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优美语句106句)

刘裕北伐

1、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收服林邑。他的疆域东起东海,南达越南,西至秦地,北抵山东。七分天下,而其有四。

2、可长安城内,却因为各路将领争权夺利,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没有刘裕压着,这帮人都疯了,沈田子杀了王镇恶,刘义真又杀了沈田子。结果导致长安内乱。

3、刘裕北伐的巅峰时期是在义熙十三年(417年),此时刘裕已经54岁,距离他因病去世的永初三年(422年)仅剩下了五年的时间。而此时的北方还存在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多个割据政权,刘裕即使军事才能再牛,也很难在这五年的时间里灭掉这么多政权吧,即使他本人不累,军队也受不了。

4、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刘裕终于收复了河南全境。大军进抵潼关,与诸部汇合。又一阵猛攻猛打,才终于攻破潼关,收复长安,后秦灭亡。

5、刘裕并没有否认沈田子这样的说法,并且说只要王镇恶有变动,大家就能杀他。还私底下悄悄的对沈田子说:“锺会不可遂其乱者,而有卫瓘故也”要沈田子做卫瓘,自然就是授于沈田子能够临机杀人的权利。刘裕更对沈田子鼓励道:“野兽比不上群狐,卿等十余人,不惧王镇恶!”刘裕并不是平复沈田子的妒忌,反倒激励沈田子行凶。

6、结论沈田子杀掉了王镇恶,自己也被王修所杀,最后王修也被刘义真所杀。从此之后,外族还没有来,自己先杀了一光。刘裕迫不得已让刘义真撤销,而刘义真撤销时又对关中老百姓大张旗鼓掳掠,因此,关中人的内心背驰。

7、桓玄作乱的时候,谯纵便带兵封住了蜀地的出入口,在这里自立为王,建立了谯蜀政权。那时候东晋内乱不断,所以谁也没工夫管蜀地的闲事儿。

8、只要外面乱成一团,那么蜀地就能安稳过日子。可惜刘裕把东晋的刺儿头挨个儿都收拾了一遍,实在是没事干了!只能对蜀地下手了!

9、史载刘穆之病逝是因为刘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刘裕消灭后秦后,随着威望空前提高,政治欲望也迅速膨胀,他派王弘从前线回到建康向皇帝上表,请求授予刘裕九锡。九锡是九样仪仗用品,历来大臣被授予九锡,都是皇帝将禅位的象征。这也是刘裕在向世人昭示,他不久便要接受禅位当皇帝了。这本来与刘穆之没有关系,但他对刘裕派来上表的人选非常纠结。他自视是刘裕的头号心腹,又是坐镇大本营的重臣,这种事理当由他来领衔上表,但刘裕事先没有跟他通气,本性高傲自负的刘穆之心里很不痛快,竟然因此发病而死。

10、比起苻坚统一北方来说,刘裕可谓生不逢时。因为他要想统一天下的话,就必须除掉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这两个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

11、第向后秦求援。后秦的姚兴,也是一位雄主,实力强劲。本着唇亡齿寒的危险,他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只可惜派出去的张纲、韩范居然倒戈投奔了刘裕,反过来对付南燕了!

12、但是如果阴谋论,说刘裕故意希望沈田子干掉王镇恶,那也是荒谬之论,干掉了王镇恶,谁来守关中?沈田子的能力足以胜任的话,刘裕直接让他留守不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

13、保守派则希望返回建康,保住来之不易的胜利局面,稳住现有成绩更重要。

14、于是,刘裕的北伐军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奇怪景象。公元417年(熙十三年)正月刘裕大军水陆自彭城北上,到了三月刘裕的水军沿着淮、泗入清河,准备进入黄河西上。此时,北魏骑兵在北岸开始了“尾行随扈”。于是,双方隔岸向往,看似相安无事。但是买这种“平静”之下其实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北魏骑兵不断袭扰,甚至对于落水后漂到北岸的东晋将士和水手肆意屠杀。北魏的如此行径,不仅引发了刘裕的愤怒,更让刘裕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刘裕决定一劳永逸的解除北魏骑兵带来的威胁。

15、负责辅佐刘义真的主要有三个人,分别是安西长史王修、安西司马王镇恶以及安西中兵参军沈田子。三人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王镇恶与沈田子的关系很差。沈田子认为在消灭后秦的过程中,自己的功劳要比王镇恶大,同时还瞧不起来自北方的王镇恶,甚至认为王镇恶会趁机作乱。418年,赫连勃勃的长子赫连璝率军向关中进军。

16、据说,当刘毅对刘裕步步紧逼的时候,刘裕的心腹刘穆之曾教他如何写好毛笔字。刘穆之对刘裕说:写大字,就有气势,也能遮丑。所以刘裕给人写信,一封信恐怕就得有半斤重,因为刘裕一张纸,就写六七个字。

17、然并卵,刘裕在灭掉后秦后留下一万军队防守关中后迅速回师没有再次北伐。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需要比价长期的时间。理由如下:

18、虽然,此次北伐东晋出奇的顺利,王镇恶、檀道济和沈田子没有盲目听从部署,而是抓住战机不断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未东晋拓展了2000多里的地盘。但是,由于征战过程太过顺利,名垂青史的战例就变得凤毛麟角。所以,刘裕在进军过程中,摆下“却月阵”,以少胜多重创北魏铁骑,成为此次北伐的亮点!

19、以东晋当时同样连年内战,破败的国力和残破的军力,能打下关中,一举灭国,当然托了后秦自己内斗作死的福。而后秦政权最后的栋梁姚绍用兵得力,在刘裕大军赶到前,已经镇压了关中宗室内战,带后秦主力压到了潼关。

20、在战争爆发前,王买德曾向大夏的赫连勃勃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青泥、上洛,南师之冲要,宜置游兵断其去来之路。然后杜潼关,塞崤、陕,绝其水陆之道”,“义真独坐空城,逃窜无所,一旬之间必面缚麾下,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自定也”。赫连勃勃也是按照王买德德计划行动的,所以取得了胜利。

21、虽然历史很难假设,但刘裕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朗的。综合这些因素,刘裕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

22、公元416年8月(熙十二年)东晋王朝开始了新一轮的北伐。

23、这样一个大人物,如果想要给你写信,完全可以让秘书代劳。可由于刘裕对你过于重视,所以他不怕自曝其丑,决定亲自给你写信。又由于刘裕文化水平极低,所以他只能写出这样一封可笑的信。

24、原因还是之前说的那些,刘裕并没有侵犯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扶持刘毅对抗刘裕,只是为了制约刘裕,而不是为了反对刘裕。

2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时代,虽然结果是迎来了隋唐盛世,但过程却是无比曲折残酷的,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从开始到后来的胡汉分治,再到后来的主动汉化,一直到北周末年、隋朝初年才彻底完成民族融合。应当说,隋朝统一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而刘裕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会导致统一战争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因为胡汉杂居的客观事实无法用军事手段去改变。无论是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还达不到统一的条件。

26、王镇恶出色的指挥才能善于洞察先机,抓住对方的弱点并且一击致命;

27、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停泊休息的宋军,突然开始了紧急部署。首先,刘裕先派遣丁旿率七百步卒上岸,将百余辆战车沿河布设,车阵两头抱河,队形弯成弧形,因为形似新月,所以被称为“却月阵”。在完成布阵之后,刘裕又派猛将朱超石率2000人携带强弓劲弩大弩上岸加强阵势。这样,每辆战车增加了20人和一张大弩,并在车外竖起盾牌保护车上的官兵。原本在一旁观望的北魏骑兵,此时才发现这是东晋军队在进行部署,于是立即集结了3万骑兵向东晋的“却月阵”发起了攻击。

28、将死之徒,忽然也来了脾气。慕容超宁死不降,城破后被俘,三千慕容王室子弟尽数被屠。慕容超本人则被押往建康,斩首示众。南燕至此灭亡。

29、刘裕显然是具备“领袖才能”的人,而北府势力的二把手刘毅同样如此。一山不容二虎,刘裕和刘毅虽然五百年前是本家,但双方此刻必须分出胜负。

30、这位从大头兵一步步成长为帝皇的传奇英雄,曾创下手奋长刀,一人追赶敌军数千人的传奇,一生戎马生涯战无不胜,更培养了刘道规,王镇恶,朱龄石,朱超石,檀道济等众多优秀将才。

31、当时的东晋,要独当一面,镇守关中这种要地,也只有何无忌、刘毅、刘道规这种级别的人才压得住。诸葛长民或者刘穆之都不够的,让王镇恶这样一个北方降人来是别无选择,不被充分信任很正常,何况王镇恶本就和刘裕并没有生死交情和太长的主从关系。  

32、可在北伐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让刘裕领军北伐,自然有可能会让刘裕尾大不掉;可如果让刘毅领军北伐,同样也会出现这种危险,因为刘毅同样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刘裕领军还是刘毅领军,对于豪门士族而言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33、东晋末年以来的孙恩—卢循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起义军攻陷了江东许多地区,将王、谢等世家大族的庄园洗劫一空,加速了士族的衰落和寒门的崛起。卢循起义后,刘裕对士族大开杀戒,如太原王愉、陈郡谢混、高平郗僧施等均被刘裕杀害。刘裕为首的北府兵的统治就更加稳固了。从412年到413年,刘裕又杀害了北府兵中的竞争对手刘毅、诸葛长民等,距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了。

34、刘裕能凭借“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除了在南燕时期积累的经验之外,那就是朱超石临阵指挥能力极强,东晋士兵面对敌军可以坚守不退,才能更好的利用强弓硬弩进行杀伤。

35、然而,刘裕北伐时,经过多次内战,铲除了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政敌,平定卢循、徐道覆的天师道军队,早已经稳固控制了东晋政权,心腹d羽遍布朝野内外,扬州、荆州、江州等南方重镇尽在指掌。坐镇都城建康的刘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当真让朝野动荡。

36、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攻无不取战无不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裕掌握着当时东晋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北府兵。所谓北府的意思就是指现在徐州至镇江的京口这一带,时间在倒放两百年至西晋,北府也是威名赫赫的丹阳兵募兵地。可以说这支军队有优良的传统,而且历经百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37、前文已经提到,刘裕的北伐已经取得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成果。他建立的刘宋政权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盛的政权,即使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当时都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刘裕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争取更大的胜利或者说统一中国了。

38、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历史上刘裕的北伐,是在东晋国力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发动的。巴蜀方面的北伐总兵力连万人都没到,甚至之后宋文帝刘义隆在多年休养生息之后,仇池一发力还能全取汉中呢,可以想象当时巴蜀地区的军力有多孱弱。

39、公年416年元月,后秦伟大的雄主姚兴去世了,他的孩子姚泓继位。姚泓继位前后左右,好多个弟兄为皇帝位互相残杀,促使明白战位与不明白战位的历史名将们被害许多。姚兴的死本就是后秦的巨大损失,这一番争名夺利以后,后秦大幅度衰微。因此,远见卓识的刘裕开始啦它的北伐旅途。

40、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41、西路军王镇恶、檀道济部于10月打下了洛阳。依照刘裕的指令,奠定洛阳以后应当随时待命,带刘裕精兵到之后再行为,但是王镇恶为了能进攻,逐渐西进。第二年即公年417年元月,泗水和黄河航线输通,刘裕主力军离去彭城考虑。

42、第三路,由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籓率领,这一路是为了策应王、檀的前锋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拔除通往洛阳的屏障——阳城。

43、当初刘裕征讨南燕时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卢循趁机在晋朝发动叛乱。所以刘裕在以后的北伐中非常注意后方政权的稳定,制定下先南后北、先内后外的战略方针。以后刘裕逐步消灭了朝中的政敌如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保证朝中稳定。又利用重金贿赂南燕的盟国后秦,使刘裕攻打南燕时,后秦按兵不动导致南燕覆灭。又攻打巴蜀,将西南与东南整合到了一起。所以刘裕再次北伐时,刘穆之坐守大本营,可以说整个南方就没有这么有序团结过。

44、但河南与关中大片区域仍在晋朝手中,自衣冠南渡以来,汉人疆域之盛无如此时。刘裕也凭借这巨大的军功,代晋建宋,登基称帝,史称宋武帝。

45、虽然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但此时的刘寄奴正在其人生最为志得意满的阶段。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几乎垄断了庙堂中的一切。所以,出生于寒门(自己号称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的刘裕几乎没有踏入朝堂的机会,只能在年轻时期就投身军旅,通过军功积累自己的政治地位。当然,刘裕是幸运的,因为他投身的是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军”,而此时“北府军”的统帅是名将刘牢之,对刘裕的才能极为赏识。终于,刘裕依靠在战场上的一刀一枪的搏杀,打通了来通往庙堂的通道。

46、在我写刘裕成为执政官的文章时,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执政官王谧去世之后,豪门士族最初的计划是刘裕成为扬州刺史,朝廷内务由孟昶处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刘裕得其名,孟昶得其实。可见在豪门士族最初的规划中,孟昶就是用来制约刘裕的,而且豪门士族相信孟昶有这个能力。

47、义熙五年(409年),“姑苏慕容”氏的先祖,最后一个燕国政权,南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德去世。其侄慕容超继位,耽于享乐,不恤民情,搞得燕国人心离散。

48、由于刘裕不按规矩出牌,强争执政官的位置。所以豪门士族纷纷支持刘毅,刘毅获得了与刘裕打擂台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刘裕可使用的筹码略多于刘毅,但双方的竞争应该是比较公平的,不存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情况。

49、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公元404年,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为了晋朝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

50、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过明证:当初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几乎面临着整个曹魏朝堂的挑战。可等到司马昭灭蜀之后,这些反对势力几乎都烟消云散了,司马昭遂独霸朝堂。

51、对内平定孙恩和卢循的起义,消灭桓楚、谯蜀、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52、刘裕寒门出身,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作为支撑,而东晋又是一个世族门阀占据主导的王朝。刘裕虽然靠军功威望稳住了朝局,但是以王谢桓庾为首的世族门阀依然残存着不少反对力量,伺机而动。

53、四月,刘裕选择好战场后,先派丁旿率700人及战车百乘,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仗士卒。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相当于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名晋军登上战车,不解其意,没敢冒然采取行动。趁着魏军懵的状态,朱超石率2000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54、如果继续北伐必须巩固新占领的国土形成新的北伐基地,减少对江南漫长补给线的依赖。但是这都需要时间,不可速战。

55、其次,后秦和大夏连年征战。赫连勃勃本就是后秦扶持起来的,谁知道这哥们反水,建立了大夏,还整天和后秦过不去,严重削弱了后秦的实力。

56、当时的刘裕,不但凭借着北府兵扫荡了南方一切反对势力,而且北伐灭燕、秦,收复洛阳、长安,建立了不世之功。他要称帝,已经是势所应当的事了。

57、刘裕率领晋军一路高歌,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大破北魏,相继收复了淮北、河南、山东以及关中等地,并且成功光复了洛阳、长安两京。因此,刘裕北伐实际上已经无限接近成功,他收复了中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58、朱元璋的四面开花战略之所以大获成功,首先是因为论南北力量对比,元末南方确实是压倒性优势,四分五裂的北方,并不存在一个类似北魏的强权,头号强敌王保保是个四面受敌的军阀,连大都城都没入主。

59、隆安五年(401年),就在孙恩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时,东晋将领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于是司马元显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作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60、按照刘穆之这种教法,不就是在教刘裕如何出丑吗?

61、两次北伐以后,晋的疆域扩充到整个黄河流域,北部边疆东据山东,中领黄河河南地,西到潼关一带(长安在刘裕走后旋而复失)。比起大一统的王朝,只少了辽东之地和关中之地而已。

62、后来桓玄倒行逆施禅代晋朝,刘裕在北府军的大本营京口,传檄天下宣布起兵征讨桓玄,并千里奔袭出其不意战败桓玄,恢复了晋氏朝廷尽收天下民心人望。但是刘牢之见桓玄势大摇摆不定,前期还曾投奔过桓玄因此失去朝廷的信任,被削除兵权。至此刘裕彻底掌握了这支南朝战斗力最为强劲的军队。

63、当赫连勃勃拿下关中后,刘裕想要出兵征讨,他的部下明白和他说,贼子不敢越过潼关,是因为怕你,如果贼子听说你来,一定全力守潼关。如果只是保卫洛阳,不需要你,反过来你去了却没能打下关中,那反而洛阳会被没完没了的骚扰。——也正因如此,刘裕才会强咽苦果,在彭城登高北望,徒洒英雄泪。

64、刘裕的决策,是一边接受宋王封爵,以兼顾南北的淮南淮北十郡为私人封国。他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兼顾南北。另一边,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坐镇长安为名义主帅,关中出身的王修、王镇恶这一文一武主持军政,沈田子、傅弘之等部将为参佐。

65、第二次北伐,刘裕打败了北魏,占领和河南之地;消灭了后秦,占领了长安。从战果上来说,也是相当成功的。

66、孟昶也是豪门士族的一员,但豪门士族并不是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而是众多没有隶属关系的个体联合。换而言之,他们对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67、因此,在东晋和北魏以黄河为界对峙的情况下,刘裕绝不可能把军队主力旷日持久地驻扎于孤悬西北的关中地区。

68、当前线噩耗次第传来,刘裕不得不忍痛放弃关中,在彭城城头迎风唏嘘,慨然流涕,洒下英雄泪,结束了这段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以南统北)的梦想,要留待千年之后的朱元璋来实现了。

69、一旦建康出现祸乱,刘裕就会失去根据,自己都很难再立足,更不用谈统一天下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刘裕在长安的安排的确严重不妥,究竟为何,已很难去证实了。总之,刘裕生前必须兼顾稳固后方和出兵北伐两大任务,在有生之年无法做到统一天下。

70、此后前燕被前秦所灭,一系列的复国计划就这么出现了。

71、王镇恶的键盘侠在渭河履行并没有遭受抵御,主要原因是后秦人没见过南方地区“自动驾驶”的“蒙冲小舰”,“划船者皆在舰内,秦人见舰从而无划船者,皆惊认为神”。最后王镇恶攻破长安北门,后秦国主姚泓缴械投降,“泓将老婆、臣子诣镇恶垒门请降”。到此,后秦国灭。9月,刘裕进到长安城。忽然终断的北伐和大一统方案关中自古以来便是形胜的地方,可攻可守,刘裕得此处,就能由此为产业基地北伐中原,进行汉朝以来的再度大一统。刘裕雄才大致,他当然看得到关中的战略价值,以长安为产业基地再次北伐也是他的本意,“公欲息驾长安,经略赵、魏”。而得到长安后,刘裕已经在为统一华夏做着提前准备,他准备马上定都洛阳。

72、刘裕进入长安后,本想好好经营关中,不料,健康突然传来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害怕丢失根本,布置好长安防务之后匆匆返回。

73、因此,晋代只能延期了击灭后秦的时间表。至晋义熙十一年(公年415年),刘裕相继前去镇压了卢循、徐道覆农民起义,剪去了荆州知州刘毅、兖州刺史刘藩及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等,平定县了益州,打击了晋宗室司赫克托之等势力,政局稳定,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提高。

74、这个做法有错吗?很难说。因为单凭孟昶,的确难以制衡刘裕。可如果我们站在孟昶的角度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自然只有一个:豪门士族背信弃义,自己成为了弃子。

75、第以王镇恶、檀道济为前锋,带兵从淮水出发,进攻许昌,夺取洛阳。

76、说到底,朱元璋北伐能拿出25万大军碾压一切不服,淮西集团人才济济,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历史级名将带兵,刘裕只有流口水的份,根本没法比。 

77、第一次北伐,南燕袭扰晋北,刘裕率军反击,一路北进,担心南燕断其归路,每城设防。南燕皇帝慕容超却并没有积极防御,反而期待决战一战定胜负。刘裕与慕容超在临朐南决战,刘裕趁慕容超大军集结于野,派军队偷袭临朐得手。慕容超大败。而后刘裕将慕容超围于广固。慕容超派人前往后秦求援,后秦自顾不暇,虚张声势,刘裕不为所动。慕容超请称臣,刘裕不肯。坚持到第二年也没等来援军,慕容超终于投降。

78、刘裕本打算在长安进行修整,蓄积粮草,厉兵秣马,治理关中,以便继续北伐。如果没有意外,或许中国在当时会走向统一。但是从后方传来消息,他最得力的助手刘穆之突发重病死了。后方不稳,确实心急如焚,但是刘裕准备了那么久,很希望一鼓作气继续北伐。心中实在矛盾。因此召集了群臣商讨对策。当时士兵已经在外征战两年,很多将士都开始厌战,商讨的结果是,停止北伐,准备班师回朝,把后方处理好了过后再挥师北上。

79、而后秦姚泓,不仅要面对刘裕10多万人马的攻势,还得防着大夏随时偷袭自己。可谓是腹背受敌,难以应对。

80、北魏骑兵发起攻击之初,朱超石命令晋军使用软弓小箭向魏军进行射击。这些弓箭虽然能对魏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是却让北魏军队产生了误解,认为晋军的实力不过如此。于是,北魏3万铁骑倾巢而出,向晋军的“却月阵”撞去。面对蜂拥而至的北魏骑兵,朱超石立即命令士卒改换强弓硬弩,并选神射手进行射击,结果一下给魏军造成重大杀伤。但是,东晋军队毕竟只有2700余人,而北魏不仅拥有3万人大军,而且还都是骑兵。所以,北魏骑兵的伤亡虽然惨重,但是距离却月阵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双方距离的缩短,东晋军队的弓弩逐渐失去作用。

81、如果豪门士族可以完全掌控孟昶的命运,那孟昶也只能乖乖认命。可由于豪门士族缺乏完全掌控孟昶的实力,孟昶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寻找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孟昶决定支持刘裕,以期获得晋升的机会。

82、应该说,这个时代的豪门士族,缺乏一位类似于王导和谢安这样的领袖。如果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融合,刘裕北伐估计也会像桓温北伐一样虎头蛇尾。

83、刘裕审时度势,数战皆胜,围点打援,拒绝表面上恶臣服,全面占领南燕土地。可以说刘裕的第一次北伐是相当成功的。第二次北伐,刘裕趁后秦皇位更迭,内部不稳企图一举灭亡后秦。刘裕分两路进军,一路由自己率领,从彭城北进,黄河向西,一路由王镇恶率领,由洛阳西进,另有沈田子率少量兵马从巴蜀进军袭扰关中。不料此次北伐却出现了意外,刘裕大军沿黄河西进,北魏担心对自己不利,沿途派军监视,并不断袭扰刘裕军。刘裕不胜其烦,一上岸北魏军却又不正面接战。这极大的延迟了大军进军的速度。同时王镇恶军孤军深入,后勤不济,几次差点断粮,幸好得当地百姓救助。但这也不是办法。

84、当时刘裕远征在外,留在建康监视政敌的心腹刘穆之去世。刘裕为了归国后路不被切断,匆忙结束北伐班师回国这是其一。其二咱们前两条说过,无论什么情况北伐都需要时间。而已经快六十的刘裕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帝王都能活成司马懿、赵佗那样长寿。人一旦进入暮年就会相对保守,也许这也是刘裕没有选择继续北伐的原因之一。

85、此时,“却月阵”面临着被北魏铁骑直接冲击的危险。如果,阵型一旦被冲破,那么背水列阵的东晋军队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此时,朱超石使用了最为致命的“杀手锏”。此次,背水列阵,东晋军队携带了上千支长槊。朱超石将长槊截断,每段长约四尺,然后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让人想不到的是,“一槊辄洞贯三四虏”。一时之间,北魏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虽然,这样的杀伤并足以全歼北魏骑兵,但是足以让北魏骑兵肝胆俱裂。于是“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86、虽然刘裕的文化水平极低,但他的身份却不低。刘裕不仅是帝国的执政官,更是手握重兵的北府领袖,举手投足就能令天地变色的大人物。

87、刘裕的发迹,是从镇压孙恩起义开始的。这是一次东晋末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农民起义的前半场。孙恩势力最大时,挟众二十多万,对东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88、其实大家的心里都明白,刘裕的这种做法也是出于权术。但就算如此,刘裕能够如此上心,也足以让收到这封信的人感动不已了。

89、桓玄为什么不杀刘裕?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率起义军来犯,逼近建康,需要刘裕前去镇压。另一方面,桓玄如果想北伐,还得依靠刘裕。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刘裕没等他北伐就先起兵来讨伐他了。

90、南北朝时代政治制度尚处在由汉魏向隋唐过渡的时期,政府职能体系不完备,分工也不细致,隋唐近世以来世界通行的职业文官式政治没有形成规模,很多时候政府部门职能过于宽泛,很容易出现越权交叉现象。魏晋、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出现很多一能全能、一官全兼的人物,如蜀中四相,吴之陆逊、诸葛恪,前秦之王猛,东晋之谢安,既管政事,又管打仗。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是皇帝的用人套路出现失误,对强力人物过度依赖,忽视了对整个国家政治运作机制的建设,这是典型的人治观念作祟。这种现象的危害是真正的腹心之患,一旦发作,伤根动本。

91、从曹魏逐渐,“加九锡”者必即位已经成了法则。刘裕的这个目地,早已似“司马昭的心”,为东晋路人孰知。

92、因此,以当时东晋的形势,是难以控制作为突出部的关中的,如果关中能挡住其他势力,守将就能自立,如果关中挡不住,那就是历史的状况,被赫连勃勃这个马匪捡了大便宜。

93、刘毅等不欲刘裕入辅政,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或欲令裕于丹徒领扬州,以内事付孟昶。——《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

94、刘裕大军北伐的诸多主将,王镇恶,王仲德是北人晚渡的,沈田子,沈林子是南人三吴豪强、胡藩是江州豪强、朱超石和其兄弟是桓玄系统投过来的,傅弘之是东晋雍州系统的,只有檀道济和刘遵考算是京口集团硕果仅存的嫡系。

95、所以,后秦内战给刘裕争取到的机会,就是收复河南地区轻轻松松,但是在潼关和后秦主力,完全是实打实的硬仗,正面打垮了对手,令姚绍这位后秦宿将兵败愤死。

96、刘裕亲自率兵北伐,建康大本营由其心腹谋臣刘穆之镇守。结果刘穆之在刘裕占领长安的同时因病去世,刘裕收到消息顿感后方不稳,十分着急地就赶回了建康,只让自己的幼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派大将王镇恶、沈田子等率一万兵士辅佐。结果这个安排酿成大祸,先是沈田子与王镇恶关系恶化,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导致留守长安的实力大损,接着胡夏天王赫连勃勃趁机偷袭长安,晋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安和关中得而复失。

97、对后秦和北魏的同盟,刘裕心知肚明,他清晰打后秦不会太难,仅仅担忧北魏的干预。因此他一边警示北魏不必多管闲事,一边又作出了战略上的调整。刘裕本次北伐,不因步骑兵队为主力军,反而是别具一格地以网络水军为主力军。北方地区平原区是骑兵队的天底下,步兵团处于劣势,而网络水军为主力军,就促使骑兵队对步兵团的优点无法充分发挥。气吞万里如虎地灭后秦刘裕北伐的前锋军队分前后左右三路:右路军:以冀州知州王仲德为总指挥长,从山东地域西进,开启巨野一带50年以前桓温北伐时用过的航线,沟通交流泗水和黄河,以后,向黄河龙洲湾的北魏聚集点靠近。

98、自汉代来,洛阳便是中原帝国的擒雄都城,洛阳的地理对正朔认可极其重要,前燕乃至还出现了以自然地理奉正朔的观点,因而得洛阳者得擒雄。

99、晋王朝,自定都江南以来,虽内乱不已,多次发生过大小规模不等的战争,但基本上维持着一统江山,远远不像北方多国纷争,兵祸蜂起,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的凋敝残破局面。刘裕当政后,采取了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的措施,加上江南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使东晋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训练和征调了强大的车、步、水、骑等大量军队。这支军队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明显地优于南燕军,为战胜南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00、沈田子在战场上是能够以一当十的猛将,凭借一股豪气总能打对方措手不及;

101、刘裕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后者。为啥?原因很简单,刘裕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桓温。现有的胜利果实,足以让他登基称帝,建立新的王朝。

102、朱超石马上命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以重大杀伤。但魏军由于兵源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弓弩发挥不出作用了。

103、图2永嘉之乱后移民南迁的路线和迁入地区的分布

104、比如说谢裕,他公开表示支持刘裕北伐,理由当然是大公无私光复中原那一套。可实际上,这表明以谢裕为代表的谢氏看好刘裕,或者说谢裕这一支看好刘裕,希望能够与刘裕进行一定地利益捆绑。

105、如果再次北伐河套的胡夏以及幽、并的北魏,依靠江南进行后秦补给就太漫长了。所以必然需要把关中、豫州、青州等地作为补给基地,这都需要新复之地对东晋的认可才行。而这恰恰需要的就是时间。再说如果这次北伐没有出身北方的王猛孙子王镇恶在的话,北伐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胜利(王猛作为前秦的丞相在关中影响深远)。所以在灭后秦后刘裕没有再次强行北伐,选择了班师回国。

  发布日期:2023-07-08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