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语录
1、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出自《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
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6、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7、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8、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9、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10、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王阳明语录)。
11、点题: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12、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1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4、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15、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6、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7、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8、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19、让人帮忙更换衣冠后,他倚着身旁的侍从坐正度过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20、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1、(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2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3、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陪王阳明坐在旁边,向王阳明请教乡愿与狂者的区别。
24、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25、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26、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27、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28、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29、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30、“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31、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32、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3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34、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35、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6、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37、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38、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39、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40、▲阳明授学图,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广大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分不开关系
41、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42、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
4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4、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45、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46、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47、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48、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49、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50、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5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察处即是知。
52、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53、对此,王阳明的回答别有一番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4、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55、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56、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