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优美语句96句)

孝道

1、  孟宗, 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至司空。 尝粪忧心

2、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3、孩子再大些,父母教小孩说话、走路、吃饭、穿衣和读书写字,讲做人的道理。到了上学年龄,父母又接送上学……父母的关爱一路伴随孩子成长,直到立业、成家、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而做父母的却默默付出,驼了背、弯了腰、白了头,从来不图回报。

4、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综观《论语》、《孝经》,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5、孝文化的核心意义就是从理论构建到现在时间的一种层面都是一直在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的基本涵义,孝道本身的意思就是善待父母,而这一点是从古至今到现在都是没有改变的,而孔子对于孝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而这一定义也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孝道文化基本内涵也穿成了传统文化中从生殖层面引申出来的家庭构建的功能,更像是一种升华。(孝道)。

6、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时候的一段遗嘱,谈到孝道。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7、首先,养父母之身,也就是孝“身”,要在父母的衣食住行上留心、用心。

8、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父母宁愿花费很多时间倒公交车,就为了省几块钱。

9、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10、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1、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

13、相反“德有伤,贻亲羞。”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出伤风败俗的事,不仅让父母担心,还会让他们羞愧难当,是大不孝。

14、“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要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

15、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顺从父母要有原则和智慧。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儿女如果盲目顺从,使他们陷于不仁不义的地步,那不算真孝。但也不要当面顶撞,应小心劝导他们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如果父母不接受劝告,可以等他们心情好些时再继续劝导。

16、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尊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孝道)。

17、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18、  我们无权决定生命的长短,但是有权选择是幸福、快乐地活着,还是烦恼不幸的活着。活着的方式有四种:也就是算术的生活方式、技术的生活方式、艺术的生活方式和至善的生活方式。

19、在“养亲”和“敬亲”的基础上,儒家又提出“安亲”的要求。“安亲”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有人认为,只要赚钱后,替父母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外安其身”。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

2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21、曾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哪一个瞬间,你突然理解了父母?

22、我在知乎上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人没有任何资格干涉——这属予人权。我们不是父母的财产、附庸、工具,我们的人生,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插手,即使他们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我们自己的人生,由我们自己去走,自己负责。要认识到孝顺是错的,不要被其绑架。我们不必活在父母的意愿和梦想里。

23、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4、父母老了,他们在我们面前变的越来越沉默,变的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惹子女不开心。

25、子女要做到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夫妻和睦、建功立业。如果做事遵循自然规律,扬名后世,彰显父母的恩德,这是孝的最高标准,是圆满的、理想的孝行,是对父母养育的最好报答。

26、一方面让老人想到我们就高兴,不让老人牵挂,让老人放心;另一方面,要帮助老人解决他所牵挂的事,让老人安心。

27、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28、直到我跟着母亲去工厂打了一份暑假工,一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到以孩子面孔的我见识了一些人的两面三刀,笑不达意。

29、孝,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根本性理念,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都是对孝这个行为以及发出者的要求都是没有变化的,而且因为现代的社会更多的原因最终会导致孝文化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在历史的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和传承都已经寄托于传统涵义之外了,这一定是会出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的!

30、《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1大全集珍藏转发功德无量!

31、“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

32、“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家、恪尽职守,最终建功立业、服务大众,这才是孝的圆满结果。

33、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34、精神世界。年纪大了应该给老人家提供一些娱乐活动,或者让他们出去旅游旅游。别整天呆家里,世界这么大,父母也应该去看看。

35、《礼记》有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36、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37、  古人说:“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之本源也。”水有源头,树木有根本,这样才能够源远流长,如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很快就会枯竭,就会灭亡。同样的,血脉家族的遗传传承和灵性家族的智慧传承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活水,恭敬血脉家族的遗传传承是孝道,恭敬灵性家族智慧传承是师道。违背孝道和师道是最严重的罪行,因为他的天性完全迷失了,完全背离了,所以佛家称之为五逆罪,佛家的五逆罪之中,杀父杀母是违背孝道,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违背师道。五逆罪是最深重的迷昧愚痴的状态,要转迷成悟就要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起。

38、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39、乳哺两年,母亲喂给孩子的乳汁就是母亲的血呀!每个孕育过孩子的女人死后的骨头都会由白变灰,那是因为孕育、哺乳孩子流失大量的钙质所造成的。母亲这个恩德,当儿女的粉身碎骨都难以报答!

40、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41、把最好的耐心留给家人,才是做人最大的本事。

42、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43、培根说过:“无论是谁,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44、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辞官返乡。回家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去尝父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45、当你有能力回报父母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能与他们心灵上沟通,精神上的关怀,这个敬字是少不了的,你说呢?

46、  第一篇“入则孝”,除了提出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之中,儿女应该要做到的八件事情。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但是我们做得到吗?父母一说多了,我们就说:“我自己的事情,父母怎么这么啰嗦呀?”心里面不起逆反心理,不起反感的都很少呀。可见确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都很缺乏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日常生活之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就是:“冬则温,夏则凊(jìng);晨则省(xǐng),昏则定。”每天早晚请安,当然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不是一定说都要早晚请安,但是这种精神要在。“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7、《孝经》“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该诸侯之孝也。”从这里可见:孝并非仅仅是指平民百姓,上至天子、诸侯,皆以孝律制。

48、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49、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0、同时,儒家还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即要求子女在立言、立德、立功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做到“慎终追远”,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的目的,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51、如果与老人同住,尽量把阳光充足、空间较大的房间让给老人住。老人睡眠轻,稍有响动便睡不踏实,要尽量给他们准备大—点,质量好一点的床。

52、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孝与感恩是思想,是行为,是素养,是态度,是文化,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在孝道实践中,由低层次逐步地达到最高层次的孝,才是最高境界的孝道。

53、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54、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父母可以起的那么早,他们不累吗?

55、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6、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7、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5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就算我们付出全部去孝顺父母,也难以回报。

59、  我们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是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层面,而《弟子规》是侧重于文明的层面。文化一定要落实在言行举止的文明之中才真的有用。以前幼小的小孩子每天都会读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能够让小孩子从小这种天性能够保持,与父子有亲的天性相应,长大以后就能够成为有德行、懂礼貌、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们现在幼儿园的识字课本里面教小孩子念的是:“小猫叫,小狗跳。”这个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传承断层的悲哀。只是教他认几个字,但他不知道其实不单单认几个字,小孩子从零岁到三岁或者到五六岁,这个阶段是养性的教育,要顺应他的天性来教育是最关键的,过了这个时间他天性已经蒙蔽了,再要教就很困难了。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懂得养性的启蒙教育、母亲的教育其实应该是顺应他的天性的,养性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所以其实这个是我们传统文化智慧传承已经断层的悲哀。

60、“曾经我很讨厌母亲在买菜时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样子,讨厌妈妈和别人吵架,讨厌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的样子。

61、“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62、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3、小时候就会不止一次的在心里默默的发誓,长大后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好,让他们衣食无忧,不用再为生活受劳累,所以孝养父母的心早就有了。

64、孝做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5、《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66、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67、因此,子女要无条件地赡养和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并且,生养教育下一代,延续做父母的使命。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家庭序列中变换角色,完成“子承老”的“奉”和“养”这两方面任务,这既是孝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生大事,也是人的道德根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68、“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69、  教育的根本就是先学做人的智慧,再学做事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是先从顺应天性的孝道文化学起,先从孝顺最亲近的父母做起。《弟子规》就是围绕《论语·学而篇》里面孔子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围绕这么一段话展开来讲做人的规矩。

70、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71、翻了一会儿,父亲把小本子递给儿子,指着其中一段,道:“念。”

72、关注健康。健康是很多老年人所忽略的问题,但是确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子女应该积极关注老人家这个方面。

73、宁静午后,垂垂老矣的父亲和风华正茂的儿子坐在宅院,一只麻雀落到草丛中。

74、我回答了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一下他,一遍又一遍,我一点也不觉得儿子烦,反而觉得他很可爱。”

75、“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

76、古人有句话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孝道讲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如果把给予父母的生活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判定是否孝顺的标准,那穷人的家子弟就永远没有孝子了。但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自古是寒门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越是贫穷的人家,越容易出现孝子贤孙;越是那些富贵人家,越容易出现违逆父母的不肖子孙。

77、现在才知道,父母起那么早,是因为肩膀上的责任,省几块钱是为了生活,赚不到大钱是因为他们是普通人,哪怕光是活着,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

78、林则徐说:“不孝父母,供神无益。”所以千里烧香,不如在家孝顺爹娘。

79、◎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传统文化育天下"此名学习到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等幸福指数,平台所有一切内容皆由爱神新月老师编辑整理,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习共进步吧!

80、父亲点头,看到丛林中微颤的叶子,继续问:“那是什么?”

81、“不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更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

82、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83、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84、  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85、可是即便这样,也愿意把最好的给子女,用一生为子女托举,这就是父母,世界上唯一对你毫无保留的好却不奢求回报的人。

86、多多陪伴。其实这是父母最需要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尽孝方式。大多数人工作或者成家之后,就和父母分开了。对于老人家来说,陪伴是很重要的。他们也需要这种关怀,哪怕常回家看看,不需要做些什么事。

87、生产时,母亲痛得撕心裂肺,闯的是“生死关”。儿女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88、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9、不要让不耐烦,毁了家庭,毁了温暖,毁了爱。

90、孔子提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1、孝道绞杀子女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抹杀子女的自主选择权,并且,常常打着“我是为你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最常见的,如逼婚、反婚,拆散姻缘。

92、“孝顺”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的范例比比皆是。老辈含辛茹苦把后辈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要付出多少辛酸与血汗?为了儿女,可以无怨无悔的付出、心甘情愿的付出、全心全意的付出、没有任何奢求的付出,如果儿女遇到致命的威胁,父母会毫不犹豫的拼命维护、甚至以命换命。老辈如此的维护子女,如果子女再不孝顺,那就不是人了、就连畜生都不如。

93、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94、可见,做一名大孝至爱的孝子是不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回报他们。但是,对父母尽孝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恭敬而有诚意,好好躬亲实践。

95、“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说文解字》这本书对孝的阐述。前一句是说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称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后一句主要说“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子承老”,“承者,奉也,受也。”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父母那里诞生出来的,然后不断接受父母的养育,长大成人;成人后应该对父母不断的奉献,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发布日期:2023-07-12  投稿会员: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