这种强烈的生命关怀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物质财富比过去极大丰富,人们的生存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类生存的外在状况也有了根本改变。科技的发展,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眼光也更多地转向身外之物,从对金钱、权力、名利等身外之物的迷恋和追逐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外在东西而忽视了生命本身,甚至有的人为了身外之物以身试法,走向图圈,更有甚者,赔上了性命。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出现了价值断裂现象。

45、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不少“积善之家有余庆”和“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的现象,这不奇怪,这是圣贤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得出总结,为后人揭示的自然规律:“承负”。前人行善,今人也得福;今人行恶,后人也有祸。前人的善恶行为报应,在自己没有享受或抵消完时,对后世之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产生的或遗泽或遗毒,用科学的解释就是能量守恒,能量转换,不管是福还是祸,现在消费不完的留给后辈。现在是过去的总结,未来是现在的投射,这就是事物源头与后来的事物要对产生的后果承担负责。因此,有人积德行善而眼前无福,并不是永远都无福;有人作恶多端却今天无祸,并不是永远都无灾祸。这就是:为善必昌,若为善不昌,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若为恶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

46、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47、  其实这个判断很简单,所谓的《道德经》,并不是说老子的道德修养就最高了,而是这“道德五千言”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写“道”,一个部分写“德”。“道”是规律,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德”却是人遵从自然规律的反映。“道”写的是“天”(自然),“德”写的是“人”(人为),“天人”合也就是人去感知自然规律并做到与其相合,做出来的事恰如其分,这就是“道德”的真谛。

48、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他的年纪正轻,办事专断,轻率地处理政事,却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轻率地役使百姓致人死亡,死的人遍及全国不可计量。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都失去了可以去往的地方。我曾听老师言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它,治理得不好的却要到那里去,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根据老师的教诲思考治理卫国的办法,卫国也许还可以逐步恢复元气吧!”

49、  我们应该重视对自身的反思,怎样才能挑起自身的责任,不给社会的其他人加深负担。没有一个人有义务为他人的过失买单,除非至亲至近的人出于情义愿意施加援手。我们不一定要助人,但是至少不能去害人。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去助人,扩大自己的影响。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尽量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的形象得到升华。当会赚钱成为了一种本事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追求或者炫耀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修养已经提升了!

50、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51、道家黄老学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

52、治国: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休养生息、宽刑简政、兼容并包、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既是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也符合现代治国原则

53、评述:这里的“开窍”是指过度的人为造作,违背了客观自然规律,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揠苗助长”的故事也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54、老子哲学中所提出的主静说和庄子所提出的超脱说,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病疾

55、译文:老子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56、评述:“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道”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又是无形的东西,而且是无限性的。老子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例如水果,它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你只能想象,不可以言表。如果说出具体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等等,它就有具体形状限定死了,这就是实名而不是常名了。老子为什么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

57、道家传统通过形上的思维,引导人们以有形的世界超越到无形的世界。

58、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

59、道家具有批判意识并没有使它成为一个否定者,同时,它也针对现存世界提出新的价值和秩序学说。

60、  在一些日常生活和下意识的行为中,往往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正是承负思想的深入人心,中国人不断从“小我”上升为“大我”,“个体”融合进“集体”,“家”汇聚到“国”的深沉情感。天地君亲师是我们认可的,天父地母,对神明要保留一些敬畏之心,而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和维护是每个中国人的底线和铁律。

61、评述:老子的“无为”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即要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他倡导“尘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已能);“为而不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长而不宰”(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可见他仍要去“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

62、  老子觉得要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还要和谐的相处,不能违背这些,要保持人们的质朴,返璞归真是最高的境界。还追求“静”。无为而治以前的时候是讲的君王不用做很多,只需要顺应人心就好了。 

63、(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64、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

65、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66、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67、上面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是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老子通过冷静对照,提示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具有极大的教益。十大命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社会上的一切矛盾,人们之间的一切纠葛,无不出于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有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的风格。让我们遵循老子哲学,做到:要“无为”,不要“妄为”;要“质朴”,不要“巧饰”;要“柔软”,不要“刚强”;要“淳和”,不要“燥进”;要“知足”,不要“贪欲”;要“奉献”,不要“侵占”;要“慈爱”,不要“伪诈”;要“谦退”,不要“抢先”。并努力做到为人类创造财富,却不据为已有,无私奉献他人,却不争夺功名,人人都具有这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68、“道法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道家思想深刻反映了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69、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

70、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71、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老子用“无”和“有”来称为“道”,这是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又能产生万物,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总之,“无”和“有”都是用来称“道”的。

72、道家生命观以深沉的理性精神和浓郁的生命关怀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在生命关怀趋于淡漠,生命与环境的关系趋于紧张的现实生活中,道家生命观也不乏现实意义。道家生命观包含着强烈的生命关怀,集中体现在对生命应如何存在或人应如何生存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怀和思考上。人的生命应如何存在?生命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生命价值如何实现、人如何超越因生命终结所带来的精神困扰等等问题,道家诸子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独道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关于生命的存在方式,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柔弱不争、怀慈守俭、不为天下先等生存原则,主张虚怀若谷,清静淡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这样的生存方式最符合自然之道,最有利于生命的保全和长久。庄子也主张生命应以自然的方式存在,这就是不伪饰,不造作,不逐求身外之物,不与他人勾心斗角,不丧失自己的淳朴天性,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道家诸子认为,生命需要社会的安宁、平等和公平,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自然之道,大家和平相处,靠自己的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命。面对现实的不公平现象,道家老庄等人怀着急切的救世心情,对社会现实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予以尖锐的批判,他们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救世之方,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关怀。

73、“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74、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现的有: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75、“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76、  为什么说庄子的道德修养最高呢?我们可以对这两个人在同一事件上的思想理论做个比较,来看看有什么区别。比如说“无为”。

77、老子和孔子的主张相差甚远,他对儒学和孔子那种热衷于官场的态度是鄙视的。他认为礼乐是浮华虚伪的不实之学,礼仪的繁文缛节使人拘于小节,丧失淳厚朴实的本性。而人一旦失去纯真无暇的本性,就会产生诈伪、争斗的邪念,给社会带来动乱。所以当孔子向他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的时候,老子就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感叹地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但是龙,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风驾云上青天。老子就像龙一样啊!”

78、法家。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法家相信,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但若抛开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法家还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管理制度,没有强力、灵活的推行措施,也不行。所以,管理权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须的。法家将管理权威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前者指管理者在既成条件下(如受委任)所获得的权威,后者指管理者利用各种资源自行创造的权威。法家尤其注重充分利用和强化“自然之势”,主动创设“人为之势”,并以此为后盾,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历史上,法家代表人物大多有丰富的执政和管理经验。虽然这些人物所获毁誉各异,但法家理论却从未被遗忘过。)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仍能从中不断寻求启示。

79、宋朝时,儒生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木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检恭良让”的人德。

80、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81、  承负思想中所包含的积德行善律己宽人,渡人渡己的观念,是我们祖先积累了几千年经验,一代代总结出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折射出的社会伦理元素,有着无与伦比的浓郁的生命张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间正道永不过时,并会永世传承下去。

82、当今我们的物质水平发展得很快,但随之而来的负面问题也有很多,我们要想发展得更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美丽的生存空间,我们就要及时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将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发挥其作用。

83、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燥中稳定自己。“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发布日期:2023-06-19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