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赏析(优美语句60句)

杨绛作品赏析

1、一别往往不知何时能再通音讯,甚至终生不复相见。

2、  在大海的风浪中如何不晕船?在归国的海轮上杨绛感悟到了: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的身躯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这种在波浪中牢牢地把握“地平线”的办法,钱钟书一试真的管用。同样,这也是杨绛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诀窍。

3、我知道梦是富有想像力的。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我握着钟书的手,一再对自己说:“梦是反的。梦是反的。”我想到她从梦中醒来,看到自己孤零零躺在医院病房里,连梦里的妈妈都没有了。而我的梦是十足无能的,只像个影子。我依偎着她,抚摸着她,她一点都不觉得。

4、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5、简介: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正文后巧置多篇大手笔的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本版增补长篇访谈“百岁答问”、原声录音和多幅近照。

6、  《称心如意》得到剧作家李健吾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纪著名剧作家丁西林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喜剧的第二个里程碑。

7、《下放记别》为《干校六记》的第一篇。作者及其丈夫钱钟书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再一次被列为“接受工家兵殖民地教育”的改造对象,被集体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动场景。始终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

8、早年深造研读之际,杨绛与钱锺书常比较谁读的书多。夫唱妇随,妇唱夫随,二人在一起,一直尽可能地延续这种读书状态,不仅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赏,颇似李清照与赵明诚竞猜典故出自何书,又是几卷几页几行,猜中者饮茶,清雅而温馨。

9、女儿没有了,钟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的看着我,我知道他的心上在流泪。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钟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

10、    他是一个苦人,也是一个善人。这个苦人卑微渺小,孤独穷困,还是个残疾。他卑微,卑微到了泥土里,大家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渺小,不过是一个卖苦力蹬三轮的车夫;他孤独,没有亲人,在这世上孑然一身;他穷困,赚着微薄的收入,住着脏乱差的大杂院;他还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对于杨绛一家,他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与,特别是在生命即将消亡的时候,还把自家所有的鸡蛋全部送给杨绛一家吃,他的爱,是全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美文是杨绛的《老王》。这样一个又穷又苦又孤独的老王却把最大的善意回赠给了这个世界。——荷香芬芳

11、语出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大意为: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12、尽管横跨了时代,但钱锺书还应该归为传统型知识分子,以著书立说为主,至于他有多少建树又有多少不足,这都是研究者的事。个人以为,钱、杨二人系出名门,学贯中西,既有博雅温厚的古风,又有比较开阔的视野。

13、既是行云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性的事件发生。而在杨绛的作品中,虽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如本文中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诉和狂燥的宣泻,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14、  杨绛以92岁的高龄挤公共汽车去看望已离开她家的老保姆。当她听说一个老朋友的侄女在外地开了家小书店进不到她的书时,她会把留的样书寄过去。

15、为您讲述作家、翻译家杨绛那一颗淡雅心灵所光照的创作与人生之路。

16、语出北宋大文豪苏轼的《鹊桥仙·七夕》,句意为: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将会奔向何方?

17、在所有关于钱、杨二人的文字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写他们一家人常常各捧着书静静阅读的情形。从一些照片来看,钱家摆设非常简朴,没有阔大的书橱,没有佳木几案。简而又简。

18、序:《我们仨》好素雅的名字,这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后写出的文字,用她最后的精力与颤巍巍的手。只有老人,有哲思且生活幸福的老人,才会把一生的故事总结的如此简单----《我们仨》,什么事,都是我们仨,携手同行,相互扶持。全书最有感触的,是书最后的”附录“,我惊异于身为教授且也年过半百的钱媛,用又黑又粗的笔写孩童似笔画清晰的大字给爸爸,仔细寻找答案,才知道是因为钱锺书先生眼神不济又想亲启女儿的信,女儿当然使自己的字尽量好认来满足爸爸。《我们俩老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19、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圆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有时揣测,假如季羡林未写《牛棚杂忆》,钱锺书未写《围城》,是否仅限于学界知名?杨绛的作品,多见平实,与普通读者没有隔着山隔着河。

21、杨绛的《干校六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曾经的民族劫难与个人遭际的一种反映,抑或说弥补钱锺书创作上的缺撼。有人批评钱只是一味穿凿知识,创造性不足,而且面对民族与国家曾经的灾难巨创,未有作品深刻反映。用时下的话可称为“未有发声”。

22、  20世纪50年代末,杨绛写了《艺术与克服困难:读《红楼梦》偶记》,文章结尾引用了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名言:“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当时中国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理论家周扬很欣赏,在讲话中引用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嘛”。

23、从劈柴生火到做饭洗衣,她样样都做。其间,她竟还能抽出时间写完自己第四部戏《风絮》。所作所为,钱家人都看在眼里。连婶婶(叔父钱基厚之妻)都忍不住赞她说:“季康啊,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是痴人有痴福。”

24、《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25、本文摘自王臣新书《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北京紫图图书出品并授权发布。

26、有人说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味语言,也有人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需仔细琢磨语言。的确,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赏析不可忽略。如果再细细品味,《老王》语言的魅力会更多。

27、曲高和寡难以产生演奏者和欣赏者共鸣的效应。寻常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感情,用本色无华的语言串起,入眼入心,欣赏者不被感动都难!

28、书名:《杂忆与杂写:一九九二——二零一三》

29、“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30、《杨绛悄然度过百岁生日 晚辈读者敬献诚挚祝福》

31、钱其琛曾说,他喜欢读《干校六记》,并将自己的回忆录取名为《外交十记》。钱曾居高位,非文学界人,对该书的评价不一定具有文学上的意义。但或许反映了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32、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33、《我们仨》含有浓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现于“我们仨”对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爱读书勤奋治学,这三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推动他们走向高远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平和即和谐、中和。

34、譬如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在前面所闻的基础上做了两种推测,两次提到“不幸”,在平淡的叙述中对老王的遭遇寄寓深深的关切和同情。又如在文章结尾,当“我”知道老王在送鸡蛋和香油后的第二天就死了,写到“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一个著名的学者对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了对弱者的悲悯的情怀,它可贵在“我”毫无掩饰,敞开心扉,反省自己,“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了他”,“我”在人格上真正尊重老王了吗?它深刻在用最朴实最本色的语言引发我们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思考如何尊重他们,因为平凡的他们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35、简介:杨绛著的《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本书首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

36、  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如《干校六记》,杨绛回忆说:“我动笔前告诉钟书,我要写一篇《干校六记》,他泼冷水说:‘写什么《六记》!’我写完后给他过目,他不声不响,立即为我写了一篇‘小引’,我就知道他是真的觉得好,不是敷衍。”胡乔木评价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干校六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为:“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37、简介:《将饮茶》介绍了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38、行文优美诚挚,被誉为“最具汉语文字美感”的作家

39、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40、易代之际,钱携家眷由沪徙京,创作被迫中辍。而后迎来一波接一波的运动,直到文革袭来。尽管自视未完工的《百合心》超过《围城》,钱锺书却兴致大扫,创作冲动逐年衰减,“慢慢地从省心进而收心,不作再写小说的打算。”钱于解放后出版的《宋诗选注》序中,引了毛泽东的话。这是他在公开出版的作品中唯一的一次。

41、  著名文学家、报人施蛰存评价杨绛“自是语文高手”,“语文纯洁,本来是读者对作者,或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最低要求。但近十年来,却已成为最高要求,在一群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要找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

42、        书名:《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43、杨绛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写道:“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锺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最朴实的支持。

44、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勇气啊!当时,钱钟书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45、  杨绛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对事业和家庭的决断。杨绛一心想到清华读文学,却因为清华大学不招女生,只能读东吴大学法学预科,后读政治学专业;曾有机会去美国卫斯利学院(宋庆龄姐妹的母校),但因不愿给老父亲增加负担,也不喜欢政治学专业,从而拒绝了。由于她的坚持,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了外国文学专业。而一入清华,杨绛就戏剧性地碰到了钱钟书,并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母亲常和杨绛逗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与多数人理解不同,他们并非感性地一见钟情。70多年以后,杨绛谈起这一段说:“人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杨绛和钱钟书还是略有曲折经过相亲相恋才走到一起的。这也符合杨绛理性的人生态度。杨绛回忆道:“钱钟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比较相投。”杨绛就是这么决断地“选对专业嫁对郎”的。

46、  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一炮打响。19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其实《围城》还真是钱钟书杨绛同去看杨绛的喜剧《弄假成真》时,钱钟书提起要创作一个长篇小说而激发的。钱钟书以每天500字的速度写了两年《围城》,杨绛包揽了后勤,每天急切地等着看他写了什么。

47、钱则视杨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并认为她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48、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古代的名家们也体会过人生百味,在诗里也可窥见一斑 ↓ ↓ ↓

49、世间多少纷扰事,浮华落尽都随风,即知有一日殊途同归,又何必执着于得失幻灭,待一切落幕,世上自然平静,有些事无需强求,有些人无需强留。

50、钱锺书的母亲夸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51、杨绛先生在她的作品《将饮茶》中说:“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52、诗句虽只是简单了陈列了几个物象,却也道出了与友人之间无尽的情义。在心冷的时候,想起曾经的友情,照亮过人生路,像一盏在风雨飘摇的灯光给人一丝丝希望和暖意,人也不至于绝望和冰冷。

53、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54、  在唯一的女儿、一生的伴侣辞世后,92岁高龄的杨绛出版了记述三口之家风雨历程的回忆录《我们仨》。有评论家认为:“《我们仨》展现了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境遇,很具有代表性。对于我们回顾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5、这样一种互相分享、支持的情意,在杨绛遇到钱锺书时,便成为二人经营家庭关系的利器。杨绛在医院坐月子期间,钱锺书过得十分辛苦。他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要来医院看望妻女,还得独自料理日常生活。一个人的日子不好过,钱锺书屡屡出错。每每如此,他便似孩童一般跑去跟妻子说“又做坏事了”。

56、或者,可以说,他做不了开宗立派的领路人,只能成为一部“辞典”。他的创作精力或有不济,于文化氛围的理解、创作心理上的准备,或有可说与不可说的苦衷。

57、  1946年,抗战胜利后,钱钟书杨绛夫妇和全国人民一样,一下子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这年4月,钱钟书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这书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 杨季康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60年后,杨绛对此说道:“我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58、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

59、              书名:《斐多》

  发布日期:2023-10-31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