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简介
1、第二首音乐欣赏就是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该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作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
2、2010年担任回民中学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
3、至于19种名为专著,实际上是把外国学者专著地译文放到自己名下出书也不乏其人,这种不诚实的侵权行为已由黄旭东和孟文涛联名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加以揭露批评了。
4、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5、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对贝多芬的研究卷帙浩繁,涉及到作曲家生平与创作的文献、传记和分析等多方面,这种研究甚至已成了音乐学上一种专门的学问——贝多芬学(Beethoveniana)。名作曲家柏辽兹、舒曼、瓦格纳、丹第等都研究贝多芬,不少音乐家曾从不同角度分析过他的交响乐、钢琴奏鸣曲等,作者包括专门指挥或演奏他作品的行家。但近代世界音乐史上难得有几位音乐家像罗兰那样长期对贝多芬进行研究,他的论点在各种音乐史论著中也经常被人引用。
6、贝多芬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折而亡,贝多芬因此成为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和气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7、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于是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四岁起就整天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八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乱和没有系统的。
8、 接着,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重现,又被一段段宣叙调一一打段。在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出现后,低音乐器回答道:“哦,不,不要这个,我要更愉快一些的”;接着管乐吹出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立即又遭到拒绝:“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的,更高尚的”;于是管乐又吹起第三乐章的慢板主题,回答仍是不满意:“这还是老样子,太纤柔了,一定要找出一些强有力的东西。我想,还是让我唱给你听吧。但是,要请你应和着我。”最后,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才终于肯定:“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这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境界。这时,从乐队深处,像是从远方,缓缓地传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咏出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乐章的主要部分开始了。(贝多芬简介)。
9、此书的原版在1927年3月重版的,重版后几乎像闪电后随着的雷声,就在7月份出现了它的中文版译本,这个译本是通过英文本转译过来的。译者是1919年五四运动冲杀在前参加火烧赵家楼行动的勇士杨晦。译书时已经是个有名的文艺批评家了,翻译之快说明这位五四运动的青年旗手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它先在少数北大学生自办的“沉钟社”的杂志《沉钟》上逐期发表,后来“北新书局”总聚译文出了单行本题名为《悲多汶传》。——据沉钟社另一成员诗人冯至说,这本小册子成为当时不满现实的一代青年追求理想,树立信心的“生活教科书”。因为书中通过贝多芬1812年8月给贝蒂娜的信(信是虚拟的,但信中所言事出有因),介绍了贝多芬与歌德在特普利茨散步,路遇奥地利皇后和随从贵族迎面而来,歌德脱帽止步伫立路旁,连连致礼,贝多芬则视若无人,大摇大摆的穿过人群。故事迎合了当时五四后中国青年蔑视权贵,挑战旧礼教的心理;他们为贝多芬大大叫好,对歌德说他是桂冠诗人,嗤之以鼻。所以杨晦的译本,由于英文转译,译笔又拘泥于外文笔法,读来不甚顺口,却受到五四后苦闷的青年的热烈欢迎。
10、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11、 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正如他自己所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例如他最著名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描写了与残酷的命运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信念。
12、看完推特上的群魔乱舞之后,报姐还是静下心来查了一下关于贝多芬是黑人的原始资料出自何处…
13、比较出名的,有俄国大文豪普希金。他的母亲有四分之一喀麦隆血统。普希金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作品甚至对当时的俄语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4、 他的9首交响曲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期作品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月光》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题目为《月光曲》)。
15、 去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了罗兰所著《贝多芬传》傅雷译本(1947年骆驼书店版)的新版,印行八万册,受到文艺界和青年读者的欢迎。这本感情真挚、文笔隽永、抒情韵味很浓的传记文学小册,1903年发表于法国诗人佩棋主编的一本巴黎杂志《双周丛刊》上,“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运”。
16、说唱爱好者们放下了手里的麻辣鸡和侃爷,放起了《英雄》与《命运》,细品其中非洲鼓点的韵律。
17、四人帮倒台,冲开了欣赏、演奏、介绍、研究贝多芬的各种渠道:
18、退一步说,即便贝多芬真的是黑人。他出生在德意志地区,说德语,在奥地利宫廷演奏音乐。他身上的一切,都是欧洲国家所赋予的,除了那一点点可能的对非洲音乐的借鉴。
19、亲爱的,秋天来了,让我们一起聆听在音乐中那片飘落的红叶和欢腾
20、其实,这个观点从贝多芬去世之后就一直都有,在少数黑人群体之间非常流行。因为贝多芬去世的时候还没发明照相机,我们没有客观的贝多芬相貌的记录,这更进一步加强了阴谋论者的兴趣。
21、(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
22、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
23、2016年随张提教授参加新加坡第一届国际小提琴艺术节,受到VictorDanchenko,钱舟等小提琴大师的指导
24、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25、第五乐章活力非凡,炫技如孔雀开屏,时不时出现意犹未尽的美回音。你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作曲家临终前8个月的作品,我们怎能不动容呢!
26、审视我们提供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藏书134种馆藏图书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跳出专著的范围,提到散见在各种音乐论文集中的有关贝多芬的论文以及穿插在多种西方音乐史教科书里分析介绍贝多芬的章节。因为这些论文和章节讨论的问题更加集中,论文所表现的科学性更高。我们提出于润洋收入他的论文集《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中《贝多芬思想、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内涵》一文,此文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我们认识贝多芬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同样,我们提出已译成中文的克内普勒写的《十九世纪音乐史》的五章是专门讨论贝多芬的,这一章中谈到贝多芬与当时政治对他创作的影响其透彻的程度是其他类似音乐史中所不及的。我们认为张洪岛主编的《欧洲音乐史》,在论述贝多芬的章节中并没有所谓“贴签条”的毛病,相反在有关分析贝多芬的章节中有相当中肯和精到的论述;在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由李应华执笔写的有关贝多芬的章节是通过与其他古典乐派代表人物的比较来描述贝多芬创作特点的;她对贝多芬创作的介绍几乎涉及了全部作品,所作的分析简明而中肯。因此如不谈论文,仅凭三个图书馆里藏有的专著是不能代表我国对贝多芬研究的实际水平的。
27、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28、广大群众中有爱好者主要通过旧唱片来接触贝多芬的作品,有很多的例子,年轻学生(包括本文作者在中学时代)偶从友人或音乐教师中保有的《田园交响曲》的快转唱片,用竹针在留声机上在急速旋转(每分钟78转)的胶盘唱片上摩擦,听到了贝多芬而爱上了贝多芬。
29、 贝多芬一生大部分时间(20岁以后)住在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其时泛滥全欧的法国大革命占据了他的心,激起了他巨大的创作热情,《英雄》与《命运》交响曲、《科里奥兰》与《爱格蒙特》序曲以及《热情奏鸣曲》等壮烈有力的乐篇,就是这时的代表作。他希望刚建立起的共和制度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甚至准备把第三交响曲题献给拿破仑(他原来把平民出身的拿破仑视作希腊神话中甘自牺牲、为自由取火的神——普罗米修斯),但这位法国首席执政以加冕称帝和践踏各国人民权利而背叛了大革命的理想,使他深感厌恶并涂去献词。人们认为这部在情绪上完全与革命时代相协调的作品,实已对理想中的英雄之伟大作了不朽的表现。其后,贝多芬受独立战争与爱国情绪的鼓动,还写了些歌颂德意志民族争取自由反抗侵略胜利的音乐。一直到他盛年达到光荣顶点的时刻,他始终立志作“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用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30、比如贝多芬死亡的时候制作的死亡面具,看起来很有黑人的特点,主要是鼻子比较塌。死亡面具是在人死后用石膏或者蜡来保存死者遗容的一种方法,在以前的欧洲比较常见,有钱人很喜欢搞这个。
31、我们这个年轻的重奏组存在着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个人觉得我们组在演奏音乐时的张力不够,强弱对比还有有点欠缺,我们每个人对音乐表情的理解不一样,但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重奏是合作、倾听、互相学习、相辅相成的艺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还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作曲家的折磨与考验,但勇往直前和虚心求教的心会带领我们走得更远
33、再一个,声音上也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个作品的声音不可能是同一种,如果是同一种的话,听起来就非常无趣。长音在不同乐句中肯定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跳音的发音方式与音效音质要学会统一融合,所以要多善于寻找不同的声音,同时要善于学习组员的发音。
34、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先后师从河南郑州姜力、陈建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