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1、 感悟:良知伴我们一生,我们一生用良知相伴!人人传递正能量,人间就会处处溢着幸福!从我做起,不忘初心!(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2、 诚意既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那么如何落实诚意功夫呢?《传习录》中给出了明确答案:“意未有悬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弊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3、硕果累累的人生,其根本就是拔本塞源,心、道、德、事。
4、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
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6、真正做学问的人,想要活得明白的人,“知”的背后一定会慢慢走向“行”。
7、王阳明小时候上学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儒生老师认真回答说:“惟人生登第耳。”王阳明摇头答:“人生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8、一是收束身心,触摸心体,可以通过站桩或静坐来实现,这一部分群里子晴同道比较专业,已在群内多次介绍。中央电视台今年3月份播放的《王阳明》纪录片中也提到:鉴于贵阳的经验,阳明先生暂时放弃直接以知行合一的新观点迎面冲撞人们根深蒂固的先知后行观念,而是教导弟子们一起用静坐的方式从繁杂的日常生活的欲念中摆脱出来,体味心体本身的澄明状态。阳明先生还指出,静坐不同于坐禅,静坐不是入定,只是为了收束身心,擦亮被私欲的尘埃遮蔽的心灵之镜。
9、先生听完后说:“我并未让你放下工作来听我讲学,你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场修行!”
10、在“行”的过程中,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取得成就,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有可能很多因素都可能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控制。往往在事情的跌宕起伏当中,我们才能渐渐建立对事情更为准确的认知——复杂的事情往往没有简单的对和错。事情总结出来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决定事情发展的背后却包含着丰富的原理。
11、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有几个被大家熟知的核心观点,知行合心即理和致良知。我对阳明心学并没有什么系统深入的研究,简单就这几个方面分享几点我的理解。
12、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宝藏,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就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白老师还说-我们持续、真诚的对别人好,就能体会到”道“的奥妙,道的奥妙体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记得我从2008年刚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体证过一句话:人只有在敬畏因果的时候,才不会去做坏事,不敢有恶念;因为天地之间有一台无形的录像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它实时记录着,甚至我们对别人的一心一念都能被觉察到,然后它会用一种无形无声的波段传递给对方,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对方都能接受得到,并有所感知,这是我们所说的“心灵感应”,其实就是行为作用带来的反作用。因为起心动念就会引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就会得出相应的结果,所以说起心动念即为答案。
13、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14、天地间有太多条路,其实从根本上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自我修炼之路。
15、 事上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站高一个层次,不忙乱,不焦虑,坚信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16、课程内容:《王阳明的一生》、《阳明心学核心》《中华文化思想流脉》、《大学》、《告谕浰头巢贼》等……
17、阳明弟子中有一位是地方官员,这个人每次听讲都是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
18、 以前在听到“心”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人体内的那个心,那个昼夜不停跳动着为身体提供动力的心。在听到“心的力量”、“修心”这一类词的时候,总是当作那些烂大街的心灵鸡汤,对其不屑一顾。但在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所谓“心即理”,王阳明反复强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0、陕西省阳明学会王海峰会长带您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脚步,体悟“知行合一”的智慧,探寻“万物一体”的玄机。
2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2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4、“良知”指的并不是慈善行为,而是活在本初真实的自己的状态。任何有了分别的状态,都不是第一反应,哪怕这种分别打着大义名分的旗号,哪怕这种分别是对于所谓正义价值观的追求,也都是执着。只有活在内外一致的状态里了,生命的层次才能借由功夫而不断升华,最后才有可能抵达究竟智慧。
25、我们浮躁的内心出世安顿,安顿好后再回到这个世界中去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中国几千年的哲学都围绕它展开,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安生立命),解决方案围绕着一条,把出世和入世加以统一。
26、一是转心外无物的弯子。我们看到的物是它在心中的映像,不是真实的物。举个例子,镜子前面放个苹果,我们看到的物是镜子里面的苹果,不是真正的苹果,而心就是那面镜子。如果镜子脏了(也就是说心被遮蔽了),虽然镜子前面的苹果是干净的,但我们看到镜子里面的苹果还是脏的。这就是心外无物的正解。而理是依托物存在的,心外无物也就心外无理了,也就是心即理了。这个弯子一定要转过来,它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
27、“神”在受精卵发育的过程当中会不断注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神”随时都在。后天“神”会分散,大多数人的“神”会逐渐被耗散,所以导致很难有专注力。真正的专注力实际上是能够调动“神”,聚焦在某个事情上。
28、先生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反观我们的生与活,亦同。
29、就是平时打坐、持咒或者吐气。一开始坚持不了打坐,但至少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想到持续提升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力。每天打坐持咒,相当于通过咒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各种比较浊的能量。就像是每天打扫卫生,每天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沾染,刚开始功夫力量不够的时候,每天清理的不够染的多。随着功夫的深入,清理的能力提升,大于每天染的部分,就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把身体内的宿疾逐渐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