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什么意思怎么读(优美语句64句)

舆论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1、当刻板印象系统已完全固化,我们的注意力便会被吸引到那些能够支持这个系统的事实上去,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与该系统有矛盾的某些事实。所以,善良的人总能为善良找到理由,邪恶的人也总能为邪恶找到理由。

2、不加批判地固守刻板印象不仅会使我们对许多本应被纳入考虑的东西视而不见,而且日后盲点浮现,刻板印象就会崩解。

3、这帮政客把持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造谣惑众。

4、李普曼认为,新闻和真相根本就是两回事,而且我们必须对两者做出明确的区分,新闻的作用是就某一事件向公众发出信号,而且真相的作用是将隐藏的事实置于聚光灯下,将不同的事实之间建立联系,并绘制一副可以令人对其作出反应的现实图景。只有在各种社会条件呈现为可感可触的形态的情况下,真相和新闻才会协调一致。(舆论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5、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这句话不少人听过。但他还有下半句,叫:“然后再搞死一个名人。”换算成今天网络舆论的这种苗头,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被网暴15分钟”。被网暴的同时,你出名了,然后被遗忘,谁也不关心真相。

6、用知识社会学进行弥合是当下网络时代可以尝试的一种进路,至于效果如何,受限于本文篇幅我们无从考证。但李普曼所担忧的社会环境中处处是“建构”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他提醒人们警惕象征符号的作用,警惕事实的表象,更要警惕自己由于思维缺乏训练,而想当然地将关注的两个事物看成是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的做法。尤其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被束缚于算法中,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世界,但实则处处是“回音壁”和“信息茧房”。我们所能认知的,只能是世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犹如浩渺星辰中的一粒尘。

7、因为赋予世界某种刻板印象的,并不只是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还句括我们的道德标准、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政治煽动等。用“政治”“商业”“社会”等词汇去替换“艺术”一词,道理一样说得通:“.....除非艺术学校的教育同时教会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事物,否则我们会很容易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束缚,模式化地套用我们所熟悉的艺术表现方式去观察眼前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我们关于艺术真实性的标准。在观看某人的作品时,若其呈现的色彩和形状未能立即迎合我们有关色彩运用与表现形式的那些既匮乏又陈腐的经验,我们就会摇着头认为它没能再现我们自认为熟知的事物,或者指责其矫揉造作。”

8、《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由“李杜之争”谈起》

9、当人们都在质疑你时,虽然你有一堆反驳的说辞,但记住喜怒不形于色,这样不但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影响,还可以从他人的口中了解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当然,如果你要是认定做某件事,那就一定要抱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想法,不畏舆论,不惧艰辛,相信你自己会成功的。

10、所谓的技术精英,如何从公众中产生?所谓的技术精英,如何从公众中产生?

11、三是“报纸最有能力尽到的责任不是面对一般的读者,而是面对特别关注与自身的经历有关的问题的那些读者”。与之相连接的,作者提出了“家乡的印刷日志”这一概念和定义。

12、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

13、李普曼用诸多论证回应了他关于“环境、环境图景和人对环境图景的反应”三者的关系,即环境不等于环境图景,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但环境图景是人片面化的感知,即拟态环境,而人对环境图景的反应,受制于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因而此反应是非理性的。个人如此,公众也如此,于是自然而然的,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反应,以及因公共意见而形成的舆论的内容“往往是间接的、不可见的、难以捉摸的,它们无法变得明晰。”

14、这部分有皮亚杰的“基模”理论的影子。人们不是麻木地接收外界图像,人们会借助想象力转化为每个人独有的印象,对具体的信息进行分类,形成对外界抽象的认识,在表达的时候再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为了使接受者更加容易理解,还会增加一些艺术表达,激发人们兴趣和好奇心。

15、8亿热搜之后没多久,该品牌出来道歉了,也证实了辛选所言非虚:

16、从哲学观来看,假定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所掌握的规则阐释的,那我们就倾向于用自己掌握的规则去对世界上的事物做出描述和总结;相反,若我们的哲学观认为人只不过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存在,人的智慧至多只能理解浩繁的观念中极小的一部分,那么当刻板印象开始发挥作用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其只不过是刻板印象而已,在其出错时我们亦会欣然对其做出修正,此外,我们还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念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的,以及我们为何会接纳这些观念。

17、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18、《舆论》是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译者是常江和肖寒。

19、(12)汉字的声调 (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20、不合规,是不可能的,现在直播的问题好像是太追求合规了,以至于观众们索然无味,还有人就希望直播出点事儿才好,实在没事儿就编点事儿,要不然流量怎么进他的口袋呢?

21、编点儿模棱两可捕风捉影的瞎话,流量哗啦哗啦,这种“outlaw”式的所谓自由,实在太诱人了。

22、3, 从而孤立事件能够很轻易地成为一个允许舆论置喙的现代公共话题。

23、人们需要了解刻板印象,需要了解其发生作用的机制,注意其对我们造成的误导。为了防止误导,我们需要掌握其接触了哪些信息,而且要了解头脑中过滤这些信息的意识机制是怎样的。

24、侵略者竭力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涂脂抹粉,妄图逃脱世界舆论的谴责。

25、以上就是今天我们对《舆论》一书的作者及导论的介绍,希望借此大家可以明白李普曼关于舆论的基本立场,进而对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的区别、拟态环境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影响,以及舆论本体相关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26、拟态环境的提出是对人的天性与外部环境两者综合的结果。比如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但是对于“利”“害”的判断方面,人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是决定因素。作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社会学研究人们认知宏大政治环境的过程,以及如何让这一过程更为流畅,从而实现更好的认知。作者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认知这一现象的存在,从而实现更好的认知,指导自己的行为。

27、前面说了一个原因:节省精力。另一个原因,他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一种保护。

28、“日益合规的直播行业与日益稀少的负面新闻之间的矛盾”。

29、总而言之,舆论在其对环境进行观察和反应的过程中会有信息偏折,如审查和保密行为在信息源头设置的阻碍,物质和社会环境条件加诸信息接收层面的限制,以及注意力的缺乏、语言的贫乏、各种使人分心的干扰、无意识的情绪的累积,还有单调生活的消磨、暴力、枯燥.....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舆论对环境信息的反馈能力。这使我们想清晰、公正地把握真相变得无比艰难。

30、读者选择报纸,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报纸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只要符合读者刻板印象的内容,读者就会高兴地读下去。为了发行量报纸的目标就变成了,努力迎合读者想要想看的内容,于是报纸会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越走越远。

31、在《真相》中,我们一直强调信源可信度,证据来源,证明材料可信度等问题。在这本书里给了一些原因,在听某人说话时,听者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添加自己没有听过的信息,因为他在听取信息时会试图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在自己的意识之中按照意图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即使是亲临现场的人,看起来是在叙述事件原始始末,可实际上他讲的是经过自己改造后的版本,所以对事件的报道是事件认知者和事件本身相糅合的产物,如果是多手信源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会更少的掺杂自己意见。

32、网络舆情生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围绕着事件本身、民众和媒体这几个主体来讨论的。大家可以这样厘清逻辑顺序:首先受众获取信息不再只依赖于主流媒体,自身也成为了传者,但由于缺乏专业素养,情绪很容易蔓延;其次互联网的特性可以使相同观点的受众迅速聚集,形成意见集团,推动舆情传播;最后经过专业媒体的推动,舆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33、梦见死人在哭,哭声吓人,表示你有某些事处理不当,应该赶快检讨反省,否则将会有对你不利的舆论出现。

34、无论是陈警官,还是贾乃亮,抑或辛选的主播,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点:

35、键盘一响,黄金万两,极低的成本,带来极大的收益,反正世上好人多,网上坏人多,好事留在世上,坏事都去网上。

36、人的行为受到拟态环境的刺激,对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施加行动,比如交战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站在正义的立场,虽然我们处在同一世界,但是每个人所思所感完全在不同世界,我们称脑中的世界为“小世界”。社会要对个人形成控制是通过作用这些小世界实现的。

37、事实上,由于时间、能力的限制,个体必然无法了解世界的全貌,因此借助“虚构”(fiction)来创造某种环境,实在是为了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因为,为了能对真实环境加以把握,就必须依靠某个更加简单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重建。

38、例句:然而现在,它必须既在舆论庭上为自己辩护,且很可能也必须在法律庭上为自己辩护。

39、再说一下我认为的这本书的不完美之处,或者说作者被自己的成见系统给保护起来的看法。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专家和标准我认为这是难以界定和实施的,更何况有着更多缺点的“情报机构”。

40、《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黄旦 《新闻记者》2005年

41、《公众舆论》的主张和看法我绝大部分是十分赞同的,只有少些观点和言论我有着另外的看法。

42、舆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úlùn。解释为公众的言论。意思是人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43、这样一个在学界与业界均卓有成就的大佬,在该书中坦言,尽管自认为读懂了六七本统计学书籍,但数学还是一如既往的差劲。但这并不影响其本人对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影响。

44、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45、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46、由于我们要从零开始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认识所有事物,却又由于精力不济或生活繁忙而无法将其归人各种类型,故通过刻板印象来观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种经济,便捷的方法。不过,在亲情、爱情、友情乃至敌对的关系中,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只能将对方当作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去认识。那些我们喜欢和欣赏的人往往是能够掌握每个人特性的人,他们不会将他人简单划分到某个类型里。

47、《公共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8、(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49、明胡应麟《诗薮·唐下》:“老杜律仅七篇,而首録《张氏隐居》之作,既於舆论不合,又己调不同。”

50、总的来说,互联网的存在是使公众意见以及公众舆论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互联网还让激活民主和使参与感更有意义,但我想,我们不能忘记,也必须注意到,参与的增长未必等同于有意义的增长,这一点能从互联网上重大公共事件的各种言论和评论中看到。而且,精英们仍是公共信息和舆论的守门人,尽管互联网提供了“公共领域”这样的幻觉。

51、真相,对于现实中生存的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52、但他应该是高兴不起来的,因为这回实在太冤了。就好比小六子在剖腹自证只吃了一碗粉的清白之前有一屋子人看热闹,当他划开肚子恳求大家作证自己确实只吃了一碗粉的时候,这个屋子里没人了。

53、侵略者竭力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涂脂抹粉,妄图逃脱世界舆论的谴责。

54、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舆论基本上就是有关事实的道德化和准则化的看法。作为道德准则之核心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以及从什么视角去看。社会道德体系构筑了个人道德体系的根基,每个人的道德体系都建立在本人所接纳的事实观点之上。至于那些试图否定我们的道德判断以及我们的观点的人,我们会倾向于认定其是错误的、异己的、危险的。

55、(出处)现代冰心《寄小读者》十八:“最可敬的是他们很关心于船上别国人对于中国学生的舆论。”

56、刻板印象的世界不是迎合我们标准的世界,而是符合我们预期的世界。刻板印象会让我们只认识这个世界的一面而忽视另外一面,但是现实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当刻板印象不能再认识变化的客观实际的时候,那些曾经因为刻板印象被忽略的事实(盲点),就会突显出来,盲点就会由被关注的边缘走向矛盾中心。

57、《调和“李杜之争”:一种社交化媒体时代的新闻观》

58、要想理解李普曼的舆论观,或许看看与之相区别的杜威怎么看会更清楚。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为了给“仪式观”立论,而将二者的观点对立起来,之后美国学术界也逐渐开始“李杜之争”之说。

59、盲点的作用。盲点的存在会使人们摆脱有可能令其注意力涣散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一旦被感知就意味着刻板印象即将崩解。

60、论述:疫情期间的舆情演变的特点与成因(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

61、面对这种无奈,也许勇敢地承认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也是一种坦诚。

62、在现代娱乐圈,绯闻常被用作宣传工具,为流行文化中的现实艺人做配对,引发观众立体的联想,目的为成功建立公众形象。因此绯闻是近代关于名人的一种小道消息的传播的代名词,多数是在小报,和一些小的媒体中传播,或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或越传越离谱,通称为绯闻。

63、象征符号的作用,他能模糊个人意图、掩饰歧视现象;在压抑个体能动性的同时强化群体意志,而且在危急关头能有效增强群体凝聚力,以实际行动完成目标;通过对个体的压制来实现大规模的群体动员,短期来看,象征符能令大众克服自身的惰性,实现群体动员。

  发布日期:2024-02-05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