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优美语句50句)

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1、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有问题。

2、尽管2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但此后,尼采的智力表现超常:10岁就和朋友创办艺术剧院,并为剧院创作剧目。在瑙姆堡中学,被老师认为智商不凡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如其所愿,1858年,尼采被授予奖学金,进入历史悠久的名校——普塔尔学校就读。1862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为了不孤僻离群,尼采“放弃个性”加入了一个学生团体,在校期间,为了使人们脱离粗俗低级,尼采呼吁减少抽烟喝酒会,但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还被孤立和讽刺,骄傲的他逃离波恩,选择去莱比锡完成自己的学业。

3、我以为心理医生是会为我们打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但我的希望,怎么在你的口中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不要脸呢?(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4、对,我是应该接受和面对不优秀的自己,即便是这样我也应该抱有对未来的憧憬吧。

5、话又要说回来,警句格言体只不过是形式,并非关键所在,关键还在于基于内心状态的哲学写作的风格。在本书“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一节中,尼采专门讲了自己的“风格技巧”,他否认存在着一种优秀的风格本身,即一种唯一的风格,认为那是一种愚蠢,那是柏拉图主义的想法。尼采说,风格的意义在于用符号来传达内在状态,传达一种激情上的内在紧张,“而鉴于我的内在状态的异乎寻常的多样性,我在这里也就有了多种风格的可能性”。(尼采:《瞧,这个人》,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柏林,1999年,第304页)实际上,比起所谓“警句格言体”,尼采更看重的是“伟大韵律的技巧,周期性的伟大风格,以表达高贵的、超人的激情的一种巨大起落”。(同上书,第305页)尼采认为这才是他首先发明的。而这种伟大风格,尼采也把它称为“酒神颂歌”。

6、编辑:水沐老师说育儿/ 作者:温暖你的心/配图:摄图网

7、但这一切就如同慌不择路的逃难者,他压根就没有思考,只是一味地逃避。如果没有对反思,只是傻傻地执行“命令”,想必这将无所得。

8、其实,患者眼中的“普通人”一点都不普通,毕竟并没有各个方面都不比别人差,和每个人都处好关系的“普通人”。

9、既然我们今天也常常明白,派给天才的不是盐粒①而是疯草(Wahnwurz)籽,那么,从前的一切思想者便远比我们懂得,凡有疯狂之处也就有天才和智慧的种子——某种“神性之物”,如他们所自语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有力地作了表达。“希腊借疯狂获得了最伟大的财富。”柏拉图以及所有古人说。让我们更深入一步:一切出类拔萃者不可遏止地要打破任何一种伦理的束缚,创立新的法则,如果他们原先并非真的疯了,则他们除了把自己弄疯或者假装发疯之外,别无出路——而且不限于宗教和政治制度的改革者,一切领域的改革者皆如此——甚至诗律的改革者也必须借疯狂获得自信。(因此,直到相当温和的时代,诗人们仍保留着疯狂的遗风,例如,梭伦在动员雅典人收复萨拉米斯②时曾追述此风。)

10、1886年,尼采的抑郁症好些了,发表了《善恶的彼岸》,此时他已不再为了发表作品感到快乐和自信,因为他知道没有人会读自己的书,然而实际上,这次连愿意出版的出版商都找不到了。

11、他为了人际的和谐做一个老好人,不代表他真心接纳他人;他为了权利而执着,不代表他对事业的热爱;他表现出善良与美德,不是因为他心中充满爱……这一切不过是完美的表演,不是出自于内心的情感。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外在的完美,而非内在的发展!

12、(对于需要安慰的人,最好的安慰手段莫过于断言他的处境无可安慰。其中有这样一种激励,使他重新抬起头来。)

13、“自我逃避”。——那种智力痉挛的人,对自己焦躁而阴郁,就像拜伦和阿尔弗雷德·缪塞③一样,他们做任何事,都像脱缰之马,从自己的创作中仅获得一短暂的、几乎使血管崩裂的快乐和热情,接着便是严冬一般的悲凉和忧伤,这种人该如何忍受自己啊!他们渴望上升到一种“无我”(Ausser-sich)的境界。怀此渴望的人,如果是基督徒,则祈求上升到上帝之中,“与上帝合为一体”。如果是莎士比亚,则上升到热情人生的形象中方感满足;如果是拜伦,则渴望行动,因为行动比思想、情感、作品更能把我们从自身引开。那么,行动欲骨子里也许就是自我逃避?——帕斯卡尔会这样问我们。事实也是如此!行动欲的最高典范可以证实这个命题。不妨以一个精神病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公正地考虑一下——历代最渴望行动的四个人(即亚历山大、凯撒、穆罕默德和拿破仑)都是癫痫病患者,拜伦同样也备尝此种痛苦。

14、“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15、对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神经症性需要:无情地追求十全十美;对可能的瑕疵都进行反思和自责;

16、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太过狂妄嚣张,将自己“想”疯了。

17、这些需求难道不是那些具有不同价值、不同应对生活方式的人们既有差别的表现形式吗?

18、但一些患者会反驳,我的要求也不高呀,毕竟普通人都可以做到。

19、尼采热爱古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阅读大量哲学前辈著述,将叔本华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同时代人的种种倾向都不满,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以至后来的旅行,他都容易对所处的生活感到厌倦。

20、我们要重新勾画我们整个的思想脉络。首先要盘点我们的资源:我们承认西学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新的传统,更要承认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生活也构成了我们最新的传统。加上固有的儒道释老传统,加上今天的眼花缭乱的政治经济新局,我们必须从这四种资源中构思出一种人生哲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等等。

21、只不过,这种辩护早已轮不到我来做了。围绕尼采的疾病(疯病),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尼采的天才、著作和思想(尤其是尼采发疯前夕的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在德语世界里,20世纪的一大堆文化名人参与了相关的议论和争论,其中的重要人物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理学家荣格、精神病专家奥托·宾斯万格(OttoBinswanger)、作家托马斯·曼,还有作家莎乐美及其夫君、心理治疗师贝瑞(PoulBjerre)等等。——喏,这个名单够吓人的吧?

22、1862年,在老师家里,尼采迷恋上一位姑娘,暗恋的他大概还没来得及表白,姑娘就离开了普塔尔学校。

23、本有艺术空间展览之四|语感——陈智安 &方勇双个展

24、知不觉,已经写了一年文章了。如果以阅读人数作为评价标准,回看历史数据,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抛开被大v推荐或者转载的特定几篇文章,剩下的阅读数量也能差4倍。凭感觉总结一下,写的越实用的,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文,看的人数越多。反之,谈文艺的,小情调的看的人就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吧。其实作者一直认为写文章主要是为自娱自乐,有更多人看只是加分项。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今天继续任性一下,说说尼采。

25、尽管尼采在精神错乱以后苟延残喘,还存活了10年辰光,至1900年8月15日才离开人世。但作为思想家的尼采却在1888/1889年之交就已经结束了。而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竟成了哲学家尼采的“绝响”!

26、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27、从此,他就观察成功的人是一类怎样的人,后来他发现要成功,口才就要好,之后他就逼着自己出口成章,但最后他反倒不会说话了……

28、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29、邻人不幸的振奋人心。——他在不幸中,于是“同情者”来到,向他描绘他的不幸——末了他们满足而又兴奋地离去了:他们享受了不幸者的惊骇一如享受了自己的惊骇,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30、您说的很到位,指出了这么多年我没想明白的事,就是我为什么在别人面前活的很虚伪,就是因为我始终要求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31、无论如何,这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们至少都承认了一点:《瞧,这个人》是一部清醒之作,而非错乱之书。

32、假个人主义。——绝大多数人,不管他们对他们的“个人主义”一向如何想、如何说,一生的所作所为都丝毫未尝是为他们的自我,而只是为那在他们周围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传达给他们的自我的幻象——其结果是,他们全都生活在无个性、半个性的舆论和任意、异想天开的评价的迷雾之中,一头脑活在另一头脑里,这另一头脑又活在第三个头脑里:一个古怪的幻象世界,它还赋予了自己一种如此清醒的外貌!这迷雾几乎独立于它所笼罩的人而生长和生存。关于“人”的一般看法在它之中发生着巨大的作用——所有这些不自知的人们都信仰没有血肉的抽象的“人”,亦即信仰一种虚构的东西。由个别强有力人物(例如王公贵人和哲学家)对此抽象所作的改变,对这绝大多数人有着异乎寻常的、不可思议的巨大影响——原因仅在于,这大多数人中的每个人都无能树立一个自己能够实现和探究的真实的自我,以与那苍白的虚构的一般概念相对立,并将它摧毁。

33、悲观和孤傲,是尼采的典型特征,这也是他性格的矛盾所在。终极的悲观和伟大的高傲和绝望的孤独使他的人格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超人学说是尼采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人类深深的爱。他在孤独的绝望当中不断救赎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又被人类深深的误解。所以才会走向极端。精神崩溃。

34、其实,这就好像是对待“安全”一样,我们只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但却不能要求“万事如意”。

35、本书最早的中译本应该是徐梵澄做的译本(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据说当年鲁迅还为他的译本做过校改;1947年一年内出版了两个新译本,一是高寒翻译的《看哪!这人》(贵阳交通书局1947年版),二是刘思久的译本《看哪!这个人》(文化书局,1947年版)。我手头只有徐梵澄的译本(书名立为《尼采自传》),该译本现在收入《徐梵澄文集》第6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梵澄先生的这个译本做得古色古香,但严格性方面就差些了,有许多明显的错讹,令人遗憾,与他翻译的《苏鲁支语录》有天壤之别(后者虽然也不算严格,但少见有明显的错讹,倒是在译文语言上显得古朴典雅)。还有一个中文译本是根据英文本做的,品质更成问题,几乎没有参考的价值。

36、尼采他们,有一个致命的优点:有雄心。这也许不是个人的问题,是由文明的气运所限定的?

37、  1879年,年仅35岁的尼采因日益严重的神经麻痹症而被迫退休。祸不单行,他的双眼几乎失明,眼睛极易过敏,害怕阳光,他只能终日困于书房,用写作打发时光。双重的病痛折磨着他,使他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他开始变成了一个遁世者。但就是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他以超人的意志,完成了许多着作,其中有不朽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尼采成为自己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之时,病魔也把他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尼采疯了!

38、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39、利用或剥削他人、不择手段以求挫败他人的神经症需求:评价别人主要依据他们是否可以剥削或可利用;

40、所以最后社长私荐大家一本书《尼采的心灵咒语》。繁星一点,抛以引玉。

41、中国诗人闻一多:“最前进的、最革命的、最富于理想的政治思想家。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饱涨的象征,是生命的顶峰”。

42、在游历经历的第10年,1889年,都灵的大街上,尼采疯了。疯了以后尼采还活了10年,这10年主要是在家中和精神病院之间辗转,直到生命的终点。

43、人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还不如死掉……一位患者也是直接地表达了对我的控诉(治疗上的阻抗):

44、尼采从小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作为信仰上帝的西方,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按照圣经的教导去接近神,接近神而不能成为神,因为神是唯一的。这是神人之隔,也是西方精神的核心之一。作者理解这是因为基督教的发源是作为下层人民的精神安慰剂。生而为人就有原罪,一生赎罪,死后去天堂,这是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在底层过着困苦生活的人看来,理当如此。而对统治阶层,掌握着资源,有很大的自由,心底里怕是不能信服。于是有人搞出了反着来的撒旦教。也有想挣脱神学束缚的尼采,宣扬上帝死了,人性可以解脱束缚,获得自由。

45、中国作家、学者郭沫若:“尼采的思想是”五四时期“的意识中心”。

46、对《查》充满希冀的尼采受打击后,再次来到恩加丁,开始写信,抱怨朋友们的背叛和自己的单身,然而他也回不去了,德国没有一所大学会接受一个无神论者,尼采公开宣布反基督的行为不能得到理解。

47、去单位实习的时候,虽然他年纪小,却逼着自己表现得老成和沉稳,结果整个人就好像是“特工”,生怕自己露出一点幼稚的迹象。

48、按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变得比那些会说话的人更能说话。

49、但你却告诉我,不要继续执着于此,你连我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剥夺掉了。我即便患了社交恐惧症,可我在人前总的来说都还是不错的一个人,只是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我二十五岁,身体健康,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唯独有了一点心理问题。

  发布日期:2023-09-18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