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经典句子(优美语句53句)

荀子劝学经典句子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 ——乔•贝利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参省(xǐ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相当于“于”,对。

5、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6、是学习让我们具有更高的视野,使我们的能量发生变化。我们人从外在的形态上看似乎没有变化,但是经过学习以后,我们的思想就会站在一个高处,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或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7、所以劝学惜时,也是古代文学里一个很大的主题。

8、这就说明,学习可以让我们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离开过去的那个自己、迈向一个新的自我。后面冰和水的例子,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9、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0、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11、学习的功能如此巨大,它可以让我们致千里,可以让我们绝江河,超越我们作为人本身的局限、拘囿,甚至是先天的缺憾和不足。

12、瓯臾:瓦器,这里指坑洼的地方。知:同“智”。滚动的圆球掉到凹陷坑洼处就会停止下来,流言蜚语传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就会止住,不会再继续流传。

13、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14、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语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君子自身贤德能够容纳那些无用的人,拥有智慧能够容纳那些愚笨的人,见识广博能够容纳那些粗浅的人,道德思想精粹而能够容纳驳杂的人,这便是兼容并蓄之法。

17、而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18、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19、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20、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21、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22、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3、 ——白哲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

25、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又被尊称为荀卿或孙卿,他是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战国末期是中华民族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基础。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7、《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8、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29、 ——但丁 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

3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1、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荀子·非十二子》

32、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33、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荀子·大略》。

34、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3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3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8、(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9、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40、《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1、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备了。

4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3、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44、今天我们学习的《劝学》,是荀子32篇中的首篇。“劝”是鼓励的意思,与“劝业场”的“劝”是同一个意思。

45、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经典名篇,就是来自荀子的《劝学》。

46、《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7、百发失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48、路程虽然近,但不走的话就无法到达;事情虽然小,但不去做的话就不会成功。

49、0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50、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51、下面荀子进而讲起了蚯蚓和螃蟹的故事,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是何等渺小,因为它没有“爪牙之利”,即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但是它却可以做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上下下是多么的自由自在。那么渺小的蚯蚓,那么软弱,它是怎么达到这些的呢?是因为它的内心专一纯正。荀子进而对比螃蟹。螃蟹虽是六条腿加两个大钳子——当然这不太符合我们惯常的认识,我们一般认为螃蟹是八条腿,但在荀子写他的教育论文、写他的思想时的那个时代,大概他对于螃蟹是几条腿和我们现在的观察理解有所不同——如此的强大,单从数量上就可看出——六和数量重多,穿铠披甲,但是它的命运怎么样呢?它可以如蚯蚓那样做到那么自如幸福,那么从容不迫的生活吗?不,“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它只能居住在蛇鳝的洞穴当中,是借助于人家的地方,自己却连个家都没有。这是何等的凄惶,跟它的勇武强大是完全不相配的。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螃蟹用心浮躁——“用心躁也”。荀子在强调只有先做到用心专我们才能“不舍”,再然后,自然能积累,所以积累、“不舍”、专一是学习中重要的方法和态度。

52、考点: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发布日期:2023-10-12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