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兵(优美语句69句)

诸葛亮用兵

1、在撤退回成都的路上,除了魏延因为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又与杨仪有矛盾而被杨仪派出马岱杀害后,其他蜀军大将基本没有损失,但魏延之死是因为蜀军内乱,并不是战死沙场,所以算不上。

2、过了几天,手下就禀告司马懿说,您当时错过了一个机会,诸葛亮真死了。人家姜维是诈你呢!

3、先说陈寿先生这个评价,他只能说明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水平比行军打仗要强。

4、古语说:“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你打人一巴掌,还得给人一个甜枣。刚柔并济,才能服人。

5、军事上诸葛亮的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6、所以说,诸葛亮虽然用兵如神,但并不是个好统帅。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后人也是不断总结前人的失败和教训,才能越来越聪明。

7、诸葛亮为何要前往益州呢?原来,是刘备在紧急召唤他。(诸葛亮用兵)。

8、这岑彭乃刘秀手下的名将,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但是在战役的开初,他从江州深入益州腹地之时,就只集中为一路大军进入内水,结果遭到公孙述的顽强抵抗,迟迟前进不得。他只好留下一部分兵力进行佯攻,自己率部掉头回返江州之后,再从外水绕道杀往成都。不幸的是,在中途,他竟然被公孙述派来的刺客杀死。岑彭要是早就兵分两路,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以致自身在半途死于非命了。

9、然而看遍三国,不难发现,诸葛自刘备去世之后,便再难建寸功,尤其是六次北伐中原,更是屡伐屡败。此中确实有司马懿拒不出战的原因,但是按诸葛亮的用兵之神,也不应六次全都铩羽而归,那为何在刘备去世之后便屡战屡败呢?我们且看他这六次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

10、刘备在宴会上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以为说的很好。

11、这不光是刘备的绝招,也是诸葛亮的绝学。你想让别人服你,最重要的是降伏其精神。你降伏他肉体,那没用!

12、换句话说,诸葛亮行军打仗的本事不如治国理政。但这并不能证明诸葛亮统兵打仗有多糟糕!

13、刘备在死的时候天下已经进行了三分,他深知自己已经完不成统一的大业,便将自己的废除儿子托付给了卧龙,让他辅助刘禅来完成统一。卧龙一直将刘备托付给他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责任,对此他尽心尽力的搞好蜀国的发展,等到蜀国强盛之后他将国家安排给了刘禅,自己带领大军北上收复失地。

14、诸葛亮贪荆州说明他战略思维能力其实一般,作为蜀国战略的主要制订者的诸葛亮的确错了,应负全责。不还荆州是两个敌人;放弃荆州是一个强大同盟和一个敌人,而且关羽20万荆军回归西川从纯军事角度说也将蜀国的军力提升一倍。

15、他曾经五次都尝试北伐,但是全部都失败了。有名将的名声却数次都在战场上失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才能被后世所质疑也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16、近代文学大家鲁迅评价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总的来看,诸葛亮真真正正的达到了用兵如神的境地,同时诸葛亮在谋划事业方面非常厉害。那么正史中的诸葛亮会是什么样呢?正史中的诸葛亮与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17、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有护侧骑。在敌人攻击我阵形一角或者一面的时候,护侧骑攻击敌人的进攻队形侧面,迫使其放弃进攻意图。因此,护侧骑不能在阵内,而应该在阵外。确切说,是在阵形之外的后方或者侧后方,这样才便于这部分骑兵保持有对敌人任何一个方向的进攻进行灵活应对的可能。

18、下面我们聊一聊诸葛亮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四个地方。废话就不说,咱们就亮干货。

19、得学学诸葛亮,不能光算计人,你也得会搞研究。

20、你看,想弄权,你得回政治中心。你在外边,怎么弄权?

21、此番诸葛亮统兵来到益州,排在第一位的要务,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前线,增援战事异常吃紧的刘备,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再走岑彭最初的老路,把兵力只集中在某条水路,否则一旦遭遇对方的顽强阻击,就会大大延误军机。三路齐头并进,总有一路或两路能够及时赶到前线,那也比全军受阻而延误军机要好得多。可见诸葛亮此时的用兵,已经掌握了贵在变化无方的精髓,而不是死搬兵法理论的教条。他在隆中读书“充电”积累起来的丰富历史经验,此时此刻就完全派上了用场。

22、这个神一样的人物,到底如何被黑?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什么水准?他何以光芒万丈照耀后世,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3、唐朝末年,有个军阀叫秦宗权,他无恶不作,奸淫掳掠,甚至纵容手下活吃人肉。

24、深扒历史上真实的张飞:集颜值才华武艺与一身?

25、我们知道,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只有一招,就是坚守不出,高挂免战牌!

26、诸葛一生唯谨慎,尤其是诸葛亮用兵,数次北伐中,除了马谡、张休、李盛等将领因为违抗军令,丢失街亭被诸葛亮斩杀之外,蜀汉大将在北伐中几乎没有损失,都被诸葛亮安全地带了回来,就连诸葛亮在前线病逝,北伐蜀军主力也在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撤退回成都。

27、但陈寿毕竟是司马家吃的,有些史料并没有明确写在诸葛亮的部分,而是穿插在司马懿、张郃、郭怀等人的传记中。人们佩服苏羽对抗大军团的能力。很多人都亲自问过苏羽,你哪里来的这么厉害的军团战技,陶勇、王必成等人都这样问过。

28、因此蜀国想打败魏国绝非易事,或者说根本就是非人力说能为。

29、五出祁山是一个忠义而悲情的故事,让人为之感动。但从蜀汉国家战略上看,显然是个悲剧。五次北伐,何曾建功,消耗了多少国力?如果诸葛亮集中力量,将五次压缩成一次,那么对曹魏的压力就不一样了!

30、诸葛亮答:“统兵,陷阵,征讨,封疆尔。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岂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

31、从蜀国一国的资源配置上,是没有机会成功的。

32、毛主席就看出了这个巨大的问题,当时我军的力量也远不及国民d军、日军,所以他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打败了所有的敌人。

33、诸葛亮派出将军陈式率军攻打武都、阴平二郡,自己亲率主力在建威牵制魏军将领郭淮,郭淮没有出击,因此陈式成功拿下武都与阴平二郡。

34、什么成分,据说是拿虎狼草、黄猛菜、发冷藤等六种毒草磨成粉末制成的,在地上一炸开,周围五米见方之内,那敌人都得全身麻痹、头晕目眩,症状严重的就当场休克。

35、典韦死后,有他在,让曹操继续嘚瑟了23年!

36、“诏北面都部署,自今与敌斗,阵既成列,除东西拐子马及无地分马外,更募使臣、军校拳勇者,量地形远近,押轻骑以备应援。先是,以大阵步骑相半(注:应为“伴”),敌谍知王师不敢擅离本处,多尽力偏攻一面,既众寡不敌,罕能成功,故有是诏。”

37、天下人才出荆冀,天下税负出江南,而这两样都不在蜀国的手上,吴蜀联盟也是非常局限,之所以要从祁山走,就是因为祁山地形是用兵的好地方。

38、第一点,我觉得是诸葛亮先生能够“尽粹国事,不谋私利”。

39、时间过得很快,姜子牙足足等了几十年,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直等到了80多岁,才遇到了西伯侯姬昌,其才华征服了欲图大事的姬昌,遂得以重用,绝对是大器晚成的牛人。

40、当地老百姓说,因为大齐政府有强大的军队!一个政府,它的存在,如果只能靠军队来维持、来保证,它是恨可怕的,也是很可悲的!最后大齐政府玩完了,秦宗权也玩完了!

41、不过,诸葛亮这个特点,却在和司马懿交战的过程中被司马懿所耻笑。蜀汉延兴九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于上邽。当时诸葛亮军中粮少,便果断在魏国领土上割麦子补充军粮。《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缴亮,亮破之,因大刈其麦。”诸葛亮这个举动,司马懿后来评价说:“亮远来逆我,因粮少而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而大刈麦,岂有千里来战而刈麦于敌国之土邪?”司马懿在这里嘲笑诸葛亮做事过于武断,如果他在割麦子的时候,司马懿倾巢而出,诸葛亮难道不担心大败而归么?然而,天性谨慎的司马懿,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对于果断的人,这种行为是多么合情合理。而1715年后的一件事,证明了当年司马懿的嘲笑是多么幼稚,也证明了诸葛亮的果断才是真正的高明。

42、《三国志》中对诸葛亮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他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诚然诸葛亮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一篇《出师表》就可以看出他对蜀的忠心耿耿。

43、诸葛亮这位三国智慧第一的千古名相却的确没有掂量出荆州的份量和最佳利用,拒还荆州,逼友为敌,最终断送了原本可以成就的战略意图。荆州战略权重极大,对于蜀汉是或加或减都加乘一倍的份量。

44、这一句话,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这句话之前,更有洋洋洒洒的一大段,说诸葛亮作为相国很成功,执法严格却让人心服口服,安抚百姓治国有方,整个蜀汉叫他管理的井井有条,简直到了“管、萧之亚匹矣”的境界。也就是管仲萧何的等级。比起这样的辉煌成就来,他军事上未能北伐成功,才显得有点逊色:“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45、借尸还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使部队安全撤回蜀汉,不得不制造木雕像惊走多疑的司马懿, 发挥了借尸还魂的效果。

46、只有事事关心才能了解全局啊。而不是坐在丞相的位置高高在上,而下面的事情一概不知。

47、结果桓温回到政治中心,也就是国都,首都,胁迫天子,大肆的清洗异己,安排自己人上位。

48、现在某些单位的领导,纯粹靠算计人上位!天天拿一本厚黑学在那研究,除了算计人那不会别的。

49、除了这五次北伐,其实还有一次魏国预谋南下攻打蜀汉,发生在公元230年,由曹真、司马懿、张郃兵分三路攻打蜀汉,由于天气问题,道路难走,曹真走了一个月也没有走出子午谷,只得退后,攻打未遂。

50、我们来看一下出师表一个片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1、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52、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53、这里所谓的“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的猇亭之战,诸葛亮之北伐中原的五出祁山。这三次作战是依次展开,而不是集中在一起使用,最终前两次惨败,关羽身死,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54、事实上,这一战的失败,早就在隆中对中就埋下了!毛伟人曾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意思很明了: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55、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善于发掘人才和使用人才。以致蜀汉人才凋零,这也是蜀汉最早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最好的说明。

56、从某种角度看,诸葛亮的果断,和刘备在某些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许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果断的人,其实这个认识靠不住,看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建安元年前后,刘备来到徐州,在徐州经营了数年,逐渐赢得了徐州豪族的信任。后来,吕布也来了徐州,这种情况下,一山不容二虎,刘备的第一个失误,就是允许吕布和自己同住一山。而其结果,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先主传》载:“先主与袁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这种结局,完全是刘备应该避免的。然而,在吃一堑后,刘备并未长一智,他依然幻想自己能与吕布在徐州和平共处,“先主求和于吕布,吕布还其妻子。”刘备既想坐拥一州之主位,就应在最初果断拒绝吕布或设计除掉吕布,他却没有。后来,既然已经和吕布撕破脸皮,就应趁早联合曹操,打击吕布,他还是没有这么做。硬是等到吕布一次次打败了自己,最后走投无路,才选择了投靠曹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57、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不久便病死在永安,刘备将蜀国的一切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从幕后走向前台。

58、第一路,诸葛亮自己率军,径直从内水溯流而上,再取道涪水,即现今的涪江,任务是抄近路尽快从东面增援局面紧张的刘备。

59、要知道桓温北伐时期,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北方。诸葛亮北伐时期,面对的是统一的北方。

60、为什么?他们心里不服!诸葛亮这一手下来,南蛮安静了三十多年。

61、当初刘备进入益州,受到刘璋的热烈欢迎和大力资助,然后安排他进驻北边的军事要塞葭萌关,以便就近攻击北面汉中的张鲁。而刘备在葭萌关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之后,就耐心等待时机,要唱一出“鸠占鹊巢”的好戏,夺取刘璋的益州。

62、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

63、咱们看看后世那些贪官污吏,动辄贪污上亿、上十亿,房子七八十套。这境界哪跟诸葛亮比?!

64、正因为用人失误,导致没有足够优秀的人才,所以蜀国后继乏力。关于三国后期蜀国的人才,你能说出几个?显然,后期人才极度凋谢,和丞相诸葛亮大有关系。

65、《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66、诸葛亮用兵的特点是谨慎,这不是因为他胆小,不敢冒险,还是因为蜀汉实力实在有限,从人口到经济到地盘,哪一点都和曹魏不在一个档次上,而蜀军的骑兵也能被魏国骑兵甩十条街!

67、中国历史上有个很糟糕的现象,就是官二代接班。譬如父亲是个市长,恨不得立马把儿子弄成副市长、副局长,好让他接班。

68、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也是一位千年不遇的全才。虽然80岁之前东一直贫困潦倒,但他并没有浮躁,选择了洞悉人性,终遇到明主。之后,他封了那么多神,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个神仙之位,大公无私的精神令后人钦佩不已。

  发布日期:2023-08-16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