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我心光明(优美语句94句)

王阳明名言我心光明

1、孟子曰:“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王阳明名言我心光明)。

2、《四书》当中有一本书叫《大学》,儒家的必读经典。其实大学这本书有两个版本,我们大家熟知的被广泛翻阅的其实是朱熹的改良版作品。

3、他的秘诀是知行合一。具体来讲,就是用良知决定要不要去做,如果要做那就尽心竭力。前期摸底,搞清楚状况;制定严谨的战略计划,详加部署;守正出奇,虚虚实实,不择手段(前提是合乎天理);做好善后工作,从源头上革除弊端。

4、阳明所谓的“事上磨练”,就是“行事中进行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

5、其次,在三教之间,阳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来理智地评判佛教、道教。认为佛老“二氏之用,皆我之用”,仅因“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不但如此,“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这就是阳明的气度。

6、随后写到的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台下”。这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方法。八条前四个又叫做“内圣”,后四个又叫做“外王”,全书都是在论述你应该如何“内圣外王”。

7、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王阳明名言我心光明)。

8、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

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传习录》

10、出现这些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总得走出来,我觉得一个见效快的方法就是重新检验自己的志向:难道自己只是满足于一件事/一段感情的圆满吗?志存高远,就不容易被生活中的小小挫折击垮。这就是立志的价值。

11、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2、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4、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若深挖下去,会有惊喜,等于拿着“钥匙”梳理一遍中国哲学,绝对获益良多,我们的老祖宗是务实不务虚的。

15、◇解读◇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进行培土浇灌,辛苦却不会成功。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水流就会停止,树木无根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16、《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说知易行难,告诫人们要重视实行。

17、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18、在权势之争中,理常输于势,对此阳明有切身之痛,作为受害者,他形容自己“身居言不信之地”。

19、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20、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21、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22、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23、这是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东正堂介绍说,佐藤一斋将这篇《啾啾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又说这首诗虽然很不错,但如果只会吟诵,却不知王阳明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的话,就无法掌握其中的深意。

24、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25、因此,唯心主义不应当成为研读阳明学的“拦路虎”。马克思能够在借鉴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发展了哲学思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充分吸纳借鉴阳明学中的有益成分,来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呢?

26、遗憾的是,这时王阳明已经病得很厉害了。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他径自乘舟返乡。1529年1月9日,王阳明行至南安青田,将弟子周积招至身边,许久睁开眼睛,说了一句:“吾去矣”。周积含泪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淡淡答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代宗师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七岁。

27、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28、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巨大的潜力,但都被外在的各种诱惑,被自己的欲望和缺点埋没掉了。

29、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30、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3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传习录》

32、中国哲学上的知行观,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难易展开。

33、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34、现代人因为受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种种影响与约束,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心,阳明心学,可以让我们通过“听本心”而摆脱各种体系和机制的束缚而获得自由。

35、曾经我有个同学心神不定,常年失眠,究其根本原因是欲望太多,私心过重。一次我们谈起如何致良知,他悟性很高,开始力行,对自己的动心起念时刻观照,用良知格其非,那段时间他睡得很香。可惜只坚持了半个月左右,其后生活归于常态,又开始失眠了。

36、二是抗旨。抗旨是大罪,极有可能丢官,并且可能丢了性命,但王阳明义无反顾,为了什么?还是心光明!

37、随着学问和阅历的加深,他心中蛰伏的圣人之志又萌生出来。在京城的文化沙龙里和友人们切磋学问,倡导身心之学。毕竟对朱子学产生怀疑的不只他一个人。后来甚至开始聚众讲学,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校或者书院讲座。

3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王阳明《传习录》

40、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41、15岁,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览山川形胜,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又出塞逐胡儿骑射,深慕豪杰行径,对立功绝域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推崇备至。曾对父亲说:“愿得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

42、故事背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43、刚到不久,阳明带去的三个仆人,都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他并不气馁,反主为仆,为三位仆人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的身体痊愈。

44、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5、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46、在王阳明看来,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如果儒学忽视治人,只重视修己,那它就会变得和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儒学忽视修己,只重视治人,那它又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前者虽然纯真,但却容易忽视现实;后者虽然重视现实,却缺乏纯真。

47、为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和同事等点歌。寄托思念,表达祝福。参与者可以点歌、写祝福语,小编帮你在群英汇平台发布。

48、“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无论身处什么时候,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

4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0、首先,在儒学内部,阳明折合心物、内外,折衷朱、陆,有意打通朱熹与陆九渊的关联之处。他虽毕生服膺陆子,却并不诋斥朱子,心学虽是程朱理学之反动,但在整体上仍属于理学范畴。

51、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52、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53、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54、其次是巡抚江西征宁藩。1518年,阳明升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在平定宁王叛乱这场战争中,阳明把声东击西、围魏救赵、反间计、兵不厌诈等兵家密谋运用到了极致,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阳明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55、26岁,专研兵法,凡兵家秘书,莫不深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

56、霍、席皆为赞礼健将,也是阳明好友。从阳明复书可见,他对前者是持同情态度的。他不发声的原因,除了典礼已成,再言徒益纷争,还因“议论既兴,我身居言不信之地,不敢公言于朝”。

57、由此可见,“闻道”对于圣人来说,确实非常重要,而王阳明亦是如此。

58、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59、王阳明被贬,去龙场途中又遇追杀。逃过大难,却清风海阔,不见一丝怨尤。在武夷山一野寺中,他题下《泛海》一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顺境还是逆境,所有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风一来,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静静的大海上泛舟三万里,那种痛快的感觉和我驾着锡杖、乘着天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的感觉一样。

60、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61、周敦颐说,太极就是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62、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认为,良知是人类智慧、道德和灵性的结合。这个说法有点像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李泽厚实践美学中的“积淀”说也有类似意思。简单说,就是历史上人类的智慧、道德、灵性通过基因遗传下来,成为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这个观点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但实际上积极心理学已经有了证据。通过实验,积极心理学发现,人性是善良的,即便是婴儿也有善恶之辨(,彭凯平著)。

63、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

64、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65、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阳明写下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学规,把“立志”置于首位,开篇就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6、(原创)参与者说:群英汇线下游校活动——民大站

67、本文对以上命题不做学究式的探讨,只说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8、尽管阳明成功了,实在地说,我们还没有在内心深处接纳他,或者说,还没有找到接受他的正确方式。要么把他当作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异类,要么将他的一生视作不可解、无法学、无从借鉴的传奇。

69、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70、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老师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语出)入手,认为良知就是一团“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的气,这股气在人体的黄庭(道家用语,一说下丹田,一说中丹田,张老师取后者之意),致良知就是要修炼这股气息,让它不因私欲而鼓荡,纯因天理而流行。

71、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72、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73、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74、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75、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76、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77、阳明仅用35天(一说43天)就平定了宁王蓄谋达三十年的叛乱。但如何处理与正德皇帝、与朝廷上一干嫉妒之臣的关系,却远比平叛更为艰难。除得罪刘瑾外,这是阳明第二次遭遇生死关头的考验。

78、看了这篇文章你才能说自己看得懂《神秘巨星》

79、 “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该官员又问。

80、前面提到,程朱理学(尤指朱子理学)认为理有一本治理和分殊之理的区别。但无论如何,这个“理”都是在人心之外的,求圣要向外求。这是心与理的二元论。

81、孙中山为探索救国之路曾潜心研究王阳明的心学!

82、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83、谁也没承想,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悄悄拉开了帷幕。

84、初涉官场的王阳明一开始挺顺利,可以想象工作也不是很忙。闲暇之余,王阳明的学习热情又被激发出了,晚间一定挑灯夜读,不是看程朱理学,而是五经、先秦和两汉的学说。

8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6、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87、广西戡乱后,阳明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生命将尽,屡次向朝廷告假回乡,朝廷就是迟迟不下旨意,他也顾不得这些了,急着往回赶,到达江西南安青龙浦,已病得卧床不起。弟子周积赶过去,问他有何遗言,阳明坦然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8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89、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就是“著了相”,就是过于执着,就是“心中有挂碍”。

90、如果没有人类存在,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会失去它的意义。遥望星河璀璨,其实只是一团团气体在裂变,在燃烧。没有人类诗意的想象,它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有了人,有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觉解,以及对这种觉解的觉解,万物包括人自身才变得有意义。

9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92、哦,对了,准确地讲,不是“御驾亲征”。他下了道圣旨:“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镇国公朱寿统帅大兵前往征剿。”头衔好多!可朱寿是谁呢?就是他自己!

93、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

  发布日期:2023-12-11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