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介及评价
1、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
2、这其实才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叫真的会用人。因为有材不用,固然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对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反而还不如不用。
3、其中,核心景区富厚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湖南新潇湘八景。曾国藩故居景区为湖湘文化旅游最热门景区之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4、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5、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天意恒居十分之七。说的是,人的天赋资质其实差不多,因为我们大脑的开发程度几乎一样,当然排除少部分。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差别会那么大,这里曾国藩用天意来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曾国藩简介及评价)。
6、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7、不到中国人口3%的外族竟然可以颠覆了占人口97%以上的汉人政权。这是因为中国政治的腐败导致了民族的分裂和无认同感。为了生活及个人欲望,没有了民族尊严,从而产生了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
8、历史上,也有人说曾国藩是卖国贼,无德无能,而且有不臣之心,更是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罪魁祸首”。
9、一共列举了几十人,诉说他在职当权的时候他们怎样怎样,他无权时又怎样怎样,越说越气愤。
10、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究竟为什么能够打胜仗? 蒋方震说,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而湘军之所以能够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是源于一种刚健而持久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样的精神动力与其组织者曾国藩本人息息相关。
11、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12、第二个原因就是此时湘军存在已经没有了合理性。
13、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14、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15、兄长最喜欢苦思,又得几位益友相互质问证实,对于读书的道理,一定有不可更改的几个方面:穷经必专心一经,不可广泛骛多。读经以研究寻找义理为本,考据各物为末。读经有一个耐字诀窍。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这就叫耐心。读史的方法,最妙的办法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好比我就是当时的人应酬宴请在其中。不必人人都能记得,只记一人,好像在接近这个人一样;不必事事能记得,只记一事,好像亲临其事。经主要是究追其理,史主要是考实其事,离开这两方面,别无可学。
16、 挫折使曾国藩有了一个自我反省并得以真正脱胎换骨的机会。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对曾国藩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是曾国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黄老就是道家。道家与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如果说法家的特点在于一个“刚”字,那么道家的特点便是在一个“柔”字。法家之弊是逞强,是刚愎自用,是自以为是。道家的“柔弱”、“不争”,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从过分的自我之中走出来。
17、这套书生动的还原了曾国藩复杂且丰富的一生,从中折射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缺点,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也为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起了「翻案」、「正名」的作用。
18、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19、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去嫉妒别人的运气,而是要自己继续努力,因为现在来判断一个人失败或是成功都太早了。
20、但是,事实是,王阳明参加了三次会试,前两次都落榜了,直到第三次才考中。
21、曾国藩治家,重在“克勤克俭”。他曾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若其“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22、唐浩明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他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
23、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践行自己理念的“拙诚”的功夫。
24、江忠源一直以来将金钱视为身外之物,有朋友在京城不幸去世,他自己典当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衣物,徒步当车,把朋友的灵柩送回了老家。
25、但是,浩浩荡荡的水陆师首站就遭到了太平军的埋伏,险些遭到歼灭。
26、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27、 10册100余万字,讲透足浴门店运营的方方面面,直击痛点,业绩倍增
28、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
29、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曾国藩所具有的狂者的人格特质。尽管曾国藩会在公众眼里留下狷者的鲜明形象,但并不能掩饰其狂者的气质。我们知道,狂者的精神气质一般会体现其志向高远、意志强横、冲破流俗等各个方面,而曾国藩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其鲜明的狂者人格特质。龙梦孙在谈到曾国藩的精神气质时,固然肯定了其“谦虚”的狷者气,同时也强调其“强毅”的狂者精神。他说:“惟其强毅也,故困知勉行,力追前哲;特立独行,自拔流俗;虽极人世艰苦之境,而曾不少易其心;虽遇千挫百折之阻,亦不足以夺其志,真者必信,不信,而不为古人所欺。”应该说,前面所述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谦谨、敬恕、淡泊的狷者态度,他之所以严于律己以至达到苛刻的地步,恰恰是因为他具有极高的志向与宏大的抱负。他这样表达自己的志向:
30、读史《二十三史》每天读十页,即使事务繁忙,也不间断。
31、什么是领袖?什么是干部?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燃烧,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
32、(2)但是,尽管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保守的程朱理学的“义理”。这“义理”的核心就是怎样做合乎正统规范的人,怎样维护现存秩序,怎样维护纲常礼教。而且,经世派当时只是看到了西方文化表层的洋枪大炮、科学技术了,即文化的器物层面。
33、在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军,当时是无望而不胜,但随着统一全国,旗人逐渐被腐化,战斗力逐渐衰弱。在平灭吴三桂时,康熙更多的依靠绿营兵,八旗军已不堪重用。到了后来,绿营兵也开始腐化,不复当年重用,剿灭太平天国是主要依靠还是汉族官僚阶级自己的武装部队。
34、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
35、为此,作者举了曾文正公(曾国藩)的例子,说他“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时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老屋外,在省中未建一间房,也未买一亩地。
36、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37、三月初六日,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孙初闻之,心甚惊恐,盖久不作赋,字亦生疏。向来大考,大约六年一次。此次自己亥岁二月大考,到今仅满四年,万不料有此一举。故同人闻命下之时无不惶悚。孙与陈岱云等在园同寓。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正出场。题目另纸敬录,诗赋亦另誊出。通共翰詹一百二十七人,告病不入场者三人(邵灿,己亥湖南主考;锡麟、江泰来,安徽人),病愈仍须补考。在殿上搜出夹带比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名如山(戊戌同年)。其余皆整齐完场。十一日皇上亲阅卷一日,十二日钦派阅卷大臣七人,阅毕拟定名次进呈皇上钦定。一等五名,二等五十五名,三等五十六人,四等七名。孙蒙皇上天恩,拔取二等第一名。湖南六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单。十四日引见,共升官者十一人,记名候升者五人,赏缎者十九人(升官者不赏缎)。孙蒙皇上格外天恩,升授翰林院侍讲,十七日谢恩。现在尚未补缺,有缺出即应孙补。其他升降赏赉,另有全单。湖南以大考升官者,从前(雍正二年)惟陈文肃公(名大受,乾隆朝宰相)一等第以编修升侍读,近来(道光十三年)胡云阁先生二等第以学士升少詹,并孙三人而已。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孙学问肤浅,见识庸鄙,受君父之厚恩,蒙祖宗之德荫,将来何以为报?惟当竭力尽忠而已。
38、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39、 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法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过于强势、过于冷酷、过于霸道、过于刻薄、过于自是、过于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如此的逞强、霸道、自是,一定会导致别人的敌意与对抗。所以曾国藩在湖南和江西带兵时,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所到之处,与官场冲突不断,以至于到了“通国不能相容”的地步,最终被皇帝罢免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曾国藩也因此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40、曾国藩是清朝的大臣,他的出发点,自然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包括后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被很多人诟病,甚至被称为“曾剃头”“刽子手”。如果曾国藩是一位农民,那他自然会拿起锄头反抗清政府。
41、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