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优美语句49句)

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1、  气象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2、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乌龙打坝,不阴就下。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云交云雨淋淋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屏山出云,不用问神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鱼鳞云,不雨也风颠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云结亲,雨更猛

3、便捷地帮助百姓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

4、以农历日期来固定的暴,如田鸡暴、重阳暴、端阳暴、正月二十落灯暴、八月初三潮神暴等,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不管哪一年在或前或后的一二天,总会有一次风雨过程。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正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蛰伏在土穴中的动物已苏醒出洞,若正好遇上闷热雷雨天气,田野中就会蛙声四起,所以农民称之为“田鸡暴”。

5、我在本文中浅谈的是流传在高安一带的谚语,有不少是1968年至1972年生活在故居平湖听到的,有的是我从小到老生活在高安这块热土上听到的。有的谚语也不知是不是全国性的,我暂且将它们当成是高安的。

6、周老师通过这个很接地气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理解天气预报,对一些知识点做简单的解释。学生们可以看到天气预报显示后面两天有小雨,能够说出应对措施是出门带伞。周老师的这节科学课特别注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7、高安的谚语内容丰富,若要归类可归纳成许多类别,现在我只粗略地分成三类:认识大自然的;认识人或人生的;认识社会的。下面行文就按这三类内容来介绍。

8、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9、“雨滴会从中间进来,这个仪器通过感受雨滴的大小形状、速度,来判断暴雨、中雨等雨的类型。”一路行进,周建宁一路跟小记者们解释着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

10、在农村中流传着不少“暴”的说法(读保)。如三月初三的田鸡暴、春雪暴等。从时间上说,一年四季都有“暴”。所谓“暴”,就是在这一天或前后一二天有一次明显的风雨天气过程。

11、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

12、人们对于冷热晴雨、风雪霜冻等自然现象总是很关注的,通过长期的观察,不断地总结出规律,就用谚语把这些规律记录下来,以便大家认识和掌握。每年的冬至(大约是阳历12月21日或22日)起“九”,到了“六九”立春,所谓“春打六九头”,即立春之时正是“六九”的头一天或是“六九”的第一天,这时的天气怎么样?许多版本的《九九歌》都有记载,我只介绍高安的《九九歌》。“六九篱头里生嫩刺。”这是说,立春以后,有的木本植物长出新芽(即“嫩刺”)了,因篱头里有各色树木,故用来指树木生长的地方。“七九行人路上脱衣衫。”指气温不断上升,人一活动,身上就会发热。“八九忙走寻荫树(或:黄狗子寻荫树)”,气温越来越高,走快了身上热得要到树下乘凉(或:连黄狗也要寻找荫树乘凉)。“九九寒气冒一忽。”“忽”是古词语,高安保留了它的古义,即很轻很小的意思。当然这里说“冒一忽”是夸张说或大略说,其实过了“九九”,还是会有冷的时候。

13、在农耕社会里,农事和季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季节该做什么农活,该种什么收什么,不能乱套,所以古人有“不违农时”的告诫。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春头晴一日,农夫作田不费力”,这里的“春头”可能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可能是立春的第一天。“春争日,夏争时,万事宜早莫宜迟。”下面谈谈以前的农民是怎样随着季节的变化安排农事的。

14、崇明人对冬夏季节温差的描述,往往能用很形象的语言作描述,《冬至九九歌》和《夏至九九歌》便是集中反映。

15、解释: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之前的预兆。

16、“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这句谚语在崇明的流传也极广,因此,每到白露节之前,人们便非常关心天气变化,只怕当天下雨。在农村还有一条农谚,叫做“白露东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西风,十个铃子九个空”。劳动人们在长期来的观测中,通过对白露这个关键日子的天气情况来推测下阶段的天气趋势。归结为:白露日吹了偏东风,下阶段雨水就要多,造成棉花烂铃,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脓”;吹了偏西风,下阶段雨水将会减少,晴天较多,对棉花生长有利,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空”。

17、红薯半年粮,好好来保藏。红薯本是庄稼宝,就看收存好不好。

18、1999年4月偏东风由24天,当年的梅雨日达38天,雨量达816mm,创百年历史最高纪录。

19、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20、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湿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21、本报原创新闻及文章、图片依法受到保护,平潭时报社及本报记者享有知识产权。其他单位及个人,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转载、摘编或使用,同时须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擅自使用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侵犯所有人权利的,平潭时报社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2、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23、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大雾不过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24、“这个仪器是干什么用的”“那个像风扇转呀转呀,有什么作用”……小记者何姿蓉对场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观察细致入微,频频对着工作人员发问。

25、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26、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27、“秋啦啦”正好是早秋作物的收获季节,给收场的稻子、玉米等带来麻烦,有趣的是——当你看到艳阳高照,刚把粮食柴草晒好,不知会从哪里飘来一朵乌云随即雨就来了;而当你看见乌云压顶,急吼吼奔到晒场或家中收拾东西时,雨却突然停了,烈日依旧高照。

28、《夏至九九歌》根据气温和天气的变化,从夏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天气变化阶段,划分为十个阶段,共计九十天。《夏至九九歌》内容如下:一九二扇子不离手;三九廿坐仔汗出;四九挥汗去汰浴;五九带着凉帽去走路;六九乘凉要泼水;七九早晚穿衣衫;八九夜晚盖单被;九个还有热阵头;九九加一马上要入秋,粮棉遍地收。

29、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30、“仪器采用钟筒式的走纸机构,钟筒用以发条为动力的钟机驱动。仪器底座上有笔档机构,可拨动记录笔尖离开记录纸面,可记录笔尖在记录纸上作出温度记录曲线。”周建宁为小记者们解释其中两件“老古董”——温度自计和风自计的工作原理,“那个时候,这一张记录纸记录着一天24小时的温度变化,每天都要人工换纸读数据。”

31、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是深刻的。韭菜很好吃,但“过了五月节,韭菜硬似铁。”老了的韭菜就别吃了吧。南瓜、苦瓜等都是餐中常菜,但各有各的特点:“南瓜糜糜(miemie)烂,冬瓜不下饭,苦瓜苦泠泠,辣椒辣痛心,豆角又有筋。”菜园里的茄子、豆角开花了,它们每一朵花都会结出果实,人们夸奖它们:“茄里豆角不开空花”,下面还有一句:“细人子不打白话”,用茄子和豆角不开空花来比喻小孩不说假话,后面还要谈到。荞麦是一种很好的粮食,据说可防高血糖,但栽种它可不容易,因为“荞麦有三娇:怕风、怕雨、怕日头。”但收获了荞麦要吃它还是很简单方便的:“荞麦粉哩序序梭(sisiso,均为阳平,是荞麦粉从石磨中磨出来的样子),一边烧水一边磨。”芝麻和豆子同是大家熟知的作物,但侍弄芝麻的人工要多,选头(把多余的拔掉)、锄草,要反复多次,而豆子种下去只要锄一次草且不用下肥,豆子有根瘤菌自己制养料,因此农民说“勤麻懒豆”。还有种棉花,也是要花很多人工的,因为“棉花草,锄到老。”人们对许多草药都有认识,知道它的治病功能,因而说:“认得半边莲,可以与蛇眠。”当然这是夸张形象的说法。树木也是人类的朋友,如对油桐树的生长过程有精炼形象的记载:“一年土里困,两年一根棍,三年一把伞,四年油老板。”而对于松树更是“三年看不见,三年看不厌。”

32、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33、“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34、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35、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四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36、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37、“大家看看屏幕上这4个常见的天气符号是什么?”“晴天、暴雨、冰雹和小雨。”小记者刘宇航率先抢到发言权。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让刘宇航自信满满,他的准确回答,不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也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拿到了气象科普读物的小礼品。“其实掌握‘天气密码’很简单也很有趣,平时就要多看多读,回去我要把这本书认真品读一番。”

38、首先,周老师通过一个情境故事强调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获取天气预报的种种方式,把同学们的答案整理并板书到黑板上,并且播放幻灯片,具体展示以上几种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39、嘉兴是的的刮刮(确确实实之意——编者注)的水乡城市,“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因此以前流下来的有关与船相关的谚语也特别多,像表现同舟共济精神的“同船合命”,像长期经验积累的行船经验,“轻担让重担,空船让满船”;“坐在船头稳,不怕浪头打”;“摇船一条线,十里只摇九里半”;“只推勿扳,船头撞坍”等等。

4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41、瓜窖糟,如仓倒。鲜瓜烂,饭丢半。地瓜要坏,快切快晒。

42、其实崇明农民总结的这条谚语对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关键是正确理解什么是“发尽桃花水”。“桃花水”是指桃树开花阶段的降雨量,根据崇明的情况,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各十天左右的总降雨量。那么,怎样才算“发尽”了呢?根据秦老师搜集的历年气象资料分析,这个阶段的总降雨量达到或超过80mm;或者降水强度足,日降水量大于10mm,的达4天,这样的“桃花水”算是发足了。气象专家根据多年的资料分析证明:桃花水和黄梅雨之间确实存在着反相关,桃花水发足的年份,黄梅季节的雨量就少,群众称之为“旱黄梅”。

43、2021年4月26日下午,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在黄冈思源实验学校二年级四班展开。小学部综合组老师集体备课,共同观摩了周金老师的教研课《天气早知道》。

44、解释:清晨日出前后出现早霞,预示着未来天气很快阴雨;阴雨天气现晚霞,预示着天气转睛。

45、春霜,实际上是指在农历节气惊蛰前后出现的霜,之前出现的还不能算是春霜。那么,什么样的春霜会“不隔宿“呢?什么样的春霜不但会“隔宿”而且还会“赖”,即连续出现几个好天气呢?

46、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47、“以前平潭的气象工作人员很辛苦,基本上都是三班倒工作,靠着这些气象仪器,运用自己长期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预报天气。”周建宁告诉小记者们,这些设备都要靠人工读数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虽然过程繁琐,且相较于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手段来说,得来的数据也不甚精确,但是它们却是那个时代气象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虽然气象预报都已被高科技手段所替代,但最终仍需依靠气象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进行估算和预报,人的智慧造就“智慧气象”。

48、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发布日期:2024-01-29  投稿会员:admin