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300字(优美语句71句)

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300字

1、    1944年华西协中W23班毕业合影

2、二轮复习18:第十二章:90年代新诗散文二轮复习19:第十三章:台湾文学述评

3、武康路390号:意大利总领事府邸·薛理勇/181

4、1962年,吴先忧因心脏病住进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不久后病逝,享年61岁。(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300字)。

5、    大家好我是王子懿的妈妈,这次名人故居参观是一次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历史人物,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作品等资料,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孩子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家长也受益匪浅。

6、   参观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巴金先生书多,爱书如命,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个人底蕴的丰厚一定是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而多读书则是这一过程中必须的。巴金先生的文字之所以具有“思想”,也定离不开此,我要向巴金先生学习,要爱读书、勤读书。

7、华西协中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三个国家的教会联合创办的学校。“护发运动”之前,由于教会经费紧张,终止了对华西协中学校的经费拨款。吴先忧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行,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私人借贷办学。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惜私人背负巨大的债务,吴先忧的博大胸怀和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到1945年,吴先忧债台高筑,出现了巨大的经济危机。“护发运动”发生后,华西协中成为西南地区教育届的焦点,蒋介石得知此事后亲自过问,要求严惩。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先忧很快就被教会免职。

8、武康路堪称上海近代建筑博物馆。作为徐汇区乃至上海市的地标性老马路,留存它带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是非常必要的。本书所辑文章即是以武康路上的老建筑为线索,记述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那些实业家、艺术家、学者、政治家等,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9、   杜甫草堂里的小石子路也异常美丽,在石子路的两旁栽着许多盆栽。有的是蝴蝶兰;有的是兰花;有的是玉兰花;有的是三角梅;还有的是紫罗兰……这些花颜色各异,各不相同。有蓝的,有紫的,有黄的,有红的,有粉的,还有白的……除了这些娇嫩柔弱的花儿,当然还有花中的“花坚强”。“花坚强”指的是那些长在石缝里或路边的野花。因为它们的生命力顽强,穿过坚硬的石头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被称为花中的“花坚强”。草堂里还有一条条林荫小道呢!小径边上什么树都有:有的是杨树,有的是柳树,还有的是榕树……石子小径边一草一木都像是春姑娘又长又绿的头发。

10、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1、   今年寒假,为了了解老舍先生,我和妈妈乘车前往老舍故居。那天天气很好,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柔柔地照射在胡同里,给小院增添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我和妈妈信步走了进去。

12、在《我的幼年》里,我叙说过我怎样认识那些青年朋友。这位先生就是那些人中间的一个。他是《半月》的一个编辑,我们举行会议时总有他在场;我们每天晚上在商场楼上《半月》报社办事的时候,他又是最热心的一个。他还是我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同学,班次比我高。我刚进去不久,他就中途辍了学。他辍学的原因是要到裁缝店去当学徒。他的家境虽不宽裕,可是还有钱供他读书。但是他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说“劳动是神圣的事”他很喜欢当时一个流行的标语:“人的道德为劳动与互助:惟劳动乃能生活;惟互助乃能进化。”。他为了使他的言行一致,毅然脱离了学生生活,真的跑到一家裁缝店规规矩矩地行了拜师礼,订了当徒弟的契约。每天他坐在裁缝铺里勤苦地学着做衣服,傍晚下工后才到报社来服务。他是一个近视眼,又是初学手艺,所以每晚他到报社来的时候,手指上密密麻麻地满是针眼。他自己倒高兴,毫不在乎地带着笑容向我们叙述他这一天的有趣的经历。我们不由得暗暗地佩服他。他不但这样,同时还实行素食。我们并不赞成他的这种苦行,但是他实行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却使我们齐声赞美。

13、看来,很多问题还是一个谜。比如最初造这座房子的人的身份,他住了多久?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二十多年中都有谁在这里住过呢?暂时还找不到确切的资料支持,希望更多亲历者和历史研究者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岁月中解开这些谜。

14、武康路22246号:开普敦公寓·钱宗灏/146

15、他们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现代派小说。他们在小说里注入了意识流、心理分析等因素。如果你喜欢福克纳、乔伊斯的作品,相信你也会喜欢这三位作家。

16、1942年,戴安澜将军在缅甸朗科地区与日军遭遇战中,不幸身受重伤,英勇殉国,时年三十八岁。戴将军曾被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赞为:“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牺牲后,灵柩辗转经云南昆明,贵州安顺、贵阳等地,后将灵柩“浅厝”于花溪葫芦坡西麓。1948年,戴将军灵柩迁回故乡。花溪人民便将他生前穿戴过的一双皮靴和一顶军帽安葬。

17、中国一百年间有两位白话语言大师,现代的老舍,当代的王小波。老舍最初是以写着玩的心态开始文学创作,就这么“玩票”玩出来个文学大师。老舍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北京,比较书面化的口语,让今天的人读起来也绝对没有阅读障碍,这方面的佳作是《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小说有些时候是可以当历史读得,比如据说美国今天讲授20世纪初的美国,会让学生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这远比干巴巴的历史书有趣得多。另外中篇《断魂枪》绝对是佳作,其中可见老舍功力之深。本来一定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杰作《正红旗下》,遗憾没有写完(小说创作于60年代初,未完成老舍即自沉湖底),完成的部分只有不到10万字,仍然很值得读读。

18、他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作《麟山记》说,白杨寨东半里许“有山。壮若伏狮”,“狮麟之辨”:“狮无角而麟一角”。他把山头上一块大石头认为是“一角”,说“麟兮麟兮,夫复何疑?”于是把狮子山改名叫麟山,并说“狮不得争也”。在花溪,周奎及其子孙修建了马鞍桥,坝上桥,他的儿子周际华在蛇山建了“归咏亭” ……看来,古今风景名胜的背后,大都有风雅名士或有意或无意地推动。

19、我站在一个油漆得崭新的大门前。这是一条幽静的街道,完全摆脱了这个城市的喧嚣。我仔细端详着那新装的电铃,忽然发现庭院里那棵棕榈树已经长得那样高大了,一扇扇大叶向墙外探身,仿佛在告诉路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默默地承受着风暴,却不曾被摧毁,一如庭院内它的主人。(杨苡:《坚强的人——访问巴金》,《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4辑)

20、武康路63号:《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的家·惜珍/41

21、这是一条两旁栽满梧桐树的路。入秋,有雨的日子,路面上飘零着一片片落叶。深秋时节,风追逐着黄叶从脚边跑过。到淮海路口,人和车都多起来了,仿佛一下子把我从宁静的个人世界推到了滚滚红尘中,眼前的一切在瞬间让我迷失了方向,但常常也让我在恍惚中又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22、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凤和村人。1925年七月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因作战勇敢,曾升任营长、团长,先后参加台儿庄、昆仑关以及缅甸同古、棠吉等重大战役。因屡建战功,1939年,成为陆军二百师师长。

23、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24、    孩子们妙笔生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不仅了解到当年那些名人的生存情况,思想状况还可以看出一个时代变迁中历史人文风貌以及发展轨迹。一篇篇文辞激昂的文章蕴含着孩子们对仁人志士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赤诚之心。这次“走近名人故居”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师生都受益匪浅。让我们共同前进,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25、      知您爱人很忙,那资料的事到十月份我回京后再说吧,不用着急。谢谢。

26、   鲁迅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他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市,1936年在上海因重病逝世。

27、   我看着烈士们的事迹和遗物,对他们的崇敬感由然而生,以前的革命先烈们为民族解放而牺牲,今天我要发奋读书,为了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28、吴先忧曾任华西协中文科主任、教导主任多年,自当校长后学校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在教育思想上主张兼收并蓄,不为一家之见所囿。1929年,他在《成都华西协合中学第一次年刊》上写了一篇《明日的文科》的文章,他说:“现代许多办学的人,常有统一思想的弊端”,“办学的人有的什么思想,便要强令学生也有什么思想;办学的人信仰什么主义,便要估住学生也信仰什么主义”。他主张:对学生应“不偏于一家的学说,不围于一派的偏见,总以正确的真理为标准而从旁指导为好。在教会提供经费,影响办学方向的背景下,他说出这番话是非常不容易的。

29、吴先忧那时正担任华西坝上华西协合高级中学的校长。当时华西协和大学的红门近处有一家“TEPTIP”的小西菜店,猪排牛排台子饼做得特好,吴先忧经常邀约巴金去品尝。附近邻街有一家小担子上做的蛋烘糕,是成都一家卖小吃发明的,带有创造性以鸡蛋面粉调和,配以芝麻花生白糖做心子,这种小吃让所有到过华西坝的人都忘不掉,吴先忧尽地主之谊请客,让巴金过了不少瘾。

30、百步桥,又称跳墩,由一百三十多个相隔两尺左右的石墩立于河上,曲曲折折,横跨两岸,踩着石墩而过,可以感受“人在桥上过,水在桥中流”的乐趣。

31、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层。二层有卧室和书房。书房里摆放着7个书柜,每个书柜都装的慢慢的,有的书甚至放在了书柜的顶上。从这我可以看出,巴金先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妈妈告诉我: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32、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33、不太想提,又不得不提。关于现代文学作家地位有一个经典的排序,叫“鲁郭茅,巴老曹”,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今天看来,郭沫若的次席位置难免有些突兀,其中还是政治因素占得因素比较多。今天很多人喜欢讽刺郭沫若晚年的事迹、诗文,公平地说,评价一个人的艺术造诣,要以其水平最高的作品,而不是应酬之作(网上流传的据说是《郭沫若全集》中的作品多不实,应系编造)。郭沫若是一个多面型的天才,他的主要成就不在文学上,他的诗歌、戏剧,如《女神》《屈原》《王昭君》之类,今天看起来没什么意思。郭沫若在甲骨文、中国历史等方面颇有建树,对这方面学术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他的《李白与杜甫》《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类的作品。

34、   从书房出来,在院子里走了一圈,这里干净整洁,院内的树木花草平添了许多生活情趣,我的耳朵了好像听到了李大钊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作诗,追逐嬉闹,让人感觉李大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长者,亲切的家人,让人不忍离去。

35、中国现代文学年表(中):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6、明代徐霞客曾在花溪山水游历,并对这里的山清水秀的大美风光不吝赞美,著名画家徐悲鸿,也曾光顾此地。这座公园,还有颇多历史背景的摩崖,其中麟山“生聚教训”摩崖为何应钦取“汇聚千万国民鲜血、生命换来的警醒教训”之意而提,后由贵阳县县长刘剑魂所书,旨在勉励大家卧薪尝胆,勿忘国耻家仇;龟山防空亭“无防空即无国防”摩崖,意在突出抗战中防空的重要。但遗憾的是,建国初期被铲掉,现在只能见到被铲后的痕迹。

37、附:魏帆的来信(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团支部书记,时任巴老身边工作人员)。

38、北大教授陈晓明推荐20本小说,你看过几本?

39、 (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示例):这些理论自相矛盾。扩展资料:近反义词辨析近义词:格格不入(gégébùrù) (解释):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出自):《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示例):我本不知“运动”的人,所以凡所讲演,多与该同盟~。◎《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反义词:并行不悖(bìngxíngbùbèi) (解释):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自):《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巴金《家》九

40、我经常沿着高安路,穿过淮海路,走上湖南路,来到武康路113号。

41、武康路280弄64号:老上海的“老宅基”·钱宗灏/162

42、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文学-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43、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44、   李大钊爷爷在北京的故居位于西城区闹市口大街文化胡同24号,今年寒假我们一家来到这里参观。

45、(现代)第一章:1917-1949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4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47、   看了孩子参观老舍故居的作文,我感到非常高兴。从课堂走向生活,在自主实践中学习,是昌平实验二小的教学特色。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丰富多彩。寒假期间我们和孩子一起参观了老舍故居,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了解了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自己也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是一次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48、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49、   每次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都非常认真地参加。

50、呈现在你面前的是高高的院墙,一扇大铁门,还有一幢为树木环抱着的小洋楼。这就是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1979年,巴金的友人、翻译家杨苡曾以带着情感的笔调,描述了这扇门和这座为诸多中外人士所熟悉的房子:

51、走在摇曳着花枝的石栏小径,我感受着花溪的含义。花溪河中,由沙洲、礁岛组成的芙蓉洲,犹如一座神秘的桃花岛,让人很想一探究竟。浓荫里,哗啦啦的溪水清亮地流淌,雪白的黄心柳花,一簇簇开的正旺,沙洲或小岛上各种奇异的花束,不甘冷落地探出头来,偶尔飞起的白鹤,映着远处黛色的山峰,这是一幅水泼的静影画。

52、   老舍先生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53、这座房子建于1923年,据说最初的主人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MaudPaulineHay)。巴金研究专家李存光有一次路过这里说:1923年恰恰是巴金离开四川老家来到上海的年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好像这栋房子早就为巴金准备好了似的。不过,它在这里等了32年,巴金才搬进来。

54、1938年-1945年,吴先忧在华西协合高级中学(简称华西协中)当了7年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吴先忧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深得全校师生敬重。期间,有一件事改变了吴先忧的命运。

55、如果稿子可取,又感到有些可以弥补的不足之处,就坦率地提出来跟作者商量,这些是所有的编辑员都能做的。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那两年的编辑工作是徐调孚兄跟我一同做的。”

56、      捧读了信我十分感动。当时巴金先生已是83岁的老人,竟是这样的认真和执著,且平易近人和豁达,因为自己长期生病,写字困难,实在无法为自己作品的新译本写序而向一个晚辈亲笔回信请求原谅。令我难为难当。的确应了我们家乡的一句古训——果实累累的树,枝头是低垂的。时下里有些远比他年轻,拿得起笔、敲得动键盘的人们,在作序这样的“小事”上,往往都不是亲自动笔,而是在由他人操刀,序写成了,毫无愧色地往题下大名一签,文章便成自己的了。我对先生的敬仰与缅怀,除了他的巨著和思想,他的勇气和人格力量,更为他这样的点滴细节而感念。

57、今收到上海武康路113号房屋1955年7月22日至1955年12月31日止房租计人民币肆佰玖拾元零壹角正,此据。

58、   周六的下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这儿。

59、读沈从文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几年前去凤凰古镇,特意去拜谒了沈从文的墓。和热闹的古城相比,那里冷清了不少。墓碑上刻着这样16个字,“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沈从文一生自称“乡下人”,他鄙夷城市中虚伪、匆忙的生活状态,向往纯洁、质朴的生命。沈从文刚成名的时候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其语言十分流畅、简练。想练习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读沈从文的作品是很好的选择。有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小说最有名的是《边城》、《长河》。短篇《三三》、《潇潇》、《丈夫》,我很喜欢。自传性作品《从文自传》可以说是自传文体的典范。另外,沈从文有一本《古人的文化》,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本很好的书。

60、过了放鸽桥,还有一座马鞍桥呢。古人进京赶考都是骑马,这座桥因形状像马鞍,故名,寓意是通往成功之桥。

61、   今年春节,我和弟弟、妈妈一起去了成都的杜甫草堂,一睹大师风采。草堂有3个门供游人出入,我们是从正门进去的。

62、曾任贵州大学、东南大学教授的柳诒征先生在《放鹤洲观水》中云:“麟山晴雨意无穷,莫便匆匆唱恼公。随性奔腾千尺雪,任人笑傲一溪风。”

63、武康大楼:一艘满载故事的巨轮·惜珍/228

64、讽刺文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中稀缺的一部分。张天翼虽然是位意识形态非常强烈的作家,其故事依然写得很好,其讽刺幽默的功力堪比狄更斯。有部作品叫《洋泾浜奇侠》,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部高级黑的作品。《华威先生》是其力作。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张天翼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

65、   我叫王轶芃,是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5班的学生。我喜欢运动,更喜欢旅行。在假期爸爸妈妈总是喜欢带着我去旅行,我去过景色如画的阿尔山,也去过很多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去当地的名人故居和博物馆去看看,在哪里去了解更多的文化,更加能走进历史名人。

66、(现代)第十一章:1937年-1949年的文学创作1

67、本书辑录了李天纲、钱宗灏、宋浩杰、惜珍、薛理勇、张伟、周立民等多位上海文史专家的精彩文章,以上海市地标性老马路——武康路的老建筑为线索,记述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那些实业家、艺术家、学者、政治家等,他们或在这里兴实业,或在这里搞创作,或在这里做学问,等等。同时选配多幅精美图片,有历史资料性的图片,也有今日风貌,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力图使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历史图景是鲜活的。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68、      此事缘起于时任中央民族翻译局副局长、哈萨克语室主任、翻译家阿布都马纳夫•阿别吾先生正在翻译巴老的长篇小说《寒夜》,他迫切希望哈萨克文版《寒夜》出版时,能有巴老亲自撰写的新的序文,请求我向巴老转达他的意愿。我也觉得他的这个想法很好,如果《寒夜》哈萨克文版出版时,读者能一并领略巴老新作的序文,当然是件幸事。所以,通过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团支部书记、时任巴老身边工作人员魏帆带去一封信,恳求巴老能为哈萨克文版《寒夜》作序。才有了巴老的这封回信。

69、“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是萧红的临终遗言,年仅31岁。电影《黄金时代》的拍摄让今天的人们又开始关注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短暂的一生。现代的女作家里,张爱玲和萧红究竟谁的文学成就更高,是今天的人们乐于讨论的一个问题。萧红所秉持的民间立场写作,恰恰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缺少的。《呼兰河传》是一部杰作,而且这本书也很适合孩子读。此外,《生死场》和萧红回忆鲁迅的一些散文也很值得读读。

70、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发布日期:2023-12-08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