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历史哲学
1、黑格尔把宗教分为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天启宗教三个阶段。自然宗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自然宗教后期把崇拜对象固定在建筑物上,过渡到艺术宗教。艺术宗教以艺术作品创造的形象为崇拜对象,当艺术作品创造的完满的神获得了存在的现实性,这样的神就是天启宗教崇拜的对象。天启宗教崇拜的神是人身化了的惟一的神,即耶稣基督,天启宗教即是基督教。天启宗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概念化,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变成绝对知识。
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3、如上文所述,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本段介绍这些历史时期各自的体现的时代精神及其产生原因。
4、刘家和:对了,问题的要害正在于此。这个副句的第一个部分既然如此,那么在这个副句的主语与第二个谓语结合时,它的意思自然就只能是,对从历史中抽绎出来的教训必须以极其怀疑的语气说出了:就算历史教训是有,人们也没有按照它来行事。黑氏实际是说,人们常说的历史教训其实是所谓的,而非真实(严格地说即由逻辑推导出来的真实)的存在。惟其如此,所以也没有人真按所谓的教训行事。您看,这样的理解是否有些道理?
5、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6、刘家和:如果是挑战,那么是否可以把它视为不值一驳。从而不予理睬了事?
7、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8、新黑格尔主义集中反映了黑格尔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正面影响。后世哲学家从各方面对黑格尔展开的批判,为哲学发展开辟了各种各样的新的可能性;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
9、由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聚焦于人的精神发展层面,其不可避免的将客观世界高度抽象化,以至于用强调关键瞬间的方式凸显历史的脉络。然而将黑格尔的观点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由单个的英雄推动”,并将其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而进行批判,笔者以为是对黑格尔观点的误读。
10、以这样的方法考察历史,就是要在历史事实中把握天意或理性的脉动及历史在现实中的完善和进步,即把握在其中逐渐成型的概念的进展,它不会仅仅描述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用‘观念’的坚强的铰钉,来固定那些容易忘怀的意思”。黑格尔也反对那种用先验的框架来剪裁历史事实的做法,而是诚实地面对历史的真实而毫不歪曲,并对它进行概念的把握,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历史事实的本质。
11、第我们在特殊领域中的活动,追求着自己的个别性的目的,表达着自己的个性。这些目的和个性或者相互冲突,或者也能够相互配合,虽然是发展自己和实现自己的目的,却会造成某种普遍物。对此,黑格尔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一是建筑物的比喻:我们内心抱有一个建成一座房子的目的,就需要各种建筑材料来作为手段和工具,通过建造过程,我们就能赋予一座房子以它的各种功能,比如遮风挡雨避火等,顺着这些材料的本性,把这座房子建起来了,但我们要服从重力的规律并选择具有防水、耐火等性质的材料才能建成。我们人类的激情也是这样被用作手段和工具的。我们顺着我们的天性的冲动而行动,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做成我们想做的事,这“造成了人类社会这个建筑物,这样却给‘公理’和‘秩序’造成了力量来对付它们自己”。这就是说,我们的本意是在建成社会这个建筑物,但社会中却必然有“公理”和“秩序”这样的普遍物,对我们的个别目的和任性行为是一种阻碍力量。这是我们预先没有想到的,也不是我们原来的目的。另一个是通过放火而复仇的例子。一个人通过点着仇人的房子来向他复仇,想烧死他,但是这个行为却由于火会蔓延到其他房子上去,造成了一场损失惨重的大火灾。他的本意是要烧死他的仇人,但最后的结果却不是他想要的,而且这是犯罪,必须受到惩罚。这表明,我们基于个人主观意图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社会连带性,其结果也许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所以,这样的出于个别性的主观目的的行动,却“造成了普遍的和实体的东西”,即造成了法与伦理的后果。一个简单的行为,会产生“出于行动者的意志和意识所包含的东西之外”的连带后果。
12、黑格尔说:“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了它自身。理性知识的发展经过了从外在到内在,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实际的过程。黑格尔把理性的过程分为下列三个发展环节。
13、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
14、非有:与纯有之间可以互换,因而可以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两者的关系就是-
15、「“HistoryistheDevelopmentofSpiritinTime”」
16、黑格尔认为,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的判断,这类确定的结论与哲学真理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哲学的真理是科学性和体系性的真理。
17、黑氏所谓的哲学的历史,就是指精神或理性所主导的历史。在他看来,精神由于充满着内在矛盾而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发展,历史不外就是这种理性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就黑氏这一理论作系统的讨论,只想强调说明一点,即在黑氏看来,理性本身绝对不是从历史的经验中抽绎出来的,而是相反,历史不过是精神或理性展现自身的过程或轨迹罢了。说明这一点,也是为了说明,黑氏既然不是从经验演绎出理性,那么也无从由此而得到经常有用的教训来。
18、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的意思,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仅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我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19、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20、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一个人爱得越多,则越是存在;越是存在,则爱得越多。
21、克服异化的途径就是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
22、第理性由于具有这种实体和活力特征,也被黑格尔视为神圣的“天意”的本质。黑格尔的宗教思想与其哲学思想是高度结合的,他认为哲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认识神,神并不处于我们认识能力的彼岸。神意要在历史中实现世界的最终目的。这种目的有两大特点,一是它是世界的绝对的最后目的,二是它是合乎理性的,以追求具体的、现实的自由为其本质特征。而蕴含其中的“理性”,就是“那个以完全的自由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于是,如果说世界历史的进程是“神意”的计划的话,那么,我们也必定能够进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摆在感觉和想象的精神面前的东西,也可以用思想来理解。终究有这一天,人类会理解活动的‘理性’的丰富产物,这产物就是世界历史”。也就是说,神意的设计其实已经确凿地实现在世界之中,人类的思维必然会发展到能把自己作为自己的对象,这以后,我们才能对历史的事迹、行动及其组织进行思维着的思考,即概念的思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当人类还只能受到外物的控制和内在情欲的束缚时,则我们即使有了文化、艺术、科学和人类政治组织,我们也不能认识到其内蕴的“思想”,不能把其中的法律看作是经我们自己所认准的,而只能被动地服从,或者说,我们的行动还只是受到内在自然情欲的束缚,而内心没有受到教养,即没有获得某些普遍性的品质,此时我们的精神就还没有得到解放,也就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但是,我们的精神必定要追求自由,并且最终必然能够获得自由。这也可以看作神意的计划的实现过程。
23、本尼迪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扥组成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24、关键词: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方法;理性的狡计;民族国家
25、1纯有;最普遍,但同时也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概念。一个孤零零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等于虚无,由此过渡到-
26、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哥拉曾有一个著名思想,“‘奴斯’(nous)就是一般的‘理智’,或者‘理性’统治着世界”。这是一个被许多哲学家长期惦记的原则。阿拉克萨哥拉提出了这个原则,但是他本人即使在解释自然过程时都无法按照这个原则来思考,苏格拉底曾对阿拉克萨哥拉的这种做法表示了遗憾。两千多年后,黑格尔要完成这个原则,他认为,理性不仅统治着自然世界,也统治着人的精神世界,他在历史哲学中彻底贯彻了这一原则。
27、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28、辩证逻辑的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严格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是圆圈,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一个个螺旋;螺旋的转动就是否定。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的表面形式罢了。黑格尔曾经如此评价否定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29、当罗马帝国的军队逼近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因拒绝将皇帝置于上帝之上而屡次遭到攻击。迦南最终被攻克,神庙被摧毁,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分布在罗马帝国各地。然而正因此,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迅速了弥补了罗马帝国的精神不足,基督教也成为了罗马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黑格尔认为,基督教中蕴涵着的两个关键原则为现代时期的到来做了铺垫:
30、第“理念”与“激情”交织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黑格尔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两个环节:一个是作为抽象东西的理念本身,其次,第二个环节是人的激情。这二者一起形成了世界史在我们面前摊开的、锦绣地毯的经纬。理念是实质性的力量,但就其自身来看只是普遍的东西;它由以实现自己的劳力,则是人的种种激情”。追求满足个人需要的各种冲动可以更进一步凝结为“激情”(王造时先生译为“热情”),黑格尔说,这个词未必很恰当,“我现在所想表示的热情这个名词,意思是指从私人的利益、特殊的目的或者简直可以说是利己的企图而产生的人类活动——是人类全神贯注,以求这类目的的实现,人类为了这类目的,居然肯牺牲其他本身也可以成为目的的东西,或者简直可以说其他一切的东西。这种特殊的内容和人类意志息息相通,决定了它全部的特性而和它不可分离”。也就是说,激情是一种我们会为实现个人目的而凝聚自己的全部心力和生命活力去追求的内在驱动力。
31、当一个人自称是“我”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对立,意识到外物的存在是非我。但是,作为人的存在的基础的不是意识,而是欲望。欲望从对象返回自身,欲望把对外物的成思转变为克服它的非我存在的行动,使之转化为我的存在。欲望用毁灭外物存在的方式创造新的存在,是行动的我,否定的我,创造存在的我。
32、一个由暴力聚合而成的帝国必将在其力量衰落之时走向分裂。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基督教的统治地位逐渐得到确立。随之而来的西欧封建社会同样是分裂的社会,各领主拥有相对独立的土地和雇佣兵,各自仅仅关注其自身的利益,领主不能跨越其附庸而直接号令其附庸的附庸。可以关注到,封建社会与罗马帝国孤立的主体性一脉相承。在11-13世纪,借助黑死病的流行和封建领主的孤立性,基督教会在教皇格雷戈里一世(GregoryI)之后逐渐成为各领主共同承认的世俗政治权威。在精神层面,教会成为了人和上帝之间的权威中介,强制人们依照教会的观点来理解教义。因此,精神在教会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黑格尔称中世纪这段时期为“黑暗时期”(“TheDarkAge”)。
33、(反思的历史(ReflexiveHistory))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运用理性归纳和分析的方法为历史事件建立联系。
34、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性及其概念,即原则和最后的目的(自由的理念自己认识自己)并实现自己,都是一些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它们虽然是内在的、完全真实的东西,但它们仅靠自己是不能成为完全现实的。它们起初都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种可能性,处于潜伏状态。当然,它们必然要得到实现,这就需要进入到现实的世界之中,这时它就渗透进现实存在的东西之中,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就如同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既然它自己无法成为完全现实的,那么就必须有第二个因素,即实行、实现,这就需要有主体的能动性,“它们的原则是世界中一般的人的意志、能动性。只有通过这种能动性,那些概念在其自在存在的规定得到实现时才被变成现实”。这种能动性作为手段,就是要把那种单靠自己无法成为现实的普遍原则置入作品和定在中去。那么,这种机制有着怎样的辩证结构呢?
35、英国知名辉格派史学家托马斯·麦考利https://zh.wikipedia.org/
36、由此他反对两种看似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认为自己发现了终极的真理。
37、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的超道德和超政治论,会使人产生疑惑。他批评一般人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却可能会关注他们的私人德性,或者他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并用一般的道德眼光把他们评价为“不道德的”,他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相当于“仆人眼中无英雄”。“世界历史个人”的功业是超越了个人道德的,用各种私德如礼貌、谦让、慈悲和节制等来反对他们的事业,是没有正当性的。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依靠个人的观念、个体的良心、独特意志和善恶的动机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世界史是在一种更高的基础上运行的”,是神意、绝对理性的自由理念的自我展开,并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史是神意借助人类全体行为这一手段来运行的,包含了理性与激情的相互交织,所以,它超出了个人的道德和伦理对个人的义务要求,“那些在伦理规定中、因而在高贵信念中与精神的理念的进展所必需的东西相抵牾的东西,在道德价值上高于这样一些东西,对这些东西的违犯在一种更高的秩序中可能被转变成使这种秩序的意志开始运作起来的手段”。所以,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些人由于激情而冲破了一些现有的秩序和道德规定,反而可能充当理性的自由理念自我实现的手段;同时,我们常常谈论道德与政治的分离,意指世界史的发展不是靠道德促进的,而是应该把不考虑道德的政治措施和行动作为其手段。他认为,这种看法也是不适当的,因为世界史的运行,不仅超出了道德的范围,也超出了个别的政治操作的范围,“世界史的各个原则以及行动与这些原则的必然关系本身就已经是判断——而且使个体完全退场和不被提及;因为世界史所要记载的是民族精神的业绩”。黑格尔此论会让人产生疑问:既然在世界历史上个人道德、政治操作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讲道德,还要进行政治治理呢?这是黑格尔的宇宙精神这样一种大全实体、世界历史主宰的理念,在解释历史进程中所造成的对个人道德和具体政治治理的意义的忽略,实际上使个人甚至具体的政治群体沦为纯粹被动的工具性存在,漠视了人类在创造历史时的主动精神;同时,这个观点也与他把人们通过确证自己的主观性和内在性而形成的理性道德观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和阶段的学说不相协调。
38、失去了奴隶意识的奴隶只能在意识中寻求自由。第三奴隶意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是分裂的意识,因种种矛盾对立面的分裂而苦恼。为了脱离分裂的苦恼,人们设立了更高的理想-彼岸世界。在彼岸世界,人人平等。
39、黑格尔所指的现代文明指的是德国宗教改革和法国革命后的新教文明,是一个精神完全自我实现,外在权威和自然道德彻底瓦解,人们的充分自由得到实现并用理性建立政治制度以保障公共利益的时期。
40、再次,青年黑格尔派有向主观唯心论回复的倾向,他们强制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而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世界和历史的惟一力量,除了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之外,历史没有其他意义。”
41、这是因为,在现实中,“个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是一般的人类,正因为这样,所以人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个个特殊的人”。对特殊的个人来说,他要追求自己的目的,这是他做出行动的唯一动力源泉。个人是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他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获得自己利益的满足,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意志的对象,所以,“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是一切行动的最有势力的泉源”。黑格尔并不否定,在个人身上,也许能找到一些普遍的目的,比如“仁心或者高尚的爱国心”,但是从作为实现理性计划的手段来说,这些德性、普遍的东西并不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真正的仁心、高尚的爱国心等德性,正是理性计划所要实现的目标,而非实现这一计划所需要的手段,所以,在人心中,这些普遍的东西不会成为我们行为的主要推动力。
42、这里要避免一个误解,那就是把理性仅仅看作是我们个人的主观理性,其实理性“并不是仅仅产生一种在某些人类的头脑中的单独的和抽象的东西”,也就是说,客观地理解的理性是一种实体,是主宰现实并渗透于其中的精神性的原则,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其实体的存在方面说,理性可以定性为“万物的无限的内容,是万物的精华和真相”。
43、然而,虽然世界精神的自我实现是贯穿世界历史的,但这并不代表体现世界精神(亦即具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不同文明之间具有自然而连续的传承关系:“黑格尔并不是尼采和叔本华所讽刺的那种启蒙乐观主义的思想家,他没有把发展看成是一个平稳的连续的发展,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44、黑格尔的意思是精神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取得自由,与人类精神同一。
45、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的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在个人意识内的表现是认识论,这是他的《精神现象学》的内容。绝对精神在自然界的异化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它在人类精神各个领域的显现分别构成了道德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内容。黑格尔还写了《哲学史讲演录》,说明哲学家们认识绝对精神的过程。
46、黑格尔说,理性在意识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时,理性就成了精神。理性结束了个体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按黑格尔后来的用语,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属于主观精神,当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就变成了客观精神。最后,道德阶段指拿破仑时期和德国古典哲学。此时的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
47、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48、本质论由反思性的概念组成。反思的概念总是一对对出现的,对子的一方反映另一方,并相互否定,结果双方都被扬弃。“扬弃”的意思是概念的一些因素被吸收和保留在更高级的概念之中,而又被后者所抛弃。本质论的概念由于扬弃的作用而从一个转化为另一个。
49、人的意识只有经过了《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精神发展的所有阶段和环节,才把绝对精神作为概念来认识。绝对知识的概念不是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主观观念,他们毋宁说是绝对精神的存在形式。精神现象学使人认识到绝对精神的概念的存在,人们会继续问:这些概念是那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如何组成绝对精神的整体的?绝对知识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知识作为一门科学是辩证法的过程,黑格尔称为逻辑学。
50、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51、黑格尔的逻辑学满足了哲学体系所需要的绝对正确性。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它也就最终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