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什么意思
1、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较权威的一种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2、 同样作为笔者学习的记录,自我总结一下。
3、Descartes的初衷是建立一个不容置疑的学术方法体系,而他哲学原则的出发点首先就遭到了广泛的误解,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4、 他的二元论的哲学学说,对于现代人的我们来说也许感到有些陌生,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他相信世界有由独立的物质和独立的精神的存在。虽然现代的主流哲学家认为是世界是物质的,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则是使人们脱离了上帝走向了正确的方向。
5、我们让他自己来叙述吧:“我那时在日耳曼,是那场尚未结束的战争把我招引到了那里。我参观皇帝加冕后回到部队,冬天已经到来,只好留在驻地。那里既找不到人聊天解闷,幸好也没有什么牵挂,没有什么情绪使我分心。我成天独自关在一间暖房里,有充分的闲暇跟自己的思想打交道。”
6、课后,小学部老师集中二楼会议室,就三堂课进行了交流。郑校长指出:语言探索课程要注重其内涵,语言是本质,探索是方式。语言探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要把综合实践的理念辐射到每一门学科中去,这样有利于提升语言的魅力,把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变得更加丰满。(我思故我在什么意思)。
7、 最后闯入笛卡尔生活的女人就是上文已经提及的瑞典女王克里斯汀,其父为武功威震欧洲的古斯塔夫。女王本人年方据说一半是女武士、一半是女学者。当时书籍介绍说,她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严厉而又热情,仇视结婚,把热情倾注于体育运动,不知疲倦的骑士、猎手,不畏北国的寒冷和黑夜,狂热的路德派教徒,不喜欢加尔文派教派一如不喜欢天主教徒,自幼在战争中受教育,但克里斯汀对智力活动同样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她像伊丽莎白一样,会三四种语言,还正在学习希腊语;对于哲学也极为酷爱。她希望自己的首都成为新的雅典。”由于笛卡尔一再以身体不佳推辞,于是她专程派出军舰把笛卡尔接到了自己身边,这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上,也唯有这一例。
8、 由笛卡尔出发,“我思故我在”不仅是近代哲学的胚胎,也是我目前思想的源头。
9、整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因为“我”一直在怀疑,而怀疑要有一个主体,否则就无从怀疑,从而证明了“我”的存在。
10、笛卡尔将知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他的关键概念是方法(Methode)。17世纪,这个词尤其流行。但笛卡尔是第一个严肃对待“方法”这个概念的:方法作为理性的过程,它无误地、逻辑地、完全地导向真理。
11、 历史总是这样捉弄人,生前迫害笛卡尔的法国,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开始承认他的伟大的思想,其骨灰也被移入圣日耳曼圣心堂。本文的题图即为法国发行的笛卡尔头像邮票。
12、从小便听父母和长辈的,我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更是老师寄予厚望的学生。老师说这样做是对的,那就这样做,就以这样的为标准;爸妈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那我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我也就排斥它们。那个时候我不会去怀疑他们,就像八九十年代的人不怀疑新闻和报纸一样。
13、笛卡尔心中不会怀疑的事物属于他的观念理论(TheoriederIdeen)。笛卡尔用我思为他的哲学寻求新的基础,它与经验无关。我思故我在是纯思维性的知识,而不是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14、 他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思想财富,让我记住他的名言:
15、笛卡尔认为,人应该用理性看待一切,理性比感官感受更坚实可靠,强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幻觉的世界中,就像做梦一样,我们自以为梦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但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幻想,他否认任何事物的绝对真实性,用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世间一切,并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几何学。
16、 所以,他不尝试去肯定,而是去否定与怀疑。他探索出了他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意思是什么呢?(我思故我在什么意思)。
17、 其本来的意思是只有当我怀疑我的眼前一切是否真实时,我才能能意识到我本身的存在。
18、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笛卡尔是富二代,其父把他送到了当时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而死后则给他留下了一大笔足够其终生享用的财产,其父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律师,然而笛卡尔虽然取得了律师的资格,其一生除了年轻时参加了尼德兰独立战争的志愿军的几年之外,几乎一直是在不断地到处游历、沉思、著作,没有从事过任何世俗的职业。其一生著作甚丰,最著名的著作就是《方法论》,为近代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是据后人估计其因为恐惧教会的迫害而未发表的著作可能比已经发表的还要多。
19、严格来看,我思也并非依据严格逻辑推导得出的,而是自明的。任何怀疑他自己在思考的人,也必定在思考,于是便陷入自我矛盾中。只有当人们不是从有广延的物体,而是从纯粹的思维世界的逻辑出发,才能找到最坚实的基础。笛卡尔在这条新路上走得更远了。……
20、美国哲学家皮尔士将这种没有前提的怀疑看作是愚蠢的。每一位哲思的人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如此多的思想、观念、词语以及前见,以至于无法摆脱它们,即便他们自以为可以摆脱。难道这种想要摆脱一切干扰的尝试不也是由于之前的判断和考虑之故才有的吗?“我们不应该在哲学之中假装怀疑我们心中决不会怀疑的事物。”
21、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22、“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红“现象级”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第二卷《认识你自己》讲述的是西方哲学的黄金年代,名家辈出的近代哲学四百年。读者会穿越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以及德国唯心论的思想世界,看见意大利商业市镇的繁荣、跨入工业时代早期的大不列颠和大革命前的法国,如何成为路德、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乃至于伏尔泰、卢梭、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交锋舞台,他们尝试破除教会的干涉,让自我成为万物的尺度,勾勒出国家的模型,酝酿出公民的社会,拥护降幅人间的市场经济。
23、 这是为了什么?笛卡尔一个唯理论者当然要分析心灵思考与这物质世界的关系。甚至他要去证明物质世界与心灵的存在。他的第一原理便证明了心灵的存在,而怎么证明物质世界的存在?笛卡尔说,我现在有那么多不确定、怀疑的,那么我是一个有缺陷的存在。但我心中有那个无缺陷,完美最高的概念。但有缺陷的存在怎么会孕育无缺陷的存在(这点感觉跟黑格尔哲学有一点冲突,暂且搁置),所以我心中那无缺陷的概念一定是由那个无缺陷的存在赋予的。而这一无缺陷存在的存在,肯定不会欺骗世人,就像我们感受到的这物质世界,不可能是一个无缺陷的存在创造的骗局。否则他就不是无缺陷的了。
24、一直在说的教育,我想很多人是没有理解的。教会你一项技能我觉得这只能算培训,而不是教育,教育应该是引导。
25、逻辑学家认为,只有当人们接受了“思考者存在”这一大前提,“我思”才可以推导出“我存在”。笛卡尔想要克服这种逻辑,在他看来,我思不需要任何前提,因为它是自明的。一个“没有正在思考着的事物”的思考是不存在的,因为“思维必定存在,因为思考的事物绝非虚无”。人们也许可以批评道,当人们提前知道思考与存在的意义之后,才能从思想到存在而推导。笛卡尔也知道这一潜在的批评。然而,他认为“人们通过内在的认知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内在的知识先于反思得来的知识,它对于每个人的思想和存在都是先天的……以至于我们只能拥有它。”
26、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彻底了解人类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穷尽毕生的经历和苦思后提交的最终答卷。
27、之前的大多数哲学家努力寻求世界“本身”是怎样的,但笛卡尔发现了另外的路径。只有当我探究清楚了世界是如何向我的思维显现的,我才能弄清楚世界“本身”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因为我所知道的一切不是借助某种客观的视角,而仅仅是借助我的思想而来的。弗莱贝格的迪特里希、拉蒙·鲁尔、库萨都有类似的想法。但他们没有像笛卡尔那般犀利地指出这一新的观点。
28、安静的阅读,安静的思考与感受!关注我的平台:经典短文阅读(JDduanwen)
29、不过,在这件事上,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哲学世界中唯一的迷途羔羊,几百年来,欧洲哲学界也是这样看待他的。造成这个误解的根源是Descartes的法文名著《DiscoursdelaMethode》的拉丁文翻译。
30、 他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最经常接触的就是解析几何中的坐标系统,笛卡尔的坐标系统为数学与几何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也为变量与函数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领域里随后有莱布尼兹、牛顿发现了微积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31、“我思”即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性”;“我在”指的是“人的本质存在”,这是巴门尼德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是经验中的客观存在。不是“在者”和“在场”,而是本体意义上的“在”;“故”表达一种逻辑顺序,凸显“我思”的第一性原则。
32、 6月6日上午,“语言探索”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开设了三节研讨课。第一节课陈连云老师执教,首先她从绘本故事《我家是动物园》导入,引导孩子们发现这本书中人物与动物的联系,发现他们在外表、行为和喜好上的相似性,运用书中“这是……其实呢……”这一重复、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展开联想,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接着创设一个话题情境,祥太一家去旅游,由于性格不同,兴趣不同,在旅行中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情,尝试结合人物的特点进行想象说话;最后,再联系孩子的实际生活,创作绘本《我家也是个动物园》。
33、他们在《西方哲学史新编》的论述是这样的:“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可是却否定他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34、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35、在笛卡尔所处的时代,哲学家们把世界分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存在着一个处于人类的信念和经验之外的外部世界,二是人类只能直接认识自己的心灵内容,而不能直接认知外部世界。作为一个唯理论者,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对这两条假设进行分析,抛开一切既有的知识和信念后进行思考。具体地说,对第一条假设的怀疑指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能否证明其存在,对第二条假设的怀疑指人类是否能和自己的心灵作用。
36、阅读君会在本篇图文下方评论区置顶公布获奖名单与领取方式。
37、第二个问题:现实有多真实?(WiewirklichistdieWirklichkeit?)在笛卡尔之前,已经有了不同的答案。有多少激烈的讨论是因柏拉图的理念论引起的呢?难道可被感知的事物只是对外部原型的模仿吗?人们在这一关联中想到了新柏拉图主义自古代晚期直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后的“唯物论者”和柏拉图与普罗提诺之后的“唯心论者”之间的争论经久不息。然而问题在于:“作为人,我所认识的事物是客观的实在吗?”这个问题始终未得到系统性的回答。
38、其实这两句话杀伤力特别强。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如果你周围的人不够会反思,那么他们就不值得活了,“看看周围,你就能看到不值得活着的人。”按照笛卡尔的意思,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就是我不思的话,我就不在,“看看周围,那些不在思考的人,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说,不反思的人不该活,一个说不思考的人不存在。所以说,哲学家的偏激,是相当有历史渊源的。
39、我思故我在,通过又一次的思维碰撞,老师们都意识到:真正的语言探索课程是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只有从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感受开始,从接纳、认可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始,张开双臂拥抱每一个孩子,孩子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充分激发,我们的课堂也才能真正充盈着生命的活力!
40、“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41、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神学家、物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哲学方面,他坚持二元论,将物质和意识分开看待,并未后人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42、 这位公主的知性,可以通过如下精彩对话而略窥一二:“知觉向我显示:灵魂驱动躯体,但并不告诉我(知性和想象也不告诉我)是怎样驱动的。” 以至于笛卡尔甚至劝她尽量少想些形而上学。两人的交往可谓哲学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43、我从何知道我存在呢?笛卡尔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我思!这一答案超过了以前的所有答案,即便4世纪的奥古斯丁已经有了相似的表述。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一证明有一些薄弱之处。因为这一形式并非如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没有预设。
44、 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笛卡尔属于唯理论者,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真理不能建立在偶然随机的经验上,而是要靠理性等方式去实现。但他也发觉那存在着的普遍必然真理还从未被人类探寻出。在我看来,他的理由大概能总结成:我们无法知道这感觉经验是梦境中的还是存在着的。这可能较难接受,我个人认为笛卡尔在这一点上试图辨析“可被思想”与“存在”。类比对安瑟尔默关于上帝存在论证的批驳,笛卡尔认为有些所谓“存在”只不过是可被思想,是逻辑上不违反规则,是看似合理的。但我们不能就这“可被思想”就判定存在。举个例子,我梦见一个三头六臂的人,这个梦留给我感觉经验,但这只是“思想活动”,与是否存在毫不沾边。同样,笛卡尔更简洁的说,我们无法分清这一切是梦境还是存在着的。
45、1619/1620年冬天,一名23岁的男子躺在乌尔姆附近一间温暖的小房子里,披着一头长长的黑色卷发,身着皇家军队的冬季大衣。他是法国天主教徒,曾在荷兰的军事学校就读。这一年里,他参观了丹麦、波兰、奥地利、匈牙利及波西米亚等地,最后到了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