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优美语句74句)

阳明心学

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1527年,王阳明遵照圣旨,拖着病躯到广西戡乱。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走了差不多五个月,而正常速度只需要三个月就能抵达。为什么那么慢?这其中的一部分是王阳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一直患有肺疾,常年咳嗽,由于当时明朝盛行道术,所以王阳明多年来都是靠术士方药来缓解病痛,这些药里含有的铅汞等重金属严重摧毁了他的身体健康,加上一路来沿途跋涉,气候恶劣,路途辛苦,他又不幸患上了痢疾和脚疾,因此拖慢了行程。(阳明心学)。

3、禹庙才离郭,陈庄恰半途。石帆何峭峣,龙瑞本萦纡。(阳明心学)。

4、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5、最后总结一下,在阳明心学当中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6、先生微微一笑,说:“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言?”瞑目而逝。

7、我们浮躁的内心出世安顿,安顿好后再回到这个世界中去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中国几千年的哲学都围绕它展开,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安生立命),解决方案围绕着一条,把出世和入世加以统一。

8、明朝学者施邦曜(曾编纂《阳明先生集要》)曾对此文批注道:

9、圣人为了化育人心,哪还顾得上别人信不信、知不知、理不理解自己呢!

10、心学,心是指人的良知,人的品性,在当时还包括儒家的伦理道德。

11、如何才能让念头保持正呢?根据“心-道-德-事”,心正则念正,念头正则事正。心如何才能正呢?哪些事情让我们的心走偏呢?

12、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

14、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赤鱼白蟹箸屡下,黄柑绿橘笾常加。

15、“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6、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南下广西的路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接待。在江西广信,他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都跑来向他求教心学大义,由于弟子太多,有些人还见不上王阳明的面;到了当年平定宁王的南浦,曾受他恩惠被解救出水火的老百姓也都簇拥着他,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只因百姓们想看一眼他们的人生导师;到了南昌城,前来的百姓近乎疯狂,未经当地政府同意,就自发地带着水果和刚出炉的主食,出城列队迎接王阳明。

17、阳明先生对他非常器重,曾经勉励诚甫,“自当一日千里,任重道远,吾非诚甫谁望邪!”

18、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们可以慢慢去体会阳明先生的圣贤之心、中庸之道,通过明心净心,提升自己的能量和智慧,才能慢慢体会到中道之精妙,逐渐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如此,很多棘手问题就会拿捏得刚柔有度,处理得游刃有余,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速则速,当缓则缓。

19、名家讲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讲述《开放的故宫》全集

20、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21、千年枸杞常夜吠,无数草棘工藏遮。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

22、真正有志于道德的人,无处不是行道立德之处,无时不是行道立德之时,即便是面对功名富贵,依然能够持守本心,“素富贵行乎富贵”而已。

23、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24、初晴鹤点青边嶂,欲雨龙移黑处潭。北半斋坛天寂寂,东风仙洞草毵毵。

25、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26、11月15日晚19:00-21:00,第三期百日成长计划开班典礼在贵州龙场举行,届时可通过四部曲APP观看,聆听阳明心学对我们的启示,生命如此充满希望!

27、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8、送觥歌宛转,嘲妓笑卢胡。佐饮时炮鳖,蠲酲数鲙鲈。

29、工作是磨炼灵魂的道场。我们要在社会上建设自己,这个功夫比退到山林里要难十倍啊!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砥砺、帮助就变得至关重要。

30、大家好,我是彭诗韵,学习阳明心学快5个月了,很感恩清姐对我的感召,让我走进了阳明心学的学习,给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再好的帮助都不如让她成长自己,也非常感恩宁总的大爱,带领我们一起学习。

31、这种“良知”与万物同体,即“天人合一”。正是这种“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的圣人境界。

32、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谪仙楼隐地,千载尚高风。

33、②战“疫”正当时!远东电缆火速驰援广西龙潭医院;

34、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35、贵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问望贤丞相,仪形美丈夫。

36、一个有至诚之心的人,就像得到了神灵的守护,“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37、黄诚甫是阳明先生寄予重望的一位弟子,浙江宁波人,明正德九年进士出身,后历任南京兵部主事、南京刑部郎中、兵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等官职。

38、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于颓靡者。

39、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40、《中庸》讲,“至诚如神”。阳明先生在龙场体证到了这份至诚之心,随即发出“至诚即神,不必言‘如神’”的感叹。

41、“召积入,开目视曰:‘吾去矣。’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光地,更有何言?’有顷,瞑目而逝。”

42、“余以富贵非尽累人之物,人自为富贵累耳。若有志于道德,则轩冕亦行道立德之场。千古以来,未闻许巢、由而议伊、吕也。苟无志于道德,则虽甘穷约以终身,亦只为寠人子耳。学者其务辨志哉!”

43、梦里听、瑶琴三弄。醉卧长安人不识,晚秋天、此意西风共。

44、让孩子年纪轻轻就获得金榜题名的得意,反而会害了他,因为他在这个年龄,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年少成名会让他滋生一份傲慢和懈怠——多少心高气傲的孩子最后都走向了失败!

45、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正是考验每个人真功夫的时刻,能否成为“天下之大勇者”,在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明心与净心,在多大程度上建设了自己的心灵品质。

46、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47、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

48、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49、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若不中贤圣,何由外智愚。

50、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51、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52、责编 | 徐黎  审校 |文平  图片| 白喆 亢海鹏  

53、为了大范围地传播他的心学,他开学堂、建书院,同时写下心学《教约》,要弟子们每日清晨聚集后,扪心自问如下问题:爱亲敬长的心是否有松懈?孝顺父母的行为是否在践行?人际交往中是否有不得当之处?每天是否做了亏心事?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如果有,那就马上要改。

54、那些子、凝然不动。一剑行空神鬼惧,金粟儿、日向丹田种。

55、因为在阳明先生看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心中确立的志向,是人生的导航仪、照明灯。没有志向的引领,一个人的人生,多半会茫茫荡荡、飘荡奔逸、无所事事、不知所终,甚至沦为庸庸碌碌乃至下流之辈。

56、可见,格局境界不同,能量智慧真的是大相径庭。阳明先生有那样的格局和境界,因而面对身边的人事物可以一言洞彻本质。

57、他还提出,“人若复得良知,就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体超然自然自乐的人生境界 ”。这种体验哲学可以说是体验美学。

58、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59、年少成名,难免滋生傲慢与强势,瞧不起家人,也瞧不起同事,甚至瞧不起上级领导,最终“花之千叶者无实”——好象什么都懂点儿、什么都会点儿,最后却只有花朵,没有果实。因为“华美太发露耳”,能量太发散了,精力无法聚焦,不能专注则不能结出累累硕果。

60、意思是,虽然关于立志,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但对于像你这样的知己来说,还是需要一提再提。所以在这封信中,阳明先生再次谈论了立志。

61、致良知之说,就相当于一壶水已经烧到了99度,只缺一把柴的功夫了。

62、明心,即是明白每个人的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明白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人生重大真理。净心,即是通过观照、反省和引导,扫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净化心灵!

63、与此同时,某些朝中重臣却对王阳明嗤之以鼻,他们陷入一种矛盾的旋涡,一方面,需要王阳明的不世之功去平定战乱,另一方面又忌惮阳明心学思想,担心朱熹理学正统思想会找到侵袭,担心自己会坠入“魔道”,所以一味排挤打压他。

64、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用兵如神的事迹看到,他对付江西土匪、广西民乱和宁王朱宸濠造反没有一次失败,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订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理念。

65、首先,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一个性格跳脱的年轻人,如何坚定论道决心,悟出知行合一的真妙。从求知到悟道,这个过程坎坷多磨,内心和现实备受冲突。他经历过当众廷仗、下狱待死、流放南蛮等等挫折,最终悟出“知行合一”的真谛。

66、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67、根据“心-道-德-事”四部曲,有怎样的心灵品质,才有怎样的道行,才有怎样的美德(体现为四种典型的德——仁爱、智慧、胸怀、能量),才能最终成就怎样的事业。

68、家长都希望孩子年少成名,年纪轻轻金榜题名,在各个方面优秀出色,超过同龄人。家长也都羡慕邻居家的孩子,希望自家的孩子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那么出色、那么优秀。

69、在这个关键时刻,旁边的人应该“先援之登岸”——帮助他爬上岸,然后再给他衣服,给他饭食。如果这个人还在大海中挣扎翻滚,你却把食物和衣服投放给他,反而增加了他的负担,使他更容易沉溺于海浪中。

70、经过不断的深思,一天晚上,阳明先生突然就体悟到了格物致知的宗旨。“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由此,阳明先生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71、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72、(以上书籍来源于/wym/xsyj.htm)

73、若我们的心灵品质提升到了士人、君子层面,就能体证到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士人之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之心,进而,就会依照这个层面的天理度过一生。这就是“心即理”。

  发布日期:2023-10-21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